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糧倉
“你還不快去将衣裳換了, 病了可怎麽辦?!”小郡主敦促道, 田蕙這才聽話地離去。
回過頭來的小郡主便看見溫善笑容和煦地看着自己,她道:“善善你笑什麽?”
“我只是在想,其實嬰之心地還是很善良的。”
“那在此之前, 我便不心善了麽?”
溫善轉了轉手上的雨傘,解釋道:“在我心中, 你向來心地善良。從前是,如今更是。”
小郡主眼睛骨碌一轉, 接話道:“今後更如是。”
葉綏到司農寺報到時, 又下了一場大雨。
溫善的衣擺和靴子都濕了,典事過來勸她到廨舍裏換一身幹淨的衣裳, 她道:“不必了,等會兒還得去巡視京畿附近的糧倉,還是得淋濕的。”
見她如此狼狽,本來嫉妒她能受的重用的應無言等人也不好意思嫉妒了。楊傑看了她一眼,道:“歷事的太學生來了, 在清心堂候着。”
“多謝楊丞提醒。”溫善微微一笑,收拾一下書案的書卷, 便往清心堂而去。
到了清心堂,便見陳适正與一個頭裹幞頭、身穿白色襦裙的女子交談着,她想了想, 選擇在外等了片刻。
陳适在她過來時便已經看見她了,不過見她并沒有貿然地過來打擾他們談話,對她的知禮又滿意了幾分。
“溫丞, 進來吧!”陳适道。
溫善聞言,走到門外時撣了撣官服上的水珠,而後走進了清心堂。那女子看見她,忙起身朝她行了一個揖禮:“學生葉綏見過溫丞。”
溫善回了一個禮,問陳适:“想必這便是太學歷事學生了吧?”
陳适颔首:“正是,這幾日你便帶着她到京畿巡視糧倉,表現如何,你自思量定奪。”
Advertisement
如此一來便是将葉綏的歷事考核交到了溫善的手上,若溫善說她不好,司農寺怕也不會讓她通過歷事的考核。只是溫善的權力雖然便大了,可要考慮的事情也多了,畢竟她若是不給葉綏好的評價,葉家記恨上了她怎麽辦?
不過這想法也只是稍縱即逝,她不會徇私舞弊,也不會為了看在誰的面子上而奴顏婢膝。
領了人,溫善便回到了判事院。
葉綏随着她踏進判事院便迎來了不少人的打量,楊傑依舊不會因為她是葉家的人便對她熱情,鐘萬裏則跟當初溫善初來司農寺一樣不鹹不淡,倒是應無言因她是葉家的出身,對她倒是熱情幾分。
葉綏出身較好,自幼也受了很好的教育,待人處事都頗為有禮。不過溫善始終沒多說什麽,準備好東西後,便動身前往糧倉巡視。
溫善和葉綏并不在同一輛馬車,葉綏便問随行的小吏:“溫丞向來如此寡言的嗎?”
那小吏道:“溫丞倒不是寡言,她只是鮮少說多餘的話。”
葉綏想了想,溫善除了在判事院時問了她一些基本的事情和交代她這兩日的安排後,便沒怎麽說過話了,确實是不怎麽說多餘的話。
随即她又有些悶:“看來我在溫丞眼裏看來還是挺多餘的?”
京畿的屯田有七八處,但糧倉除卻在宮城邊上的含嘉倉城外,沿着洛河的一帶也有十三處,這些糧倉以河段劃分,以便這些倉儲與運送互相配合。
一般而言,一萬石為一積,一個糧倉自然不會只有一積糧食,不過卻方便官府盤查糧倉、核對數目。
糧倉儲藏的糧食除了從南方運來的稻米、北方産的麥和粟以外,還有紅薯、土豆等制成的粉,粉狀糧食儲藏的時間比較長,而且一旦某處有緊急情況需要糧食,運送也比較方便。
遠在長安的渭南倉、永豐倉等便無需前往,溫善只需巡視京畿的河陽倉、洛口倉、柏崖倉、河陰倉等四倉便可。
河陽倉在洛陽城的東北方向,柏崖倉則在正北方,與河陽倉距離相近,洛口倉在洛水與黃河的交彙處,而河陰倉則最遠,在黃河與汴口的交彙處。
京畿道倒是還有別的糧倉,可已經出了洛陽到陝州、鄭州等處去了,那些地方自有巡視的人,無需溫善等操心。
溫善先去了柏崖倉,此處相對于含嘉倉城的五百多個倉窖、可儲藏六百多萬石糧食的大糧倉而言要小許多,只有一百八十多個倉窖,最多可儲藏兩百多萬石糧食。
河陽倉和河陰倉暫且不提,而洛口倉則是天下最大的糧倉,儲藏的糧食足足三千多萬石……據司農寺去年的奏報,整個京畿的糧倉可供上千萬人吃一年。
溫善當初看到此數據,很是驚愕,便也忽然想起唐代鼎盛時期糧食堆積在糧倉到爛也吃不完的盛世之景。然而她也明白,這是因為多了紅薯、土豆等高産又能充饑的作物,否則一日三餐便只能是夢想。
暢想一下,也正因為多了這些作物,百姓的肚子能填飽了,生的孩子便也多了,朝廷便不至于為了提高人口的數量而頒布逼迫男子二十、女子十八便得成婚的政令。女子所遭受的拘束便也減輕了許多。
在此等情況下,禮教和政策的松動便容易改變百姓的思想。若後面的皇帝能繼續勵精圖治,使天下安穩,男女的地位也總将會趨于平等。
收回衆多亂七八糟的想法,溫善把注意力放在了公事上,當然,她也沒忘了要帶葉綏歷事。以糧倉為主題也考了葉綏不少題目,見她答得不錯,便知道她在太學果然是下了苦功夫學習的。
葉綏跟在溫善的身邊一日,便發現了一件事——溫善不看賬簿便知道糧倉的糧食儲藏情況。
她好奇地問道:“溫丞難不成有過目不忘的本事?”
溫善直白道:“沒有。”
葉綏等了片刻,也沒見溫善解釋什麽,她心想溫善果然是不怎麽說多餘的話。
“可學生方才留意了下,溫丞所言的糧食數目似乎與賬簿上并無二致。”
溫善雖是用了系統的能力,可也不能因此自誇自己是過目不忘,便道:“我領此差事,來之前必然要先了解清楚情況,。這是職責所在,豈能敷衍了事?”
“學生受教了。”
葉綏又因糧食倉儲多而發出了諸多感慨,溫善也不得不道些實事:“正因倉儲積實,所以許多守着糧倉的官吏便容易生出貪念,他們會想着反正糧食有千萬石,私吞了幾百石、幾千石甚至是數十萬石也不容易被發現。”
“可有杜絕之策?”葉綏問。
溫善看着她,笑了笑:“你是來歷事的,何以問我,而不提你的想法?”
葉綏想了想:“四柱冊便是因此而存在的吧?”
“四柱結算法也不能确保萬無一失呀!”
葉綏笑了:“學生聽聞四柱法出自溫丞之手,可今日看來,溫丞似乎對此并無信心?”
溫善沉默了片刻,葉綏比她想象中還要外向一些,不過她還是很好學的。
“學無止盡,凡事只要還未到完善的地步,便不可因此而停滞不前、固步自封。我怎麽可以因修繕了四柱法而沾沾自喜呢?”
葉綏虛心受教後也來了興趣:“溫丞能教學生嗎?”
“我記得聖上下令使用四柱法後沒多久,國子監算學便已經開始教授四柱法了,你對四柱法感興趣,何以不在國子監學習?”
“正如溫丞所言,學無止盡,算學諸博士、助教雖有教習,可畢竟還不及完善此法的溫丞要琢磨得透徹。”
溫善又沉吟了片刻,才道:“若我有閑暇時候,倒是可以指點一二。”
“多謝溫丞!”
巡視完了柏崖倉後,便是河陽倉,接着順着洛河而下,到洛口倉、河陰倉。溫善也沒有借故去逛洛口和河陰等處,辦完差事便回了洛陽,前後也就七日。
當然,她沒有去逛街,但是逛了一下屯田之處,并将她試驗成功的制肥新方法也推薦給了屯田監。不過畢竟只是她個人的建議,沒有朝廷的政令,她也不确保屯田監是否會采納她的建議。
此番外出巡視,她也學習了不少,回來了除了向陳适交差外,便開始将屯田的作物情況也記錄了下來。
這是她在系統出現後養成的習慣,包括她在淮南道所見識的作物情況也都記錄了下來。
這一來是為了方便她借助系統來研究出更好的種植環境,二來也是想在閑暇之餘編撰一本農書,希望能在生産工具落後的情況下可以用技術來解決一部分難題。
在朝廷對于是否要設立審官院一事上的一番較量之後,最終提出此建議的一派取得了女皇的支持,而正式準備設立審官院。
如此一來,朝廷上下的職位調動也不少,但因審官院初設,主事的官員主要還是女皇的心腹。
審官院的主要職能在于以少卿、監為界限,負責以下的官吏考課、磨勘,而除此之外的官員仍舊由吏部負責。
同時還改了禦史臺的部分職能,在各道設兩名官品低、但是有職權的監察使,行監察之職。而他們可不通過中書、門下等,直接将奏報遞到禦史臺。
一般情況下,一名監察使負責錢谷、賦稅、戶口和獄訟之事,另一名監察使則負責兵民,在政事和軍事上遏制地方的勢力,将權力收攏在朝廷手中。
溫善一點也不意外,畢竟在她看來,只要還是封建帝制,中央集權和君主集權便是必然的走向。
衙署和官職雖然有變動,可官位的數量卻沒多多少,有些衙署的官位在女皇看來過于清閑便裁撤了,以至于有人稱若非增設的衙署,興許女皇也得想辦法縮減百官的俸祿了,畢竟她一貫勤儉。
女皇的确想縮減百官的俸祿,在她看來,有許多官吏都是清閑到混日子的,此為朝廷的蛀米蟲,她不想養那麽多閑人。如今豐收之年倒沒什麽,可一旦要打仗和遇上災荒,國庫便得緊着了。
一旦開支變大,便得想辦法補,可她不想苦了百姓,便只能提前對這些閑人下手。
當然,這也只是她的想法,她也知道沒有多少人願意縮減俸祿,所以一直都沒有實施。
作者有話要說: 一時卡文,于是就打算休息幾天,結果一休息就停不下來,連着休息了二十多天。
這二十多天裏,我除了為了不浪費時間寫新的腦洞以外,也在想一件事,便是小司農的走向。
其實小司農一開始就有朋友說寫的很“正劇”,而一般重劇情而不重感情的話,便不會太受歡迎。
當然,文筆好的大神們不愁這個問題,只有我這樣的小透明才愁。
《穿越之走出世外》就是一個例子,但是我發現我挺喜歡寫正事的,我喜歡假設我生活在書中的朝代裏,我要如何生存(是的,我首要考慮的是生存,而非談戀愛)
所以這文一開始我的立意是一本官場種田文,也就是沒有那麽多曲折,描寫一下平日的官場生活,寫溫善如何從一個小官員,通過系統給予的幫助,創造更多的價值。(系統的出現其實也是基于我從一個穿越者的角度來思考的結果,畢竟一個學生在穿越過去後,面對溫善那樣的環境,她興許要二三十年才能走到目前的這一步。)
羅裏吧嗦說了這麽多,還是想說,最終仍舊選擇按照一開始的想法,寫劇情為主,所以這一章與小郡主的感情進展和描述并不多。
感謝各位在這段日子裏的催更(雖然每次看見催更就心慌慌哈哈哈哈_(:з」∠)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