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雪災
溫善從系統書籍裏摘抄了不少有用的書給邺嬰之送了回去, 讓她趁着春闱還未開始抓緊時間學習, 然後她則就農業方面繼續進行改革。
堆肥的方式确實有助于提高糧食産量,只是生産水平的落後依舊無法大大提升,若是能将人力、畜力從勞動中逐漸解放, 那麽效率也當可以提高。
這一年來她也偶爾會利用系統的書籍閱讀功能,翻閱不少農書, 了解農器的制作與運作方式。她又到鄉裏去實際了解各種水車、翻車的運作情況,然後因地制宜地提出改進的方式。
她還進行了懸賞, 不僅僅是農業方面, 手工業也是如此,凡是能提出更先進的生産方式的人則可以獲得獎賞, 不僅如此,她還會上書向朝廷舉薦此人。
這條政令對當地百姓而言十分新鮮,畢竟每一任縣令來這兒後的目的都是如何督促百姓種地,如何提高稅收好昭示自己的政績。像她這樣花心思去琢磨技術的官員還真是頭一人。
就沖着這獎勵,百姓們不管懂不懂都會日常讨論一番, 當初制造水車、翻車的工匠們也會埋頭改進,想着有朝一日能鯉魚躍龍門, 脫離工匠的身份。
眨眼便到了冬季,溫善從系統的監測功能中忽然發現了有重大自然災害預警,地點位于長江流域的十幾個道。
“重大自然災害”是系統監測裏的第二級別預警, 第一級別是“特別重大自然災害”,會動搖國家根基的那種,而稍微輕一些的重大自然災害卻像如今所預警的那般, 牽扯的區域也會大許多。
這回預警的災害是雪災。
溫善瞬間便想起了她前世時,禍及全國二十多個省的雪災,那一場災害影響可是巨大的,那時候都已經有了先進的機器設備,也仍舊遭受了不少經濟損失,甚至有人因受災而傷亡。
如今給出的預警并沒有那麽嚴重,可對百姓與朝廷而言都會是一場巨大的打擊,更別說如今邊境還有戰事進行,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不僅會動搖女皇的統治根基,還會讓百姓與朝廷的矛盾爆發。
而這種雪災往往不會有什麽提前一兩年給予的先兆,像溫善的系統給出的預警,最多也只能提前兩個月,也就是說臘月到來年一月的這段時間,就會有低溫蔓延。
溫善不敢貿然上書,最後左思右想,先給在南邊的葉明珠緊急去信一封,說她觀測今年汴州的氣溫有點低,雪災怕是會很嚴重,讓葉明珠也注意一下當地的氣溫情況。
不僅是葉明珠,她還給許多在南邊為官的朋友都寫了信。
她雖然還未給女皇上書,不過女皇卻是收到了消息,面對她忽然聯系各地官員的做法,忍不住皺眉。
女皇不想懷疑她有什麽謀逆的舉動,只讓斥候繼續打聽她都說了什麽,結果發現她給每個官員說的都是感覺氣溫有點不對勁,比往年還冷,怕是會有雪災,勸那些地方官多些關心百姓,莫要讓百姓受苦。
女皇覺得她這些話有些古怪,但是具體又說不上來哪兒怪,只能發诏書讓各地官員将當地是否出現異常天氣彙報上來。
女皇的诏令都是快馬加鞭發往各地的,不出半個月,她的案幾便堆滿了各州縣數百份折子。這事她不想假手于人,便在處理完奏折後親自看了一遍。
這些折子裏,只有三成官員回禀說确實覺得當地的氣溫較以往偏低了,甚至連一向不太寒冷的南方都是如此。
瑞雪兆豐年這樣的諺語也僅限于冬天不種糧食的北地,南邊若是下雪,那對莊稼和百姓來說都是壞事,故而有認真負責的官員很是詳盡地将利弊也一同寫在了折子上。
女皇特意看了下溫善的折子,發現數她的折子列舉出了更多的危害,甚至連哪些地區會有降雪都估測了。
除了她,葉明珠等與溫善交好的地方官都開始準備給百姓貸糧食和冬衣過冬了。只是葉明珠只是監察禦史,很多事情都沒有權力去做,只能盡量游說地方官去重視此事。
女皇将折子給太上皇看,還笑道:“這溫善,難不成還會觀氣象?”
太上皇看了折子,旋即便陷入了沉思。女皇等着等着,便也覺得不對勁。
直到太上皇道:“在我的印象中,曾發生過一次特別嚴重的雪災,那時候整個中原地區,乃至嶺南部分地區都下了一場持續了一個月的大雪。大雪封山,百姓寸步難行,可是百姓家的存糧卻不夠了,最後死傷嚴重。”
太上皇說得含糊,可女皇聽得卻不寒而栗。連嶺南都有這麽嚴重的雪災,那北方的百姓呢?豈不是要凍死一大片?
太上皇又拿起溫善的折子,道:“這溫善列舉的災禍倒是有五成相似的地方,也比我記憶中的那場雪災要輕一些。興許她真的會觀氣象吧!”
“而且她這麽重視這事,也是為了朝廷好,想想看,這種時候發生這麽大的天災,北邊的戰事又吃緊,國庫緊張,那群巴不得你早些退位的官員也會趁機說道。你若早些做準備,還能好好利用此次機會。”
女皇心中一凜。她才登基幾年,雖然皇位看似很穩,實則因為年紀也大了,底下不少宗室都盯着她呢!
她謝過太上皇,回去後便加派人手去收集情報,同時又在朝堂上提出要求各地方官盡心處理給百姓貸米、發放冬衣過冬之事,還要各地方官時刻留意氣溫變化,若是有雪,也要彙報。
許多地方官都覺得女皇的政令莫名其妙,可是他們又不能置之不理,只好應付式地時常往鄉裏走,又發了許多關心百姓的表面話。可心裏卻在想,南方最多最嚴重的是水災,哪有防雪災的呢!
當然,也有像溫善這樣的官員嚴格執行女皇的旨意,做好減災的舉措。
汴州十一月便下雪了,溫善每十天便寫一份折子進京彙報下雪的情況。女皇忙不過來,辛苦的便是那群宰相,每日都陪着女皇處理這些折子到晚上。
十二月初,兩湖以及江南東西兩道都陸續降雪了。往年這些地方偶爾也會下一兩場小雪,地方官都沒有放在心上。
随即當地百姓便發現這雪是越下越大了!
地方官想起女皇的命令,頓時吓得冒冷汗。若是到時候他們這兒還會出現百姓受災嚴重而沒有得到妥善處理的事情發生,女皇是否會怪他們沒有盡心盡力、沒有重視诏令?
所以還想保住烏紗帽的官員紛紛動作起來,連軍中的将領都按照朝廷的意思給軍中的兵士多發了一件冬衣。
女皇得知各地初見雪災端倪,便趕緊下了幾道诏書,大意是責令地方官做好預防工作,又安撫百姓,穩住他們,另外還讓朝廷上下準備減免賦稅的事情。
原本還覺得女皇大驚小怪,将下雪之事想的太嚴重的朝堂官員一看見地方呈上來的降雪情況,頓時就恨不得打臉先前的自己。為了不讓女皇事後問責,他們關注這事十分積極,天天盯着手底下的人去處理。
這場大雪持續了半個月,饒是朝廷已經及早地做好了預防工作,可是各地受災的情況卻仍然頗為嚴重。南方多地的作物受凍,來年收成銳減不說,有許多窮苦的百姓都凍死了,路上擺着許多草席,簡直觸目驚心。
唯有早前認真應對這種天災的地方沒有出現什麽被凍死的情況發生,尤其是溫善所處的太康縣,她私人掏腰包置辦冬衣給那些窮苦百姓。此舉讓那些富庶的鄉人大為感動,也紛紛跟着她的步伐捐助百姓,以至于太康縣竟然是汴州唯一一個沒有凍死的百姓之地。
而災後的處理工作也繁忙,因受雪災影響,許多進京趕考的舉子都未能按時到達,于是女皇便下令将春闱考試推到了夏天五月。
考試推遲之後,邺嬰之也沒閑着,她不僅為災後處理工作獻言獻策,也會說服許王府出錢救濟受災的百姓,替女皇分憂。
直到五月,災情的影響才慢慢降低。女皇終于能騰出時間來處理那批昏庸無為的地方官。
這次秋後算賬,一清算便扯出數十個地方官以及部分京官來,太懶政的地方官被女皇革職查辦了,至于那些隐瞞災情不報的,更是被女皇當做謀逆來處置。
正因為這場清洗,五月的省試,以及随後的殿試,獲得出身的舉子都比往年要多許多。
又因為這幾場考試有雪災相關的內容,各地趕來的舉子對此體會尤為真實,故而答得好的不在少數。
邺嬰之更是在時務策上給出了不少有用的建議,最終明經科殿試獲得第三名。
非常感謝大家對我的支持,我會繼續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