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李三兄弟
村裏人都笑這兄弟倆傻,不會算賬,拿到鎮上最少能賣二兩半銀子的棉花樹,偏偏被他們兩百文賣了,兄弟倆也不分辯。
結果到了下午,集體傻眼了。賣“白疊子”的太多,相互壓價,從五十文降到四十文,四十文又降到了十文也沒人要。沉不住氣的回來就去找黃老漢,想把棉花樹按成本價賣給黃老漢。
黃老漢拒絕了,他一天下來,也只賣出一棵,而且僅收了十文。
李二兄弟趁這個機會出手,兩文錢一棵收了八十棵棉花樹,又買了些花盆,種好後借了個板車,兄弟倆拉了二十盆去縣城。
五十文一盆,二十盆“白疊子”售賣一空,還有人問還有沒有,兄弟倆喜極而泣,連夜回了家,馬不停蹄又拉了一車。
兄弟倆倆是過慣苦日子的,并不怕吃苦。靠着賣棉花樹,兄弟倆硬是賺到了五兩銀子的彩禮錢,把李二的親事定好了。
韓家的玉米照樣比別人家早了幾天,吃食店開始賣嫩玉米了,嫩玉米一開賣,就受到了好評,兩文錢一個的玉米,香甜可口,很是受歡迎。
沒人注意的時候,韓家已經把嫩玉米摘了大半,收進了韓丹鳳的空間。
雷先生盼了兩個月的嫩玉米,這次終于吃了個飽。
有那種得晚的,眼看韓家的玉米變老了,就來問他們收不收嫩玉米,這個人就是黃老漢。韓家雖然空間裏還有足夠多的嫩玉米,卻不能光明正大的拿出,于是就收了黃老漢的玉米。
其它人後悔沒有黃老漢反應快,只能找其它辦法。李二兄弟去縣城的路已經熟了,他們沒有地,眼看韓家的嫩玉米賣得不錯,他倆買了輛板車,收了半車玉米。他們這次又弄了個爐子和鍋,帶着半車玉米去了縣城。
到了縣城,玉米煮起來,聞到玉米香甜氣味的都圍過來問。現在玉米還沒普及,知道的人并不多。縣城人多,兩文錢一個的玉米,比韓家吃食店還受歡迎。
兄弟倆賣到天擦黑才往回趕,一天下來賺了四百八十文,兄弟倆舍不得花錢買吃的,中午吃的是玉米,晚飯是拖到回家才吃的。
兄弟倆又來韓家進了些方便面,賣玉米的時候,順便賣賣方便面。
嫩玉米容易變老,兄弟倆賣了十天後,沒有玉米可以賣了才作罷。據說兄弟倆十天賺了五兩多,已經張羅着給李三也找個媳婦了。
村裏人一陣唏噓,窮了二三十年,這兄弟倆像是突然開了竅,短短時間就賺了十兩。
Advertisement
有那心思活泛的,已經在想着把自己家女兒嫁給李三的可行性。這些人還在猶豫不決,已經有人先動手了。
黃老漢早年妻子病逝,留下一女,黃老漢一直當兒子養的,打算以後招個上門女婿。結果黃老漢這閨女,叫黃菜花的,看上李三了。
黃老漢起初不同意,李三比閨女大了十歲,家裏一間像樣的房子也沒有。無奈擰不過閨女,只能請了裏正和韓十三提親。
韓十三沒想到,提親這種需要有名望的人出面的活也輪到了他。其實還是多虧了玉米和棉花,韓家提供的玉米種子,大家是有目共睹,集體大豐收了。棉花種子大部分還沒種下,只是已經少部分人通過棉花樹賺到了大錢。
韓十三跟着裏正去了李三家。李三偷棉花樹之事發生後,韓家沒追究,李三見到韓十三總是特別尊敬。
裏正和韓十三一說明來意,兄弟倆齊齊沉默,李三是想找個媳婦,只是之前并沒想過要入贅。
李三給兩人倒了碗水,“叔、韓叔,你們讓我想想,明天給您二位答複可以嗎?”
婚姻大事不能兒戲,裏正和韓十三也沒急着催,讓他想清楚。
李三第二天回了信,他哥李二不同意他入贅。不過他說了,自己沒有雙親,如果黃家願意,仍是由他娶黃菜花,他願意出五兩銀子的彩禮,到時把第二個孩子跟黃老漢姓,以後也給黃老漢養老。
後代有了,養老也有人了,其實就只差個名份。兩人把話傳給黃老漢,黃老漢微一思索就同意了。彩禮也沒要李家的,讓李家用這錢蓋個房子。
五兩銀子,其實也就勉強蓋個一間半的小房子。李二讓李三先把兄弟蓋起來,李三有卻是不肯,自己住新房子了,留大哥住這漏風又漏雨的破房子,他心裏過意不去。
于是李三擰着禮物來找韓十三了,一方面,感謝他提親,另一方面,看韓家的日子蒸蒸日上,也是來找韓十三出出主意,看看還有什麽來錢門路沒,他想再賺點錢,兄弟兩一起蓋房子。
韓十三自己與大哥家關系不好,看李家兄弟這麽團結還挺欣慰。讓韓十三出主意賺錢,韓十三一時半會還真想不到。
正好看到孫林來送鴨毛,韓十三想起馬上冬天了,他家要的鴨毛也多起來,就把李三介紹給孫林,讓他跟着孫林學。
孫要早在上個月就把錢還清了,說是下一個目标要賺錢買頭牛。
李三并沒有因為對方年紀小就看不起孫林,孫林也不怕李三搶他的生意,于是李三還真跟着幹起來。
其實孫林做的,跟袁貨郎差不多,只是袁貨郎更注重銷貨,順便收鴨毛,一個擔子就足夠了,而孫林更注重收鴨毛,順便銷貨,沒有板車不行。
李三跟着孫林跑了三天,任勞任怨幫着趕着,幫着搬上搬下,孫林也沒瞞着,他進貨都是韓家幫忙帶的,李三照樣請韓家幫着進貨,只是孫林主要在三羊鎮跑,李三就跑得更遠一些。
李二知道兄弟的打算,也跟着兄弟一起去收鴨毛收雞蛋,兄弟倆比孫林力氣大,輪流着拉車,就算是沒有牛車,一天下來也不比孫林少,就是路程比較遠,等到了家別人都睡熟了。
韓家的玉米收了沒幾天,其它人的也陸續收了,杜子銘的莊子裏的山地種了一百畝,收了□□萬斤玉米,江州零食店的爆米花終于上貨了,果然如同韓丹鳳所料,爆米花很受歡迎,特別是小孩子愛吃。
零食店的生意更加火爆。
喻羅氏給韓丹鳳做好衣服後,又給大寶和二寶做了,才準備給自己老兩口做。韓丹鳳一看都秋天都到了,直接把棉花拿出來,讓喻羅氏做棉衣。
喻氏是做過羽絨服的,比較有經驗,也幫着一起做。
等到棉衣做好,喻羅氏試了試,直喊暖和,韓丹鳳請外祖母又給外公做了一件。
喻東時的棉衣做好的時候,冬天也到了。
久違的系統聲音響起。
系統:主人,恭喜您升八級。這次您可以自己選擇一樣農作物上架。韓丹鳳一看,選擇還真多,白米、玉米、高粱、紅薯、棉花等等。
韓丹鳳在白米和棉花之間考慮,最後選了棉花。北方戰事已經結束了,糧食不用搶了。眼看冬天到了,有了棉花,就可以大量做棉衣了。
美中不足的是,棉花是已經去掉棉籽的皮棉,沒辦法留種。
韓丹鳳僅兌換了五百斤棉花,就堆成了小山,想起杜子銘想去江州開秀坊,她不由發愁,這運輸就是個大問題。
杜子銘看到堆成小山的棉花,瞳孔一陣,他聰明地沒有問棉花是哪裏來的,而是問到,“棉花能穩定供貨嗎?”
“沒問題。”韓丹鳳很是肯定,随即說出了自己的擔憂。
“就是這棉花吧,占地挺大了,要是運到江州,成本就比較高了。”
這确實是個問題,棉服相對于羽絨服來說,算是個低端商品,要是成本太高,買的人也就少了。他們做棉衣,不僅僅想賺錢,更是想讓普通百姓也能暖和起來,杜子銘擰眉思索,“你們這繡娘多嗎?”
繡娘多不多,韓丹鳳還真不知道,她認識的,也就林畢氏、喻氏、喻羅氏這三個。不過看韓家的市場經常有人拿布鞋或者繡品來賣,應該也不少吧。
杜子銘開口,“我想着,我的房子也建好了,有四間門臉房,或許可以拿兩間出來做繡坊。”
其實他的房子,東西廂那麽多間,更适合做繡坊,還不占門面。只是他并不喜歡別人在自己家進進出出的。
韓丹鳳覺得這個方法很行,在李家村做成棉衣,到時只要運棉衣出去,運輸成本大大降低了,“繡娘應該夠了,不夠附近村還有。”
“那行,就這邊決定了。”
杜子銘突然想起一事,“聽說雷先生帶着福寶寶去我院子摘桂花了,桂花糕早吃完了吧,那桂花酒有沒有我的份?”
韓丹鳳算算日子,桂花酒正好可以喝了,于是捧出了酒壇,一開封,桂花酒特有的香氣彌漫出來。
她倒了一小杯,給杜子銘試了一下,杜子銘大贊,“我在想着,是不是該把我莊子裏的樹都換成桂花樹。”
“你可以先弄一個莊子試試。”韓丹鳳建議道。
“丹鳳呢?你是不是偷着把酒開封了?”
房間外,有人在問。原來是雷先生聞到酒香尋過來了。
--------------------
作者有話要說:
雷先生啊,你就不能讓他們單獨相處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