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十六)往事2
說它是條“走廊”,是因為它看起來實在跟現代建築中的“走廊”太像了。截面非常規整的長方形的通道,高大概兩三米,寬夠四個人并排走過。從洞口往下看去,這條地下“走廊”所用的建材跟龍王廟地下室的土磚完全不同,是一種質地非常細膩的石板,手電筒的光一照,竟然微微泛出灰白色的柔和光暈來。靠近洞口時可以感覺到一股溫暖而清新的風拂面而來,跟地下室腐敗的黴味形成鮮明的反差。
明明在更深的地下,空氣卻幹燥潔淨,說明走廊有非常完善的通風系統。這條走廊大約是在龍王廟之前就存在的古跡,村民修建龍王廟挖這個地下室時,恰好挖通了走廊的一角。那麽,它究竟通向哪裏?
這時,一直在趴在洞口往走廊裏看的李偉有了新的發現,他叫來其他人,讓他們仔細看對面的牆壁,說:“你們看,牆上有浮雕。”
衆人仔細一看,果然對面那面牆上隐隐約約有些花紋。手機帶的手電筒光線太弱,離了幾米就擴散得厲害,在洞外沒有辦法确定浮雕到底畫了什麽。
六個人雖然不是搞考古的,但想到這很可能是一個尚未公諸于世的新遺址,都興奮異常。他們一番合計,決定留一個人在上面守着,其他五個人下去探一探。
當時他們六人都被發現新遺址的興奮沖昏了頭腦,壓根沒想到下面會不會有什麽變故,也把封住那洞口的十幾公分的厚木板和手指頭粗的大鐵釘子抛到了腦後。不到兩分鐘的時間,五個人就都下到了走廊裏面。
他們到了下面才看出來,這條走廊四壁的材料,竟然是漢白玉。衆人心下訝異,漢白玉價值連城開采難度又大,在古代幾乎只有帝王陵墓的才用得上。這條走廊左右看不到頭,少說也有幾十米。能用得起這麽多漢白玉,建這條走廊的人,到底是什麽來頭?
五人遂去看牆上的浮雕:浮雕展示的正是薩滿鷹祭的場面。這個場面這些學者們剛剛考察完畢,再熟悉不過。畫面中大薩滿帶着面具身着鷹神羽衣,與衆多“小白鷹”一起跳着鷹神舞。雖然畫面中的人服裝與現代滿族人不同,但鷹祭的情景都與現代大致無二。
随即他們就發現,浮雕不只這一面。在鷹祭的浮雕的裏面,相隔大約兩米處,緊接着就有第二面浮雕。這一面浮雕描繪的是一隊少數民族獵戶裝扮的人跋涉于山水之間,水中特意突出表現了不少浮冰,以展現天氣的寒冷。空中則有數只巨鷹翺翔盤旋。
再往裏看到第三面浮雕:獵戶裝扮的人回到了部落,受到了整個部落的盛大歡迎。他們人數比第二面浮雕中少了很多,大約只有第二面浮雕人數的三分之一,但每個人的手臂上都帶着一只鷹。
第四面浮雕中出現了一個與這個部落的人裝束完全不同的人。這個來自其他部落的使者倨傲地坐在主賓的位置上,獵戶們非常恭敬地将鷹獻給他。
接下來的十幾面浮雕描繪了這兩個部落之間的一場戰争。獵戶的部落出現了一位領袖,帶領他們反抗使者的部落。
五個人原本就是研究滿族風俗的,看到這裏就都明白了:這些浮雕所表現的是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抗遼的故事。女真人擅長訓鷹,獵鷹中最神俊的品種,被稱為“海東青”,素來受到古代王公貴胄的喜愛。相傳遼國末代皇帝天祚帝荒淫無道,曾迫使當時依附于遼的女真人進獻海東青。女真人不堪重負,在民族領袖阿骨打的帶領下起兵抗遼,最終滅亡遼國,為這個盛極一時的少數民族政權畫上了句號。
宋代洪皓在《松漠紀聞》中寫道:“大遼盛時,銀牌天使至女真,每夕必欲薦枕者。其國舊輪中、下戶作止宿處,以未出适女待之。後求海東青使者絡繹,恃大國使命,惟擇美好婦人,不問其有夫及閥閱高者,女真浸忿,遂叛。”
女真人反遼,說到底是因為遼國壓迫難以忍受,與海東青并沒有什麽必然的聯系。但滿族自古敬鷹為神,海東青這種鳥神秘色彩又太濃,導致現在的很多傳說,反而不提遼國使者殘暴無道,只傳女真人抗遼是因海東青而起。此外,類似于“阿骨打出生時曾得鷹神相救”、“與遼國交戰借助了海東青的力量”這種帶有神話性質的說法,亦不少見。
這些浮雕所描繪的金遼戰争中,便采用了這種神話性質的表現手法。無數海東青盤旋于戰場上空,受阿骨打驅使攻擊遼兵,姿态極為神勇。最終遼兵大敗,阿骨打率領的女真人取得了戰争的勝利。
第二十三面浮雕中,金太祖神色威嚴,端坐于龍椅上,階下萬人下跪參拜。畫面的一側刻着一行字。五人中恰好有一個對金史很有研究,認出那是阿骨打創立的女真文字。文字內容是金史所載,阿骨打登基時說的話:
遼以賓鐵為號,取其堅也。賓鐵雖堅,終亦變化,惟金不變不壞。金之色白,完顏部色尚白。
到這裏,從女真人訓練海東青,到金太祖起事反遼,再到大金國最終建立,浮雕完整的展現了金遼之間的這段歷史。其雕刻技藝精湛,惟妙惟肖,場面壯闊,氣勢恢弘,五個人都深受震撼,嘆為觀止。從邏輯線條上講,故事起承轉合都已俱備,到此應該就結束了。
走廊高在2.5米到3米之間,浮雕上下縱貫,每一面寬度大約有3米左右,加上中間間隔的兩米,23面浮雕下來,五人已經走出近120米。然而,走廊仍看不到盡頭,手電筒的光只能射出兩三米遠,往後都是黑洞洞的一片。
五人繼續往前走,就看到了第24面浮雕。這一面浮雕又回到了薩滿鷹祭的場景,帶着面具的大薩滿與衆多“小白鷹”一起跳鷹神舞的畫面,與他們進入走廊所見到的第一面浮雕是相同的。他們仔細研究了半天是不是有細微的差別,最後覺得,憑他們的眼力看不出區別來。
而後的第25面浮雕果然與第二面浮雕相同,表現的是女真人北上請鷹的征途。五個人又一番研究,仍是看不出什麽差別。
前面的一切都與前23面浮雕相同,五人一路就走到了第46面浮雕,再次看到了金太祖登基受萬人參拜的場面,和那句“遼以賓鐵為號,取其堅也。賓鐵雖堅,終亦變化,惟金不變不壞。金之色白,完顏部色尚白”。
走廊仍是沒有到頭。
接下來的第47面浮雕,果然又回到了薩滿鷹祭。
看來走廊中的浮雕內容一共只有23幅,依次不斷循環。但走到這裏五人已經隐隐覺得有些奇怪:兩周下來240米遠,走廊連個拐彎都沒有,鏡泊湖區山重水複地形複雜,怎麽可能在地下不太深的地方修出一條這麽長的筆直的走廊呢?
而且,這條走廊究竟有多長?到底通向哪裏?
五個人心裏打鼓,還是繼續走,連走了六個循環,到第八次見到那面金太祖登基圖,走廊仍是沒有到頭。
這回就算他們再遲鈍,也意識到事情不對勁。八個循環已經1000米開外,怎麽說這條走廊都長得太邪門了。
五人中有膽小的,就說:“我們還是回去吧,走太遠了也不合适,外面雪應該已經停了,我們出去了把這裏的事通知專業的考古學者,讓他們來處理吧。”原本大家都已經心力發毛,聽到這個提議随即紛紛贊成,衆人于是調轉方向開始往回走。
讓他們沒想到的是,清清楚楚數着八個循環走回去,原本開在那一面鷹祭浮雕對面的洞口,卻不見了。他們開始以為是記錯了,又在周圍兩三個循環之內反複找了幾遍,浮雕對面的牆上皆是一片光滑細膩,別說洞口,連個裂縫都沒有。
他們徹底被困在這條走廊裏了。
這下子衆人都慌了神,他們大聲喊,希望守在外面的同事能夠聽到,卻無論怎麽喊只有空空洞洞的回聲傳回來。連走了2000多米加上這麽一喊,再加上心中恐懼,衆人喊了一會就頹然坐到地上自暴自棄起來。
五個人中除了帶隊的教授李偉和博士後張淑芳,另外的三個人分別是X大的兩個博士和省民俗研究所一個博士後。兩個博士一男一女,男的叫陸鳴,女的叫陶星璨,都小張淑芳一屆。研究所的博士後叫劉波,大張淑芳五六歲,是個一眼看上去就覺個性沉穩不善言辭的男人。陸鳴年紀最小,男孩子性格又陽光好動,所以沒坐一會又站起來去研究牆壁上的浮雕。
他看着看着,靈光一閃冒出一個想法,就說:“你們說,會不會并不是這條走廊很長,而是我們一直在只有一組23面浮雕的回廊裏來回兜圈子?”
他這樣一說,所有人都愣住了。
作者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