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從今天起我只教你三曲(4)
只聞柳青瑤再道:“習琴是一個逐步與自我及琴交流的過程。學琴伊始就該“從心契入”而非盲目追求指法技巧。琴,學到最後便會化作無為之為,無藝之藝。”
最後,柳青瑤莊重的對着廉初歌道:“這就是琴藝。”
廉初歌驚嘆,她娘親對琴的造詣,到底到了怎樣的一種程度。這已不僅僅是在說琴了,仿若談論人生之奧秘般。
之後柳青瑤又向廉初歌講述了一些學琴時候,需要注意的問題,如:
一、摒除對錯好壞的分別與執著。
二、摒除“琴人對立”的分別達到“琴人一體”的交流。
三、摒除“人我分別”達到“自我覺照”。
四、從“時時覺照”達到“自然圓融”。
柳青瑤看了看廉初歌,然後又解釋道:
習琴不應該是向外的追尋而離自己越來越遠,不因外在的好壞評價而喜憂不定。
初習琴,很多人習慣性地将琴作為一個對象化的“樂器之物”,而“我”作為主體來操作,努力地去學習、去彈奏它。
但這種狀态易将我們導入琴與人二者分離的潛意識中,漸漸內化為做作、刻意、有所為的彈琴之心。反之,如果我們從一開始就以“和琴做朋友”的心态步入,就會逐步實現琴人一體的交流與融合。
前人有“焚香沐浴方可鼓琴”之說,這也是藉形式上的儀軌來為心境做準備。
随着我們琴藝的提升,對我們的朋友越來越了解而與之融為一體,撫琴便只是自然地與之交流,無為彈之,琴人合一。
我們時常會有自己彈琴更自如而有人聽琴卻緊張的不同狀态。
所以最後要摒除人我分別,不是給別人彈琴,也不執著于給自己彈琴,只是自然在彈、恰好在彈而已。
有雲“琴者禁”道出琴乃修身養性、非表演化的樂器。究根而言,“禁”乃自禁其心,不在表象上的有無聽衆,而在操琴者心念上有無“表演之心”,有無“目的之心”。
放下自己和自己的一切機巧之為,便是從有為到無為,而且時時如一。
……
……
廉初歌就這樣,靜靜地聽着,柳青瑤教她的關于琴的,種種知識。
她想着,這個悲苦的女子,多久沒有說這麽長的話語了,也在想,柳青瑤究竟對琴,有着怎樣的鐘愛之情。
之後,柳青瑤再陸陸續續的和廉初歌講了很多關于琴的種種,才開始正式教廉初歌琴。
廉初歌進步得很快,畢竟在二十一世紀就已經有了關于彈琴的記憶了,如今也只是從生澀的彈奏技巧中重新練上手。
相對困難點的就是把古譜,轉譯成簡譜或是五線譜,再進行彈奏。
廉初歌就這樣按着曲譜,一首一首的練着,每天一個半時辰。
等到廉初歌能真正熟練地撫琴的時候,柳青瑤聽着廉初歌的琴聲,指法熟練而神韻不及,這是對廉初歌琴音的評定。
于是,柳青瑤有時把廉初歌帶到街市上,讓其感受集市的熱鬧;有時又将廉初歌帶到弄巷處,感受其靜寂;有時甚至把廉初歌帶到懸崖峭壁上,讓其感受那種巍峨驚險這些等等,都只為讓廉初歌感受真正的琴音,本該是如何的。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