第44章 章節
遭遇四夷圍攻的生存大危機。西周早期,周王朝強大,武王、周公、成王、康王都曾對周邊少數民族用兵,夷狄按用“五服”中的“荒服”制度向周王室臣服。周王室東遷洛陽後百餘年間,王權的衰落與諸侯國內部的争鬥,對外夷的防範早已經形同虛設,夷狄趁機崛起。在許穆夫人生活時期,如汪洋大海般從四面進逼中原。
齊桓公姜小白與丞相管仲,利用齊國巨大的號召力舉起“尊王攘夷”的大旗,全力倡導天下諸侯以東周王權為中心,九合諸侯,凝聚華夏民族的全部精力抗擊外患。先後九次發動大規模反擊,各種野蠻部族終于被驅逐出中原地區。北到陰山、南到吳越、東止海濱、西止陳倉(今日陝西寶雞),這場大反擊保證了華夏民族近二百年平安,直到戰國末期北方匈奴卷土重來。
孔子曾經感慨,若非桓公管仲,中原人都成夷胡了(吾将為左衽矣)!
衛國這次遭遇亡國滅頂之災,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發生的,許穆夫人的愛國情結,喚起了許多人保家衛國的雄心。
許穆夫人這年三十歲,衛懿公戰死後,衛國軍隊潰敗,國都朝歌被攻陷,國民遭到狄人的血腥屠戮。許穆夫人的姐夫宋桓公幫助衛國的難民,渡過黃河,計男女730人,加上共、滕兩個別邑的人民共5000人,立她的哥哥公子申為戴公于漕邑。戴公即位後一個月而死。許穆夫人聞知祖國被亡,自己的親哥哥戴公過世,異常悲痛,決定馳驅至漕,回來吊唁衛侯,并希望求救于大國,來興複衛國。按照西周禮制: “國君夫人,父母在,則歸寧。沒,則使大夫寧于兄弟。”許國君臣不通人情,膽小怕事,遣大夫千裏跋涉追趕阻截其回國。許穆夫人憤慨萬分寫下《載馳》,嚴斥了這幫無遠見的小人,表達自己強烈的愛國、憂國的情懷。《詩經》中絕大部分的詩的作者都不可考。而據《左傳闵公二年(公元前660年)》記載:“冬十二月……狄人伐衛,許穆夫人賦《載弛》。”
詩曰
載馳載驅,歸唁衛候;(我欲驅馬走,回國吊衛侯)
驅馬悠悠,言玉于漕。(策馬路迢迢,才到漕城頭)
大夫跋涉,我心則憂;(大夫跋涉來,命返心煩憂)
既不我嘉,不能旋僅;(你們怠慢我,使我難回國)
視爾不臧,我思不遠。(你們很不善,讓我思不斷)
既不我嘉,不能旋濟;(你們怠慢我,阻我回濟水)
祝爾不臧,我思不閟。(你們很過分,我憂憤不已)
陟彼阿丘,言采其虻;(登上一高丘,貝母在山頭)
女子善懷,亦各有行。(女子愛故鄉,理由很正當)
許人憂之,衆稚且狂;(許國人怨我,他們實輕狂)
Advertisement
我行其野,芃芃其麥。(我行田野上,麥苗肥且壯)
控于大幫,誰因誰極;(我想求大國,何人能相幫)
大夫君子,無我有尤。(許國衆大夫,急切誰能比)
百爾新思,不如我所之。(思國千萬遍,歸國難如願)
這首詩後來錄進了《詩經 鄘風》裏。它更可視做一篇奇文,雖是自述詩,但其氣質生動勃發,許穆夫人英姿飒爽,憂國憂民的具體形象呼之欲出,其胸中百萬甲兵之勢,雖有百折千回不能奪。這首詩雖歷經兩千多年,言猶在耳,字字都有千鈞的力量,迸發着許穆夫人愛國的激烈情懷,,
許穆夫人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傑出的愛國女詩人。許穆夫人的果敢行動和激人肺腑的詩句感動了齊國,齊桓公遣公子無虧率三百輛戰車、三千名士兵以及一些必備的生活物資挺進漕邑,幫助衛國穩定局勢。扶立在齊國流亡的許穆夫人的另一位哥哥公子燬為國君,他就是衛文公,齊國還資助衛國建立新都--楚丘(今滑縣衛南坡)。衛文公勵精圖治,輕徭薄稅,布衣帛冠,粗食菜羹,早起晚息,扶安百姓,人稱其賢,使衛享國四百年。《詩經 鄘風定之方中》記敘了衛文公在齊桓公的幫助下由漕邑移至楚丘,重建國家,營造宮室,複國中興的全過程,是一首傑出的敘事詩。
清魏源《詩古微》考證,詩經中的《泉水》、《竹竿》兩首詩也是許穆夫人所寫。
許穆夫人給後世留下了三首四言抒情詩,形象鮮明,情感熾烈而真切,脍炙人口,不愧是文苑中一枝奇葩,在我國文學史上享有很高聲譽,受到歷代名人推崇。
43
43、神仙眷侶 ...
弄玉,秦穆公的愛女,秦國公主,以笙求婿,演繹了一出中國版的“公主嫁灰小子”,與《格林童話》中的“灰姑娘”,不一樣的是,男女主角地位互換了一下,結局也不一樣,灰姑娘是被王子娶進王宮,從此過上幸福的生活,而弄玉這位公主卻被“灰小子”拐走,從此杳無蹤跡。
傳說,在一個月華如洗的夜晚,弄玉與簫史在鳳臺上吹曲相和。不久,天際間飛來赤龍紫鳳,赤龍落于鳳臺右側,紫鳳落于左側。這一龍一鳳舒頸、展翅,鳳鳴龍吟向他們召喚。
簫史說自己本是上界仙人,因為與她有緣,故下凡間來結為夫婦。如今二人塵緣已了,将乘龍鳳共同飛升。弄玉心下不舍,想前去與父親辭行,簫史勸說既然已經要成仙,應該灑脫無牽挂才是,怎麽能有那麽多眷戀呢?見與不見又如何?徒增傷感而已,終究是要分別的。弄玉一想也是,于是弄玉帶着碧玉笙乘上紫鳳,蕭史帶上赤玉簫跨上金龍,一時間龍鳳雙雙展翅,駕着祥雲飛入皓月太空。
“蕭史弄玉”成為神仙眷侶的代名詞。成語“乘龍快婿”就是這麽來得。
《列仙傳》記載:“蕭史者,秦穆公時人。善吹簫,能致孔雀白鶴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之焉。日教弄玉作鳳鳴。居數年,吹似鳳聲,鳳凰來至其屋。公為作鳳臺,夫婦止其上,一旦皆随鳳凰而去。”
他們倆的愛情成為一段傳奇,後世的詞牌名《憶秦娥》中的“秦娥”就是指弄玉。
後世歷代文人墨客紛紛吟詩作賦歌頌這段佳話。
唐代著名詩人李白的樂府詩《鳳臺曲》:
嘗聞秦帝女,傳得鳳凰聲。
是日逢仙子,當時別有情。
人吹彩簫去,天借綠雲迎。
曲在身不返,空馀弄玉名。
南北朝詩人江總詩雲:
弄玉秦家女,蕭史仙處童。
來時兔滿月,去後鳳樓空。
密笑開還斂,浮聲咽更通。
相期紅粉色,飛向紫煙中。
弄玉公主在歷史上是否确有其人?尚未可知。當然,倘若卻有其人她肯定沒有成仙。
她飛天成仙的故事也許只是父親秦穆公告慰自己,以及消除這件事不良後果杜撰出來的。
弄玉仗着秦穆公的疼愛,以及自己天資靈秀的細膩感情,不願意成為政治婚姻的犧牲品,她向父親提出自己選擇自己的人生伴侶,并非不可能。
簫史其人,據傳祖上是西周王室的史官。
申侯勾結戎狄洗劫了鎬京之後,西周的京城就殘破不堪。鎬京附近的岐、豐之地,一半都被犬戎占領,于是周幽王的兒子周平王,遷都洛邑。秦襄公救護周室有功,平王遂許諾:秦國若能将被犬戎侵占的岐、豐之地收回,就将此地悉數賞賜給秦國。
秦襄公征戰一生,終于奪得這片原屬周王室的廣袤之地。從此,秦國辟地千裏,遂成大國。許多不願随平王東遷的周朝官吏,要麽歸屬秦國,要麽流散到各諸侯國。其中就包括很多周朝的史官。這些史官世襲相傳,見證了西周王朝的興盛和衰敗,如今周王室的中心地帶,大多成為西陲秦部落的土地。當時的秦國才剛剛受周王室分封為諸侯,雖然軍事實力不容小視,但政治、經濟、文化,卻很落後。當時很多性情高潔的人,選擇避世隐居。
王室衰微,諸侯争強的社會現實,讓很多不願意面對,隐居似乎成為很多人逃避現實的一個不錯選擇。傳說,老子就是周王室的史官,後來西出函谷關隐居,至此再無下落。
蕭史可能就是這些隐居隊伍當中的一員,他們崇尚自然,修養身心,求仙求道,不屑與俗世相争。
弄玉不在乎門第,不在乎經濟條件,下嫁給蕭史。在高低貴賤觀念根深蒂固的春秋時期,這樁婚姻在世人眼裏是那麽不般配。可是,音樂溝通着他們彼此的心靈,他們婚後的一段生活一定過得甜蜜幸福,如詩如畫。
然而,一個是帝王之家錦衣玉食的公主,一個是一心離群索居的世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