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章節
己同父異母的兄長齊襄公糾纏不清。惜墨如金的《史記》,在“齊世家”、“魯世家”中都記載她出嫁十幾年後回國因與兄長的畸戀,導致丈夫魯桓公被齊襄公拉殺,慘死。至此之後直接與兄長公然亂倫。直至齊襄公因政變被殺。《詩經齊風》總共收錄詩11首,其中就有3首——《南山》、《敝笱》、《載驅》,被公認為是諷刺文姜與齊襄公的。她在有生之年左右着魯國的政壇,兒子魯莊公對她言聽計從。
文姜曾被許給鄭國太子,鄭國國人曾賦詩一首——
《鄭風有女同車》:
有女同車,顏如舜華,将翺将翔,佩玉瓊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女同行,顏如舜英,将翺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詩中贊美文姜貌比木槿,德行如玉。但鄭國太子忽因為介意齊國是大國,公主不好伺候,(這就是成語“齊大非偶”的由來),退掉了這門親事。
後來文姜嫁給魯國國君,被立為夫人。文姜出嫁魯國十五年後,齊襄公四年。國君結親于周王室,按照周朝禮儀,邀請和周天子同姓的魯桓公來代為主婚。文姜聞訊,便要求和丈夫一起去齊國,魯桓公不顧大臣反對,答應了她的請求。
在齊國,文姜和諸兒舊情複燃,她留宿齊宮徹夜不回魯侯居住的驿館,魯桓公為此大為惱火并斥責了妻子。文姜告知兄長齊襄公,他設宴款待魯桓公,同時交代公子彭生在送魯桓公回驿館的路上将其殺死。一國國君為情謀殺另一國國君,在中國歷史上亘古少有。
魯桓公死後文姜滞留齊國不歸。魯國君臣都覺得不妥,其子莊公親自接其母回國,文姜走到禚地不再前進,對莊公講道:此地非齊非魯,正合我居。莊公無奈,于是在此處為其母建行宮。襄公則在離其不遠的齊邊境地區也建行宮,兄妹二人時時幽會。即位的魯莊公姬同也默認了母親和舅舅的暧昧關系,他繼續為諸兒和王姬主婚,王姬在嫁到齊國一年後死去。莊公不但為母親在齊魯交界的禚地建立宮舍,并且還親自到禚地與齊襄公狩獵。齊國人賦詩,諷刺魯莊公雖然英俊有威儀,卻不能端正家庭,反而和殺父仇人相容——
《詩經齊風猗嗟》
猗嗟昌兮!颀而長兮。抑若揚兮,美目揚兮。巧趨跄兮,射則臧兮。
猗嗟名兮!美目清兮。儀既成兮,終日射侯,不出正兮,展我甥兮。
猗嗟娈兮!清揚婉兮。舞則選兮,射則貫兮。四矢反兮,以禦亂兮。
公元前686年即襄公十二年,齊國發生政變,齊襄公被公子公孫無知殺死。文姜回到了魯國,十三年後死去。從容謝幕,僅留下生前的一點豔光,供後人欣賞。
詩經裏關于齊襄公和文姜故事的詩還有《齊風南山》、《齊風敝笱》、《齊風載驅》
《齊風南山》
Advertisement
南山崔崔,雄狐綏綏。魯道有蕩,齊子由歸,既曰歸止,曷又懷止!
葛屦五兩,冠緌雙止。魯道有蕩,齊子庸止。既曰庸止,曷又從止!
蓺麻如之何?衡從其畝。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既曰告止,曷又鞠止!
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既曰得止,曷又極止!
相傳這首詩是諷喻齊襄公諸兒與其妹文姜亂情。意思是:
南山崔嵬高千尺,雄狐梭巡步遲疑。魯國大道坦蕩蕩,文姜由此嫁魯君。既然已經出了嫁,何故襄公懷念他。葛布做鞋結成對,帽穗垂挂也成雙。魯國大道坦蕩蕩,文姜由此嫁魯君。既然已經出了嫁,何故襄公戀着她。種麻應該怎麽辦?縱橫耕耘田壟上。娶妻應該怎麽辦?必定先要禀父母,既然父母已将文姜嫁,何故襄公不忘懷?劈柴應該怎麽辦?不用斧頭劈不開。娶妻應該怎麽辦?不遣媒約不能成。既然文姜已經完了婚,何故襄公又亂情?
諷刺齊襄公與文姜兄妹亂倫,既指責襄公罔顧禮法,也指責桓公夫綱不振。
《齊風敝笱》
敝笱在梁,其魚鲂鳏。齊子歸止,其從如雲。
敝笱在梁,其魚鲂鱮。齊子歸止,其從如雨。
敝笱在梁,其魚唯唯。齊子歸止,其從如水。
笱:竹制的捕魚器具,口有倒刺,魚能進不能出。朱熹《詩集傳》說:“齊人以敝笱不能制大魚,比魯莊公不能防閑文姜,故歸齊而從之者衆也。”
《齊風載驅》
載驅薄薄,簟笰朱鞹。魯道有蕩,齊子發夕。
四骊濟濟,垂辔濔濔。魯道有蕩,齊子豈弟。
汶水湯湯,行人彭彭。魯道有蕩,齊子翺翔。
汶水滔滔,行人儦儦,魯道有蕩,齊子游敖。
本詩描寫文姜與襄公幽會來去途中的情形。文姜在禚地建行宮。襄公則在離其不遠的齊邊境地區也建行宮,兄妹二人時時幽會。此詩即寫二人幽會途中無所顧忌的情形。
文姜确實是個我行我素,膽大妄為的美女。什麽世俗,什麽傳言,她都不顧,只在意自己內心的感覺,
縱觀文姜的一生可以總結為八個字:豔光四射,我行我素。
41
41、三月桃花神 ...
(一)歷史上的息妫
息妫,妫姓,陳國國君陳宣公之女。據《左傳莊公十年》載,陳宣公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嫁給蔡國國君(蔡哀侯獻舞),小女兒息妫許配給息國國君(息侯)。公元前684年(楚文王六年),息妫歸寧陳國,路過蔡國,蔡哀侯獻舞說她是自己的小姨,“止而見之,弗賓”(留下來見面,見面時不禮貌)。楊伯峻《春秋左傳注》說:“據十四年《傳》,息妫甚美,則此所謂弗賓,蓋有輕佻之行。”息侯聽見此事,十分惱怒,就派人對楚文王說:“伐我,吾求救于蔡而伐之(請您假裝攻打我國,我向蔡國求救,您就可以攻打蔡國)。”
楚文王定都郢後,勢力已伸向南陽盆地,這時正圖謀東向,以擴大北上争霸的通道,而地處汝水、淮水之濱的蔡、息,正是楚文王夢寐以求的地方,所以當聽到息侯的請求後,當然就按此計劃進行。同年秋,楚文王在蔡國莘地打敗了蔡軍,俘虜了蔡哀侯獻舞回國。這件事影響很大,孔子撰《春秋》,第一次記載了楚國的事。蔡是姬姓國,開國君主是周武王弟叔度。現在楚文王竟然把蔡國君都俘虜走了,孔子也就當然不敢小看楚國了。杜預《春秋》注說:“楚辟陋在夷,于此始通上國”。楚文王不失時機地利用蔡、息之間的矛盾,敗蔡而又擄蔡國君歸,這就大大地播揚了楚國的聲威,為諸夏所側目。
蔡哀侯獻舞被俘虜到楚國後,為莘地之敗耿耿于懷,決心報複息妫之夫息侯。他“繩息妫以語楚子”(《左傳莊公十四年》),極力誇獎息妫容貌美麗,楚文王動心,領兵至息。楚文王設宴招待息侯,乘機襲殺了他,遂滅掉了息國。楚文王把息妫帶回了楚國,自娶為妻,史稱文夫人。息妫與楚文王生子堵敖及楚成王兄弟兩人。然息妫始終未主動說過話,楚文王問其原因,息妫說:“吾一婦人,而事二夫,縱弗能死,其義奚言”(同上)楚文王以為息妫怨恨蔡侯,遂于公元前680年(楚文王十年)又興師伐蔡,同年秋七月,楚軍突入蔡國,俘獲蔡哀侯,将其囚禁至死。
息妫事跡,所述頗豐,她貌美如花,美到何種程度。兩個史實可以證明:
一、息候、蔡哀候、楚文王曾為她争風吃醋,大動幹戈,最後導致息國的滅亡,蔡國受制于楚;二、文王死後,其弟子元在她寝宮外築臺歌舞,想勾引一心為文王守節的息妫,後終因她的哭泣和抵制引發了楚國貴族對子元極大的不滿,公元前664年,楚國平定“子元之亂”。
《左傳莊公二十八年》記載:
“楚令尹子元欲蠱文夫人,為館于其宮側,而振《萬》焉。夫人聞之,泣曰:‘先君以是舞也,習戎備也。今令尹不尋諸仇雠,而于未亡人之側,不亦異乎!’禦人以告子元。子元曰:‘婦人不忘襲雠,我反忘之!’”
意思是:楚國令尹子元想誘惑息妫,讓人在她寝宮邊築高臺,演奏《萬》樂曲,息妫聽到歌聲後悲傷地說:“先君時常訓練兵馬,出征諸侯。現在令尹不去報仇,不去完成先君未完成的遺願,反而在這裏聽歌。”有人把這話告知子元聽,子元羞慚地說:“婦人都不忘世代的仇恨,我反而忘了!”
子元急于向息妫邀功,率大軍攻打鄭國,鄭國求助齊國。管仲和鄭國的有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