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奶奶
“小茹寶別傷心,爹爹陪你玩啊!”,将小女兒一把抱起,趙忠祿猛地往高處抛了一下,到把茹寶她給吓了大一跳,不過很快反應過來,對着爹笑了起來。
“你帶着女兒烤烤火,暖暖身子啊,我把碗筷收拾收拾”,将桌上的碗碟收拾好,李氏都拿去廚房洗幹淨,趁着還有熱水。
“茹寶坐着,爹給你拿撥浪鼓去。”
趙忠祿往後堂的木工房走,四處翻了翻,在靠牆的架子裏找到了前幾天剛做好的撥浪鼓,之前看鎮上小孩玩,想着自己反正會木工,就回來拿邊角木料做了一個小的,茹寶拿着應該正好。
“咚~,怎麽樣,喜不喜歡?”
接過小巧的撥浪鼓,茹寶眼睛彎成了小月牙。雖然不是多精致,但真的很迷你可愛啊,很戳她,“喜歡!!”
“哈哈喜歡就好,等下次爹在鎮上看到什麽好玩的,接着給做啊。”
将女兒拉到跟前,看她左右搖晃撥浪鼓,摸摸她的小手,不涼,看來沒冷着。
“藥熬好了,趕緊趁熱喝”,李氏小心的端着一碗濃稠的藥汁走過來。
茹寶擺弄着新得的玩具,一點也沒意識到娘是沖着自己來的。等她都走到跟前,看見碗裏黑乎乎的藥汁,才趕忙躲到爹的身後,只歪着個小腦袋出來,“茹寶好了,不想喝藥。”
趙忠祿反身将女兒捉到跟前:“一口就喝完了,乖,等會讓娘給你拿糖。”
茹寶還想扭,但力氣實在是小,掙不過他,只好妥協。
“小茹寶快喝,喝完今天就好了”,舀過一湯匙遞到嘴邊,李氏示意女兒張開嘴。
看來是只能喝了,一口吞掉湯匙裏的藥,才吞下去,整張臉就皺成了包子褶,也太苦了吧!
李氏被她的表情給逗笑了:“藥快快的喝完就不苦了,你試試?”
茹寶懷疑的看着娘,然後又巴巴地朝爹望過去,那表情仿佛在說“真的?”
趙忠祿煞有介事的點頭:“當然,你爹以前都是拿着碗一口喝完,比你用勺子喝快多了,而且就苦那麽一會。”
“那我試試看?”,她以前也沒喝過中藥,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不過苦肯定是真的了,才剛試過...
鼓起勇氣,決定試試,鈍刀子磨人沒那個承受力,用小手推了推爹,讓他幫忙端着碗。
“随便你怎麽喝,喝完就行,娘去給你拿糖去去苦。”把碗遞給丈夫,李氏就走開了。
“來,咱們在娘回來前喝完它”,趙忠祿捧着碗,叫女兒趁熱喝。
深吸一口氣,就着碗沿咕嘟的大口喝藥,茹寶眉頭蹙成了兩條毛毛蟲,忍住想吐的惡心感。将碗向上拖了拖,中間停了好一會,才能繼續喝下去。
“娘!喝完了,快給我糖!”将碗推開,茹寶大聲喊李氏,中藥實在是太苦了。
趙忠祿看她這幅小模樣,忍不住笑出聲。
李氏瞪他一眼,往女兒嘴裏塞個小糖塊。
“給,是不是比一勺一勺喝好多了?”
她現在苦的不想說話,靜靜地靠在趙忠祿懷裏抿糖。
“弟妹,茹寶好些了麽,我和娘過來看看。”
聽到聲音,李氏向大門外看去,只見兩人一前一後向這邊走來。前面的是茹寶奶奶孫氏,人還很精神,今年也才四十二。後面的就是嫂嫂張氏了,二十五,正是年輕身體好的時候,比自己只大兩歲。
趙家不奉行父母在不分家的說法,兩個老人開明有打算,當初在小姑嫁出去後就分家了。家産按大哥家十二畝,自己家九畝這樣分。因為大哥要贍養老人,所以多分了三畝。
雖然分了家,但兩家感情很好,老人不糊塗,兄弟倆也團結互助。當初這棟房子大哥和爹娘就幫了不少忙,不然短時間可住不上。
“好多了,才剛喝完藥呢”,李氏趕忙迎上去,“娘,大嫂,早上這麽冷怎麽還過來了。”
“我來看看小茹寶,昨天真是兇險”,孫氏看着窩在兒子懷裏的孫女,臉色紅潤了些,一雙眼睛明亮有神,比昨天病恹恹的樣子好看多了。
“來茹寶,到奶這來”,朝小孫女招了招手。
“奶~”
“诶,奶給你棗子吃”,說着便從兜裏掏出一把棗子,可惜茹寶小小的一只手只能裝得下兩三個。
“忠祿媳婦,這些棗子你收好,不多,但給茹寶喝藥甜甜嘴還是夠的”,看小孫女手裏拿不住,孫氏便将剩餘的棗子都讓兒媳婦李氏拿着,這些棗子是自家院裏的棗樹結的,結的果不多。摘的時候就吃了一半,剩下一半才曬成了棗子幹。
“娘,家裏大嫂上次給的棗子還有呢”,伸手接過,李氏将棗子放在桌子上的小竹籃裏。
“弟妹你臘八粥需要的食材準備好了麽,這幾天茹寶生病,怕是沒準備齊全吧。”
建水村過臘八節和別處一樣,都是要喝臘八粥的。但食材會有些不同,這邊臘八粥主要有大米、玉米、蓮子、栗子、紅棗、花生、黃豆和紅豆。
蓮子建水村有好幾戶人家種了,其中就有趙家兩兄弟。茹寶家的房子是靠山腳建的,池塘就在房子右邊山腳那塊地。有八分大,種蓮子有兩年了,每年除了賣的都會留一部分自家吃。
“玉米、蓮子、栗子、紅棗、黃豆和紅豆這些家裏都有。就是花生還沒去買,本來是想讓忠祿明天去集市上看看的。”
李氏想了想家裏的存貨,除了花生沒有,其他都是自家種的和山裏撿的,不缺。
“我就想着你沒備下花生呢,喏這不給你拿了些過來,後天就是臘八節,明天去買肯定漲價了。”
說着張氏便将布袋打開,裏面有二兩花生,煮臘八粥足夠了。
李氏感激的接過布袋,将花生倒在之前裝棗子的竹籃裏,“我就不和嫂嫂說客氣話了,家裏曬的柿餅還有多,等會給嫂子拿些回去。”
說着便轉身進了房間,打算給張氏裝8個柿餅,自家的柿子樹是房子落成的時候和桃樹、栗子樹一塊栽的。到現在有4年了,今年還在初果期,只結了一百多個柿子,曬了六十多個柿餅。
“那感情好,你做柿餅的手藝好,我有口福了”,張氏笑着稱贊,“小茹寶和和伯母去玩麽,你孟平和孟安哥哥都在。”
看着靠在娘懷裏的茹寶,小臉肉嘟嘟的十分可愛,張氏忍不住捏了下,自己只生了兩個臭小子,所以特別稀罕弟妹家的小茹寶。
“伯母,爹說今天不出門”,茹寶朝自家爹爹努努嘴,其實她是覺得風寒已經好了的,但沒柰何大人們不放心啊。
“是啊,大嫂,茹寶今天早上才剛退燒”,趙忠祿向大嫂解釋,“先拘她在家裏幾天,等徹底好了再出門。”
而且這天也越來越冷,雖然還沒下雪,但溫度可不低。
“是應該在家好好養養,那茹寶等好了再到伯母家玩,伯母給你做好吃的。”
孫氏和張氏這趟過來主要就是看看小茹寶的情況,見她現在已經好轉,那就沒什麽事了。農家人即使在冬天也沒個清閑的時候,所以坐了會就打算走了。
剛好看到弟妹拿着布袋出來,張氏走近去接過,“弟妹,我和娘就先回去了,等得空再過來找你說話”,說着便扶着孫氏起來。
“忠祿,你送送娘和大嫂。”
“我也一起”,茹寶看爹起身了,就過去牽大伯母,另一只手去牽着奶奶。
“好,小茹寶把奶奶送到院門口就行”,看着茹寶的活潑樣,孫氏笑了起來,還是精神些好啊。
趙忠祿家地勢比較高,去老宅需要走院門外的那條小坡路,小坡路蜿蜒有二十幾米,連接着村裏那條主要的南北向大馬路。到了大馬路上,再向北走一陣兒就到老宅了。
雖然兩家平常來往走路需要一點時間,但其實在院門外就能看到老宅的房子。平時大聲喊基本也都能聽到。見娘和大嫂快走到家門口了,趙忠祿這才回院子掩上院門,牽着女兒往回走。
院子是前院和後院一塊用石頭砌的,比較牢靠,有一米五高,主要是用來防一些野物。只開了一個院門,出了院門往右走十幾米就能看到自家的池塘。
房子是靠着左邊院牆建的,和左院牆只隔開一米,中間用來放從山上砍來還沒劈的柴火這些。和其他三邊院牆都是隔開六米,方便在院裏活動。
前院栽了一顆桃樹,還有用籬笆靠左院牆圍起的半分菜地,後院則有一顆柿子樹和栗子樹,靠牆搭了茅廁,一間豬舍還有雞舍。
靠右院牆到後院的那塊也用籬笆圍了一分菜地,院裏的一分半菜地都是種着日常常吃的蔬菜瓜果。除了這些,趙忠祿家在往池塘去的那個方向還有個三分的菜地。那裏看情況種植,主要是玉米、甘蔗、芋頭和番薯之類的。
送完娘和大嫂,趙忠祿看着院牆邊的柴火,閑着也是閑着,把它們都劈了。趁着今天大好的太陽曬一曬,然後碼到廚房後的柴火間去。
“茹寶,爹給你拿個凳子出來,坐在院子裏曬曬太陽。”
田大夫說有太陽就要多曬,現在前院剛好有一塊地方已經能照到陽光,正好。
于是趙忠祿進屋裏拿柴刀就順便帶上了小靠椅,“坐不住也可以在院子裏活動活動,但今天還不許出去。”
說完便動手去劈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