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第十八章
得了知縣保證,元繡行了個大禮:“如此便多謝您了。”
後面趙大勝也一并拱手,一直到這會子,他愁了一晚上的心才安定下來。
“這是本官的分內之事,姑娘不必客氣。”知縣笑着沖衆人擺擺手,又指向一直站在一邊的捕頭,囑咐道:“連捕頭稍後跟你們一同回去,他辦的案子多,也好去看看能不能瞧出什麽端倪。”
那位連姓捕頭身形修長,黑面短須,不過年歲瞧着倒也不是很大,聽見沈知縣的吩咐,略略點頭應下,又對元繡拱拱手。
元繡朝他福了福身子行禮。
事兒已經報過官府,元繡一行人便打算走了,臨走前縣令似乎想起什麽,臉色變了變,看向元繡也有些遲疑。
元繡看出他這番變化,也知道怕是還有些未盡之言,便叫其他人先走,她稍後便來。
知縣看了一眼周圍,似乎有些不太好說,只道:“聽說姑娘是從宮裏出來,見過大世面,我家夫人有些事情想向姑娘讨教一二,姑娘若得閑直接來府上即可。”
“今兒怕是趕不上,我得帶連捕頭去看看院裏的腳印,明兒我再來一趟。”元繡應下。
“姑娘緊着自個兒的事兒先辦完,得空去一趟便可。”
也不知是何事,眼下正有求人的地方,若是能解決的,自然最好,若是解決不了的,她也不會打腫臉充胖子。
現在她得帶這些衙役回雙井村,丹桂縣本就富庶,府衙裏養着幾匹馬,為首的連捕頭跟另一位捕快這一趟就騎着馬,倒頗有幾分氣派。
牽扯到私販火油的事兒,沈知縣的意思是暫時不便打草驚蛇,知道的人越少越好,因此只叫他們兩人過來查辦。
元繡之前買的稻米因放自己屋裏躲過了一劫,其他糧食都燒的差不多了,畢竟澆了火油,糧食也都曬的幹透,一點就着。
中午一行幫忙的人當然要留下來吃飯,連捕頭看完院裏的腳印跟竹刺上的血跡,低聲不知囑咐邊上捕快什麽,只見那捕快都記下來了,又打濕泥土在紙上印了個足跡,一番忙活下來,也到了吃飯的時候。
連捕頭推辭不願留下,大家一齊勸,再加上一上午忙來忙去,着實是餓了,這才留下吃了頓便飯。
中午元繡掌勺,她手藝好,只不過在家很少動手,一來在膳房颠了十來年的勺,對掌廚一事着實夠膩味,再一個她自回來籌備着不少事兒,着實沒功夫下廚。不過那僅有的幾回,都叫一家人恨不得将鍋都吃下。
她自來不是小氣的人,米先浸過再上鍋蒸,另一口鍋準備炒菜。
廚房有塊沒來得及吃完的臘肉,其他的臘肉都擱在倉房被燒成焦炭了。李氏又拎着鋤頭挖了一顆冬筍回來,這第一茬筍最有滋味兒,一塊臘肉切不了幾片,不過只肖放幾片臘肉爆炒,這冬筍便是很少見的美味了。
李氏見人多,剛剛又從隔壁買了兩只雞,一只白切一只清炖。自家年底從春枝嬸子那兒抓的幾只雞,如今才拳頭大。
雖說爹娘摳搜,這時候卻不再藏着掖着,恨不能将好東西都拿出來擺到人家面前。
去年年底買的酒還沒喝完,不過這酒尋常人家也不大買,除了兩個差役,村裏其他人都喝了個肚溜圓,這回再怎麽勸,連捕頭是再不肯喝酒的。
這事兒拖不得,吃過飯趙大勝将裏正送回去,那位捕快回去喊人來接應,連捕頭獨自一人去了楊老財家中探聽消息。
原以為還要費一番周折,結果只挨個查了一圈就打聽清楚了。他看那竹刺紮的不淺,恐怕今兒想當值是不行的,只查查今兒誰沒來當值便知曉個大概。
元繡本來以為會費上一番周折,沒想到連捕頭速度這麽快。
聽知縣說丹桂縣大半疑案難案都由連捕頭經手,若連他都無可奈何的,才會報到上級,現如今看來确實如此,只一下午時間,就能将此事捋了七七八八。
人自然也抓到了,楊老財甚至都不知道怎麽那麽快就查到他頭上了。
他指使的就是家中護院,不過那護院嘴緊,将罪責都攬在身上,關于放火一事他無需思索就應了,但火油一事他一直支支吾吾,不肯說出從哪裏來的,所以人如今被押到牢裏去了。
這護院不肯說是誰指使,那所有罪名都便得擔在他身上,說是這樣對那護院說的,可這事兒到底不能這樣稀裏糊塗就結案了。
家裏火油都盡量清洗過一遍了,窗戶上的油紙被連捕頭拆了用于辦案,浸了火油也危險,本來也該重新換掉。
年前才買的糧食,經了一場火,燒了一大半,如今家中存糧沒多少了,趙大勝趕着騾車去買糧,她則要駕着驢車去趟縣裏。
得去一趟知縣府上,知縣夫人有事找,她肯定得去瞧瞧。
從外頭看知縣府上并沒有鋪張奢華的場面,元繡心下覺得有些意外。
沈大人想必是已經知會過門房了,所以那門房一見元繡說明身份,就去裏面喊了婆子把人帶進去。
院裏沒什麽名貴花草,但景致錯落,別有一番風味。此番種種,足以見得知縣也并非奢靡之人。
那婆子将元繡帶至偏廳,低頭朝裏知會一聲,頃刻間一婦人便從屏風後出來,隐約能瞧見屏風後還有一人。
這婦人想來就是知縣夫人了,只看她面上帶着愁容,見元繡進來,便将丫頭婆子一并打發下去,又親自關上門,才回過頭看着元繡。
“您便是元繡姑姑了?”知縣夫人聲音微微顫抖。
才頭回見面,知縣夫人就很是親昵地過來挽元繡的胳膊,雖說帶了笑意,不過看起來還是難掩倦累。
“夫人安康。”元繡見過禮,又虛虛扶了一把知縣夫人,她向來能克制,所以并不着急問究竟是怎麽一回事,既是有事求她,自然不該她主動提起,眼瞧着屏風後還有一位,她更不能先落了下乘。
“實不相瞞……”知縣夫人示意元繡先坐,又仔細給她倒了茶。
“宮中才選,皇後要給太子尋品行上佳的姑娘做妃,四品官階以下,家中有适齡且尚未婚配的女兒,便要入宮才選。”
元繡一聽,便知道這位繼後打的是什麽算盤了。
先皇後薨逝以後,新後便入主中宮,可惜如今已過八載,尚且沒個一兒半女。因此去年聖上親封太子,那位繼後想必是咬碎了一口牙。
如今又不知吹什麽枕邊風,不想叫太子勢大,擋了她日後的路,才叫聖上才選出身一般的正妃側妃。
無非也是想着自己還能生個兒子以後好繼承大統,元繡心裏冷笑,繼後雖說勢大,可也就到此為止了。
不過要說給太子選個出身一般的妃子,元繡倒是頗為贊同,一來先皇後母家本就勢弱,如今太子無論找誰聯姻都是得罪人的事,無論找誰,都算是站了隊了,可如今聖上正直壯年,勢大的興許還盯着新後肚裏呢。
雖說封了太子,可這還沒到最後呢。
元繡回過神,知縣夫人依舊難掩思慮:“家中幾個兒郎,只得一個小女,不曾想靠她謀出路,只盼着她平安順遂,我家老爺尋常便把閨女看作眼珠子。天家聖顏,我也不敢做什麽非分之想,只是……”
知縣夫人又是一番唉聲嘆氣,“若是送進宮中才選,那規矩不是我等小門小戶能應付來的,只盼着在宮中謹言慎行,莫要出什麽差錯,得罪貴人便是天大的不該了。”
這倒确實,宮中規矩森嚴,一個不慎便會出現大纰漏,再一個若是沒眼色,得罪了才選的宮女太監,也能吃一番暗裏苦頭。
自此這夫人說的話元繡便知道是什麽意思了,她既是從宮裏出來的,想必知悉宮中規矩。
見元繡一直沒說話,知縣夫人便只好繼續開口:“聽說姑姑是從宮中出來的,對宮中消息想必是有些了解的,只盼姑姑能教小女學些規矩,省的才選時出了岔子,不瞞您說,只盼着她平平安安出來,不曾想過什麽潑天富貴……”
元繡不免臉紅,除開最開始學規矩那幾年,還有在先皇後宮中那幾年重規矩,後來都是在尚食宮當鹹魚的,混的日子久了,也無需太中規中矩,加之她極有眼色,尚食宮不是什麽三步一跪的地方,只別犯錯就行了,她對後宮規矩真不好說自己能教。
若到時出了什麽變故,反倒才是真的害了人家。
“不瞞您說,這規矩要說叫我來教,我怕比不上那些個教養嬷嬷,雖說在宮中待了二十年,但除了開始跟着姑姑立規矩那會兒不敢不學,後來進了尚食宮,那些規矩便也用不大上了。要真全然不會便罷了,最怕這一知半會的,若是教岔了出了什麽大纰漏才是罪過。”
這是不大想往身上攬事兒的意思了。
眼見知縣夫人愈發頹然,一直在屏風後的人才緩步出來。
作者有話說:
主要還是種田……本來想少寫宮中之事,但為了推動後面劇情,有些事情還是要交代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