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做豆腐賣?
肖老太太有些猶豫。
她記得自己娘家那邊是有人做豆腐賣的,人稱‘豆腐張’,就住在村子的另一頭,他們家的人每天早上起來做豆腐,然後就挑着籮筐走街串巷地去賣。因為是獨門生意,他們家很是攢了一筆銀子,還建起了村子裏數一數二的好屋子。
但他們把做豆腐的方子捂得嚴實!
傳子不傳女,就是家裏的媳婦也不能知道的,若是家中的女兒知道了,定會将她嫁得遠遠的,就是為了不耽誤自家的豆腐生意。
其他的什麽收徒那就更是想都不用想了,所以他們家的豆腐做了幾十年,但在附近的村子裏都還是獨一份。
想到這裏,肖老太太冷哼了一聲,“做豆腐哪有那麽簡單,你會做,還是你娘我會做?說話也不過一過腦子,有這個空閑,就去整地。”
因為已經秋收,後面不再需要去地裏了,所以肖老太太覺得三兒子就是閑的,只有閑出了毛病才會想東想西。
見他娘沒答應,唐三魚并沒有放棄,跟前跟後地繼續勸說。
“娘,豆腐不但可以換回豆子,還可以換魚,我還看到了有的人家直接拿銅板買。唐遲遲那丫頭今天早上用豆腐換到了很多好東西,有一大袋夠我們家吃十天的豆子,還有好幾條鮮活的魚,就是銅板也不少。”
“我們家的豆子吃不完,不如用來做豆腐,做出來的豆腐不但自家可以吃,還能拿出去賣、換豆子、魚、糧食還有錢回來。”
“做豆腐真的很簡單,就是磨碎了煮一煮……”
“再壓一壓……”
經過唐三魚孜孜不倦,念經一般的勸說,原本就有些意動的肖老太太當天晚上終于松口了,不過她沒有答應買一個石磨回來。
“費錢!”
她老人家撥着心裏的算盤。
Advertisement
“我娘家那條村就有人會做豆腐,村裏也有石磨,你明天就背上半袋豆子,我們去找小花。若是真的能做出豆腐來,家裏再買個石磨也不遲。”
唐三魚大贊,“娘,你可真聰明!”
于是第二日一早,母子兩個就出發了,他們一路穿過了江州城,然後再從官道轉到小道,鞋底都磨破了一層才來到肖家村。
在肖家村裏,他們和唐小花一合計,就帶着豆子找到了村裏的石磨,三個人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終于把半袋幹癟的豆子磨成了豆漿,然後滿心期待地倒到鍋裏面煮,煮着煮着,煮成了豆腥味撲鼻、粘稠又劃嗓子的豆漿。
這些劃嗓子的豆漿倒也不是,不倒也不是,面對着親家和親女兒疑惑的目光,肖老太太眼前一黑,氣狠了的她當即就拿起旁邊的簸箕把三兒子打得滿頭包。
抱頭鼠竄的唐三魚百思不得其解。
他明明就是按照偷看來的步驟做的啊,怎麽唐遲遲就能做出白嫩成塊的豆腐來,他自己卻不能?
“娘,別打了,別打了……”
……
唐遲遲并不知道唐三魚和肖老太太偷雞不成蝕把米的事,若是知道了,定會做兩個好菜好好地慶祝一番。
做完豆腐後她覺得有些累,于是給自己好好的放了兩天假,哪兒也沒去。
這兩天裏她每天睡到自然醒,然後起來穿衣洗漱,接着就是想今天要吃什麽,因為家裏還有很多東西,所以她的選擇也有很多。有的時候喝粥、有的時候做飯、後來看到石磨之後她靈機一動,專門泡了米,磨了一些米漿做腸粉。
磨好的米漿雪白雪白的,透着一股清新的米香味。
在竹子制成的新簸箕上刷一層油,然後舀兩勺米漿進去搖晃均勻,再加個雞蛋、洗幹淨的野菜以及生蚝肉進去,上鍋蒸熟後分成兩份,每一份再加一勺提前煮好的醬汁,腸粉就做成功了。
唐絲嘗了一口就驚訝地問:“姐姐,這是什麽?”
唐遲遲也端着自己的那一份,她的這一份是後面做的,分量比較多,“這個是腸粉,是用剛剛磨的米漿做的。”
她用筷子夾起一小塊,這一小塊的粉皮上面沒有雞蛋、沒有野菜、也沒有生蚝,但其晶瑩剔透的粉皮以及上面的褐色醬汁讓人垂涎,米香中夾雜着竹子的清香與醬汁的濃香,更是讓人食指大動。
低頭咬上一口,粉皮爽滑帶勁,薄薄的一層一咬即斷,加了味精的醬汁唐遲遲特地多放了一點鹽,現在就很好地中和了粉皮的寡淡。
爽滑的粉皮吸溜一下就滑到了喉嚨裏。
再嘗一塊帶雞蛋的,雞蛋被打碎了和米漿攪拌在一起,只在鍋裏蒸了不到一分鐘,哪怕是唐遲遲不太喜歡吃的雞蛋黃也蒸出了細嫩的口感,吃起來一點也不會覺得幹,只會讓人想一吃再吃。
至于帶野菜、帶生蚝的部分,口味和其他的相比略有不同,但都非常好吃。一個爽脆解膩,一個一口咬下鮮美多汁。幾種不同口味的相互輪換亦或者是相互交融,不知不覺就讓人吃完了一大盤。
唐絲吃完後還意猶未盡,“姐姐,這個好吃!”
唐書也默默點頭,埋頭大口地吃着。
唐遲遲亦是如此,她把盤子裏的最後一塊腸粉也夾起來吃掉了,然後望着竈臺上剩下的半罐米漿出神。
這個腸粉爽滑好吃,她吃完之後也還想吃,于是幹脆決定今天都吃這個了,“書書,絲絲,我們中午也吃這個好了,然後吃不完的米漿還可以做成米粉,我們晚上就吃拌粉和蒜蓉生蚝,再燙上一碟野菜。”
唐絲聽說今天都吃這個,歡喜地點頭。
唐書也抿唇笑着,今年不過才七歲的他們之前在唐家的時候并沒有吃過多少好東西,現在出來之後,吃過的每一種都覺得很好吃。更別說這個磨了好幾遍的米漿蒸出來的各種米粉爽滑細膩,吃起來比粥有嚼勁,比米飯還好吃。
所以唐家三姐弟在接下來的幾天時間裏變着花樣地吃蒸腸粉、拌米粉、湯米粉、炒米粉等等,每一餐都不重樣。
就是過來幫忙的鄒二妹看到原本白色的米漿,蒸一下就能變成晶瑩剔透的粉皮,也覺得新奇。
“遲遲,就這樣蒸一下就可以了嗎?”
她端着盛了米漿的簸箕,然後按照唐遲遲的吩咐放到了燒着熱水的鍋裏,蓋上蓋子的時候還有些懷疑。
“這樣就行了。”
旁邊的唐遲遲往簸箕上刷了一層油,然後再往上面倒兩勺米漿,接着就是将它們均勻抖動開,放在一邊等待上鍋。
她們現在正在做的是素粉皮,沒有放任何的東西,主要是唐遲遲這兩天吃着各種腸粉、拌粉,突然就想到與其每天辛苦磨一次米漿,不如一次性做一批米粉曬幹,以後想吃的時候也方便,直接拿出來煮就行了。
做這個需要很多時間,所以才把鄒二妹也喊過來幫忙。
鄒二妹原本在家裏閑着呢,最近村子裏的人又出海了,剩下的婦孺們不用縫補漁網也不用忙着清洗、晾曬魚幹,都清閑了許多。唐遲遲一說自己想要做米粉,鄒二妹就二話不說過來幫忙。
正當唐遲遲他們幾個在家裏忙得熱火朝天,做出了一份份米粉的時候,遙遠的海面某處,又到了吃飯的時辰。
唐二魚他們出來已經有三天了。
第一天因為忙着向大将軍禀告,然後還要安排大船和識水性的人,所以他們是到了下午才啓程。然後一路急行,在唐二魚的引導下向着他們上次捕魚的地方行去。
唐二魚雖然隐約記得之前抓到神魚的地方在哪兒,但要他在茫茫大海中找還是找不到的,所以要先找到他們上次捕魚的地方,再以那個地方為描點,繼續搜尋。
這種笨法子,運氣好可能三五天就找到了,運氣不好就會很慢,需要半個月甚至是一個月。
也因此,正在忙碌着整頓水營的譚子舟譚大将軍并沒有來,管着一整個大将軍府的譚管家也沒有來。譚子舟對抓神魚這事表現得可有可無,并不熱心,事實上他一直對自己的治療并不熱忱。
而譚管家則事情繁多,不能離開那麽久,因此船上只有周太醫、幾位家丁、唐二魚以及被派過來的一隊十幾個識水性的好手。
周太醫是在船頭找到唐二魚的。
幾天相處下來,唐二魚在周太醫的眼裏,已經從一個好運的鄉下普通漁夫變成了好運的不普通漁夫,因為在船上的唐二魚,和在其他地方的不一樣。
在船上的他眼神犀利,憑借風向、水流的方向、以及天邊的雲朵、夜晚的星空等等事物便能判斷出他們所處的大概地點,以及接下來會不會遇到大雨、暴風雨等等。
剛開始的時候他們還有些半信半疑,但在唐二魚的指導下避過了一處暴風雨,其他人都信服了,對他的态度也變得尊敬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