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粥棚安排在郊外,米糧都是現成的,備好柴火跟大鍋就行。
宋朗月從前沒見過大鍋燒飯,好奇的左瞧右看,這麽大的鍋,做出來的飯夠多少人吃啊!
“我也不知道,不如朗月就在旁邊數一數?”宋朗月挽起袖子,一邊攪和粥一邊笑着說。
石頭在竈下燒火,笑着道:“我看這個樣式,至少也夠三四十人吃吧?”
“那我就猜四十吧,看誰的準。”宋朗旭小心抹了一把汗。攪粥還真是個力氣活,勺子一定要攪到底,不然會糊鍋,那就成浪費糧食了,所以沒一會兒他就熱出汗了。
趙管家想要過來幫手,被他攔住,“我親自來,這才算是誠心誠意。”既然說好祈福,總不能全讓仆人做吧?幹點力所能及的事情。
宋朗月聽了,非要掙紮着下地,她也要幹活!宋朗旭只好說:“那這樣,等起鍋的時候,你來加野菜吧。”
野菜粥再撒點淡鹽,味道再好不過。
又煮了一刻鐘,米粒開了花,變成濃稠的米粥,宋朗旭開始給排隊的人舀粥,他也不吝啬,每碗都舀到八成滿,端着粥碗的人不住道謝說着吉利話,顧不上燙就狼吞虎咽的開始喝。
“別急別急,後面還有呢!”趙管家忙在一邊勸着,“我們東家是開米鋪的,不缺米。”瞧着急慌慌的模樣,他看了都不落忍。
不過趙管家再怎麽勸,也沒能擋住領粥人的動作,畢竟吃進自己肚裏的,才算踏實。
宋朗旭眼看勸也勸不動,幹脆讓趙管家去尋把扇子來,一邊扇風一邊用勺子攪拌,熱氣翻滾下,粥就從滾燙變成剛适宜入口的溫度,再舀給別人,也就不用擔心燙。
頓時現場又是一片念佛道謝聲。
在大街對面的茶鋪子,有一老一少正在旁邊歇腳,其中的老年衣着粗布,挽發的簪子都是樹枝,偏偏留了一把銀白發亮,修剪整齊的胡子,看着就讓人羨慕。
老者一捋胡須,懂變通,腦子活,還肯親力親為做事,是個人才吶。
老者去打聽這家施粥的是誰,茶鋪老板回答,是城中一家宋記米鋪的少東家,畢竟之前那句“鄉土人鄉土情”如雷貫耳,事情都快被傳遍了。
“原先那老板是真厚道啊,可惜厚道人沒有好命喔~”茶鋪老板這麽感嘆着
這世上不如意者,十有八九,老者搖着頭,招呼自家孫兒喝完茶就走了。
粥棚這邊一直忙着,很快消耗了好幾車大米。趙管家看着柴火見底,連忙去讓人不要排隊,粥棚要散了。
等候的人群終于散開,他們才能離開。回家路上,特意選了米糧街,宋朗旭指着外頭的招牌,“看,這就是我們家的米鋪。”
之前發生的事情,宋朗旭撿了結果說了,至于過程不重要,他總要保留一點哥哥的神秘感吧?
宋朗月好奇的掀開簾子,她還真的沒看過自家鋪子,可惜興奮的眼神撞上緊閉的鋪門。
當然是因為掌櫃被抓,一部分夥計被辭退,店裏暫時經營不起來,趁着這個機會,宋朗旭打算重新裝修,讓店鋪看起來恍然一新。
宋朗月歪着腦袋,連比帶劃出了個主意,他點頭,“這可以,還能算是我們的招牌,叫起來還響亮。”
宋朗月露出甜蜜蜜的笑容來。
宋朗旭早就考慮過,米鋪還是要繼續經營的,因為本身有田地産出,賣給米商也是賣,自家還能多賺一筆,只是少一文的招牌打了出去,自家的生意肯定好了,別家恐怕要矛盾了。
像現在,能看到好些人若有若無的觑着宋記的門口。
自己吃肉也不能忘了給人留湯,宋朗旭想的是,以後店鋪固定只賣幾個品種,讓別的店家也有生意做,同時适當增加一點品種,比如米粉跟米餅,簡單好做,還能吸引更多客人。
宋朗旭打定主意,就讓趙管家去尋找合适的手藝人,把米粉研究出來。米粉以大米為原料,浸泡,研磨,壓制,成型,不僅方便實用,口感彈滑,還有多種烹饪方式,口味豐富。
趙管家親口嘗過米粉後,不由自主豎起大拇指,這買賣,做的!
又過了七八天,米糧街的宋記米鋪終于重新開張了,撤掉一些種類,又新增來了兩個品種,還是衆人沒見過的。
客人踏進重新裝修過的鋪子,一水的新漆,整潔大方,而懸空的橫梁上挂着一幅牌匾,上書“鄉土人鄉土情”六個大字。
夥計們都穿着新制好的圍裙,整整齊齊,熱情招呼着來嘗嘗新鮮品種。
隔壁鋪子的老板進來查探敵情,見狀松了口氣,來對方還是懂人情世故的,沒打算把生意全都搶了。
但是這個米粉,又是什麽東西?聽起來好像是大米做的,好吃嗎?夥計又送了一些試用裝,
衆人回家一嘗,口感的确不錯!可鮮可辣,百味都在其中,加上幾片青菜卧個雞蛋,就是一頓好飯。
因為真材實料,米粉極為受歡迎,慢慢的經營起來,回頭客非常多。
解決了這頭,宋朗旭開始把精力安放到讀書上,他在這些天已經認真考慮過了,以他這瘦胳膊瘦腿的模樣,練武肯定沒戲,商人地位低,親爹已經把路鋪了一半,繼續讀書這條路,肯定要好走些。
哪怕是耗到四五十歲,也要考個功名出來。士農工商,階級分明,讀書人可以見官不跪,自稱天子門生,免稅,日子好過世上八成的人,投資性價比極高。
但是,宋朗旭讀着讀着,就發現自學很難成材。一些字句書籍帶有特定含義,沒有先生釋義,一般人根本弄不懂。
以前還好,宋朗旭雖然笨,但是宋父還能充當先生,如今全靠自學,越學越困惑。
宋朗旭把腦袋砸到桌面上,去找書院還是找先生呢?
他去問了趙管家,趙管家沉吟後說道:“要說書院,整個清水縣也就一家,而且教書先生也就是個秀才,學識還不怎麽樣。”
“不至于吧?怎麽說清水縣人口也挺多的,書院才一個?”
趙管家笑道:“那是二少爺你不知道清水縣的特殊,我們挨着京城,而京城是什麽地方,人才荟聚,一個石子砸出去,都能砸到七八個認字的。再說人往高處走,想要好先生不得去好地方嗎?所以想讀書的都擠到京城去了。所以清水縣的書院,頂多是拿來啓蒙的。”
“唉!想深造就要搬到京城,背井離鄉全無根基和人脈。”宋朗旭有氣無力的擺手,“我在想想吧,說不定能尋到好先生呢。”
現在可不比現代,高鐵快速來回,交通基本靠馬,距離太遠了就是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