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十五)往事1
我明白她是覺得兩起案子這麽相似,很可能是同一個人所為。我雖然之前一直覺得小鬼不可能是兇手,但現在情形如此詭異,心裏也不篤定起來,就把小鬼的事情大致跟她說了一下,還從案卷中找出小鬼那張照片給她看。
她見到照片先是一愣,又拿到眼前仔細地看了看,歪着頭很疑惑地說:“奇怪,這個人我見過。”
看來這小鬼還真跟李家有過節,我忙問道:“在哪見過?”
她擡頭看着我,眼神更顯猶豫,好像在斟酌如何向我解釋,半晌才說:“……是在一個金代遺址的壁畫上。”
她這話超出我的理解範圍太遠,我一個字一個字聽得清清楚楚,在大腦中卻湊不出來整句話的意思。她好像預料到了我會是這樣的反應,對我說:“你等一下。”進裏屋拿了一臺電腦出來。“我這還有那個遺址的一些照片,我找給你看看。”她打開電腦操作了一會,就把電腦轉向我,我一看屏幕上顯示的果然是一幅壁畫的照片。
那是一幅極為傳神的工筆畫。畫中一個身材高挑的男子30°側身而立,一身少數民族族獵裝,十分幹練。照片把畫面細節都拍得清楚,可以看出男子衣着花紋相當繁複考究。他手中握着一把長弓,弓身上依次嵌着九顆寶石,從形狀和顏色看來很可能就是東珠。中央的那一顆按跟人的比例算,直徑少說也有足足3公分。
男子裝束骁勇,氣勢卻不露鋒芒,一雙漆黑的眸子都是清冷淡漠的。
我盯着那張照片,心跳慢了半拍——這人跟那個小鬼也太像了!要不告訴我這是在一個金代遺址裏拍下的壁畫,跟我說是那小鬼化妝成大人去演古裝電視劇的劇照,我都絕不會有什麽懷疑。
我大腦中第一個蹦出來的詞是“隔代遺傳”。不是說有的家裏兒子跟爹不像,跟爺爺卻長得一模一樣麽。所以說,這壁畫上畫的,是小鬼的太太太太太爺爺?
等等,“金代”是哪個金代?是《射雕英雄傳》裏楊康的那個?滅了遼國又跟大宋打得不可開交的那個?現代滿族人的老祖宗?
擦……那可是小一千年以前的事了,白家這香火是有多堅強,可以叫“白堅強”了吧。
我心裏這樣琢磨着,就問:“您能跟我介紹一下這個遺址的事情嗎?”
她有些恍惚地笑了一下:“我從沒跟別人說過這件事,因為我到現在還不能确定,那到底是不是真的。如果我們當時沒有去鏡泊湖,而是直接回來,就不會有後來這些波折了……”
在我的一再要求下,她還是給我講了那個故事。她所描述的事情,我雖未親歷,亦覺匪夷所思,其中有些情節我完全無法理解,權且按其原意記錄于此。
2007年春天,張淑芳與李偉一行六人,到吉林省汪清縣考察滿族鷹祭風俗。鷹是滿族的圖騰,滿族自古有訓鷹狩獵的習俗。鷹祭的目的是北上請鷹孩,即捕回極北地區的優良仔鷹。其間過程九死一生,必須靠鷹神母的庇佑。鷹神母的由來據薩滿神歌所唱,是這樣的:薩姓先人分三支北上捕鷹,歷盡艱險,有兩支再也沒有回來,其中一支被大白鷹所救,而使氏族得以綿延。大白鷹為此折壞一足,成了獨腳鷹。從此,薩姓族人敬之為鷹神母,世代敬祀。
李偉他們的考察非常順利,鷹祭結束之後,一行人不願直接回長春,想在當地多玩兩日。有人提議去靠近汪清的鏡泊湖游覽。鏡泊湖是美名在外的景區,一番讨論下來大家都很贊成。汪清原本就離牡丹江很近,這樣決定之後,當天晚上他們就住進了牡丹江的賓館,第二天一大早就去了鏡泊湖。
時值四月中旬,并不是旅游旺季,景區人不多。北方的風景其實這個時節最尴尬,雪化盡了,植物尚未複蘇,多是一片肅殺蕭索。但得說鏡泊湖不愧是鏡泊湖,沒了外物的裝點,單單一片湖水,亦顯得尤為寧谧動人。雖然春寒料峭,衆人穿着厚外套,游覽于這山重水複之間,欣賞着鏡泊湖著名的八大景,也頗覺興味盎然。
意外發生在中午11點左右,當時他們正快要走到珍珠門,竟天色驟變,下起大雪來。東北的氣候冬季十分漫長,幾乎每年四月都會有一兩場大雪,何況這是在山中。因此衆人也不覺稀奇,在雪中繼續觀景,別有一番情趣。
這種春季的雪,通常來勢迅猛卻沒什麽後勁,最多一兩個小時就會停。可是那天的雪卻越下越大,到最後雪片砸得人都睜不開眼睛。而且,更嚴重的是,因為大雪導致能見度很低,他們在山中繞來繞去,竟然迷路了,說什麽也找不到珍珠門,自己所在的位置跟景區地圖也對不上號。
正一籌莫展之際,他們中的一個忽然看到大雪中不遠處有一個影子,看起來很像一幢建築。衆人大喜,在這景區裏的建築,無外乎飯店或超市、紀念品店什麽的,過去休息一下吃點東西問問路,等雪停了再走正好。
想到這裏,六人打起精神往那個模糊的影子走過去。他們原本離得并不遠,一會就走到了。可到了跟前六個人都傻了眼:那根本不是什麽商店,而是一間極為破敗的瓦房,屋頂和牆壁都殘破不堪,只剩幾根柱子支撐着。別說吃東西找人問路了,這地方四面漏風,想避風雪都不行。
這樣一幢破敗的建築,為什麽會出現在美輪美奂的風景區裏,真是咄咄怪事。鏡泊湖景區有渤海國遺址,如果這房子也是什麽重要遺址的一部分,應該早被開發出來供游客游覽才對。如果這只是座普普通通的破房子,那也該整修整修或者推平了重建一座,現在這般殘破的模樣,跟風景區的風格實在格格不入。
除非是他們在無意中走到了什麽不對游客開放的區域。或者,在他們來到這裏之前,從來沒有人發現過這幢建築。
衆人心懷疑慮,便開始四處打量起這幢格格不入的建築來。那是一幢單間瓦房,面基很小,大概只有五六十個平方。從還剩下的殘垣斷壁看,像是民國時期的建築風格。屋正中有一座龍王像,早已經倒在地上碎成幾截,研究了半天才看出龍王的樣子。
臨水必敬龍王,看來這裏很可能是民國時期供奉鏡泊湖龍王的一座龍王廟。後來居住附近的人遷走了,無人經營,才破敗成這個樣子。民國多動蕩,加上東北這一片更是紛亂,居民遷徙也可以理解。
衆人想在龍王廟裏找一找有沒有地方可以避避風雪,等雪停了再想辦法回去。這龍王廟頂棚和牆壁大部分已經沒有了,想找避風的地方相當困難。但幾番努力下來,真讓他們找到一個——在龍王像後面的地上,有個大概六十公分見方的小門,雖然被碎瓦片蓋住三分之二,仔細看的話,還是可以發現。
他們把碎瓦片清理掉,露出整個門。小門是木制的,此時已經嚴重腐壞,李偉拉着門環一拽,直接把門板的三分之一掰了下來,剩下的三分之二也輕輕松松就徒手搞定。門板一卸掉,一股很重的發黴的味道就從門裏噴出來。
李偉用手機當手電往裏照着看了看——基本可以确定這是一間堆放雜物的地下室,面基大概有十五平米左右,兩米來高,裏面大部分的東西已經拿走了,只剩下兩把椅子靠牆放着。因為龍王廟破敗地下室積了不少水,牆壁上布滿了黴斑。
這地下室自然是避風雪的好去處,衆人欣喜,就一股腦都進了地下室裏。只是那場雪實在持久,等了一個多小時勢頭毫不見弱,有人無聊起來,就開始在地下室中來回踱步,結果走着走着,不知哪一腳沒踩對,地面竟然嘩啦啦地裂了個窟窿出來。
他一條腿整個陷進了窟窿裏,大夥把他拉上來,再去看那個窟窿,才發現這個地下室竟然別有洞天。那個窟窿在地下室的角落上,地下室周圍都是實地,只有那個窟窿附近下面竟然是空的,用一塊木頭板子蓋着。因為年代久遠木頭板子腐蝕變脆,禁不住一個人的體重,一腳踩下去就戳出了個窟窿。
李偉他們想把木板拿開看看下面是什麽。木板十分脆弱,三兩下就卸下來了。他們卸完了才發現那塊木板其實很厚,約莫有15公分,四邊還包着鐵皮,用手指頭粗的大長釘子釘進地上,他們卸掉了中間部分,四周包着鐵皮的邊緣仍很結實。
這種舉動就顯得非常可疑了。無論這個洞下面有什麽,當年的人顯然想把它永遠封起來,再不讓任何人有機會進去。
李偉他們又用手機當手電往洞裏看了看——那個洞下面通向的,其實是一條走廊。走廊跟方形的地下室有大概60°的夾角,因此整個地下室,只有那一個角落斜斜地從走廊的邊上擦過去。
作者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