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寧昭生母早逝, 尚在襁褓、便被皇後收養于膝下。他視皇後為親母,将太子當做自己的親兄,他封地稱王、領兵習武, 所向往努力的一切,都是為了成為太子助力, 這就是他人生全部的意義。
他沒有當皇帝的欲望, 從小到大、他的目标只是當個鎮守一方的王爺。甄蓉兒死了,所有與之相關的都是他的親人, 他不知道自己能對誰揮刀, 究其根由、更痛恨的還是自己。
起先, 寧昭的路走得很迷茫。
太後心如明鏡,對于甄蓉兒的犧牲, 心裏也有一杆秤。如此,太後自然會偏心寧昭一些, 對待太子一黨, 則怨言頗深。
太後将寧昭帶回京,皇帝也知此次的事委屈了寧昭,見太後堅持,也同意讓寧昭留下,放任他在朝中活動。
甄蓉兒的死,被人為宣揚,他們将‘孝’字牢牢扣在寧昭頭上。東宮刻意抹消寧昭協同太子出兵的功績,企圖讓人一提到寧昭, 就想起他是個孝子。
皇後借此打壓寧昭, 但凡寧昭稍有忤逆, 就要用自己的身體、以孝威脅相逼鬧一場。
只是皇後這次的手段, 并沒有奏效。究其原因, 是寧昭不怎麽‘聽話’了。
皇後派人偷偷将甄蓉兒從封地捉押到京城,光這一點,寧昭就不可能再像以前一樣,心無芥蒂地認皇後為母。
可是皇後還沒有領悟,她對寧昭用錯手段。皇後沒有因為甄蓉兒之事有愧,她對不受控制的寧昭非常強硬,甚至好幾次都大罵寧昭是個白眼狼。寧昭畢竟是皇後掌控多年、一手教養出來的棋子,皇後無法容忍寧昭挑戰她的‘權威’。
這就導致,寧昭對皇後更加離心,與東宮的僵持更甚。
太後有意扶持寧昭,促使皇帝更換儲君。寧昭得到太後和背後母族支持,在百姓和軍隊中也頗有威望。一時間,寧昭風頭無兩,很受太子黨忌憚,易儲謠言接二連三的傳出。
直到那時,皇後才有點慌了。她開始向寧昭服軟,不惜安排甄芙兒來當說客,多次派人暗示、甄蓉兒之死太子并不知情。
太後擔心寧昭被皇後蒙騙,她已經帶着母族介入奪嫡之争,自然不希望寧昭臨時反悔。
于是,太後告訴寧昭一件事。
“不要信那個女人,皇後不僅是你的養母,她還是你的姨母……”
當年的事,一直是宮中忌諱,沒有人敢提起。無非必要,太後也不想說起那事。
曾經,皇帝還是太子的時候,因為不受先皇寵愛,太子之位岌岌可危。為了拉攏權勢、皇帝主動放下姿态、迎娶王氏女,也就是如今的皇後。當年兩人少年夫妻,也度過一段如膠似漆的夫妻生活,可皇後善妒,進東宮沒多久就鬧出打壓虐待侍妾的事。
太後看出皇後性子刁蠻,不适合當太子儲妃,便做主給東宮納了不少妃子。皇後嚷嚷皇帝曾許諾只傾心她一個,但那只是皇帝為了贏得王氏支持的說辭,看到年輕貌美的漂亮妃子,皇帝順勢而下,讓整個東宮後院充盈起來。皇後将一切怪罪到太後身上,從此與太後一直不對付。
後來,皇帝順利登基,皇後誕下兩位皇子,後宮妃嫔也頻有所出,一切仿佛回到正軌。直到皇帝對皇後的庶妹下手……
彼時皇後正跟宮裏某位得寵的美人吃醋較勁,剛生産不久的皇後性情格外的敏感,她因此氣病後,皇後娘家便提議,讓與她關系較好的庶妹入宮侍疾作陪。
侍疾原本就是皇後母族的一個借口,那時皇後因為後宮美人頻繁鬧事,她的母族見她誕下兩子,容貌身材已不複當初,年紀更是比不過那些新入宮的小妃嫔,出于焦慮,他們便想要讓與皇後有幾分相似的庶妹入宮為妃,幫襯皇後,為皇後争寵。
這件事所有人心知肚明,被送來的庶妹明白,太後了悟、皇帝也能夠意會,唯獨皇後,被蒙在鼓裏。
皇後性子嬌蠻,未出嫁前就沒有什麽姐妹親近喜歡,唯獨那與她相差幾歲的庶妹,因為性子膽怯軟弱,不懂拒絕,跟皇後頻繁接觸往來着。皇後将庶妹當做自己親妹妹,本想着對方進宮侍疾,能陪她說說體己話,不料這一陪,就陪到了龍床上。
皇後認定是自己庶妹勾引,任何人的解釋和勸解都不聽。她放肆大鬧,到處找麻煩,被欺騙的感覺令她發了瘋般的折騰着。甚至舊事重提,當着衆妃嫔的面,說起曾經皇帝求娶自己的諾言。
皇帝被皇後鬧得臉上挂不住,直接越位将皇後庶妹封為‘憐妃’,報複性地對其加大寵愛。
憐妃,也因此成為帝後争鬥的一顆棋子。
後來憐妃有孕,生産前肚子疼了兩天,皇帝罷朝相陪、寸步不離。一時間宮裏謠言四起,都說一旦憐妃生下皇子,必能取代皇後。
皇後為此急躁不安,為了逼得皇帝離開憐妃,皇後棄自己風寒發熱的大皇子于不顧,揚言只要皇帝不來,就不宣太醫。
皇後以大皇子相逼,皇帝又不願再服軟,兩人相互較勁,都在賭對方舍不得大皇子。
就在憐妃順利誕下寧昭的當晚,前後不過半個時辰,大皇子寧晖因不治離世,幼年早夭。
皇帝斥責皇後為毒婦,皇後痛罵皇帝不配為人父,兩人不停地将責任推給對方……
大皇子畢竟是帝後的第一個孩子,說不寵愛是假。加上大皇子小小年紀就格外聰穎,皇帝對他喜愛非常,因為大皇子的離世、皇帝心中有愧,開始無心後宮起來。
皇後因為大皇子身死有恨,又看準皇帝愧疚,想盡辦法拿捏皇帝的這個弱點。
寧昭出生不到半月,憐妃就病死宮中。沒人知道她究竟是怎麽死的,有人說是皇後、有人說是大皇子的冤魂,還有人說是憐妃膽小、怕皇後清算自盡……總歸,後宮再也不敢提起那個人。
太後當年也在為大皇子的離世痛心不已,但她還算理智、有心安排寧昭,想将他送到一個不受寵的妃嫔身邊。太後知道皇後對寧昭有恨,可寧昭怎麽說也是皇室血脈,太後試圖庇護他。
但誰也沒想到,皇後會主動讨要寧昭。皇後死活咬定寧昭像幼時的大皇子,強行将他抱走。皇帝因為大皇子離世,也失了魂,不知出于什麽心理,竟然答應了皇後。出于補償,皇帝将皇後的二皇子,封為了太子。
當時太後年事已高,已經開始誦經拜佛,她不欲摻和此事,見皇帝也如此決定、便不再堅持。
一開始,所有人都猜測,皇後會對寧昭性命下毒手;
後來,他們發現,皇後的手段更高明些。
皇後培養着寧昭,讓寧昭視她為親母。她沒有短過寧昭一頓飯,沒有少過寧昭一件衣,她将寧昭和太子一視同仁,甚至讓兩人拜下同一位先生,接受同樣的教導。
皇後在數十年漫長的歲月中,不斷灌輸寧昭為太子犧牲的思想,她讓寧昭為太子守衛大靖疆土,讓寧昭事事成為太子的襯托、成為東宮助力對抗其餘幾位皇子。
寧昭是皇後用來提醒皇帝的一枚棋子,只要看見寧昭,皇帝就會想起,自己是怎麽守着寧昭出生,導致大皇子身死的。每當皇帝對皇後或者太子有什麽不滿,皇後就會将寧昭帶到皇帝身前,而年幼的寧昭、還在懵懂無知地相勸皇帝,為太子說好話。
只要有寧昭在,皇後就不怕皇帝不偏心東宮。
所有人都知道寧昭是皇後的棋子,即便是不知道當年真相的人,也看得出寧昭在被皇後利用,寧昭自己或許也察覺得到,可誰會跟自己情同母子的養母、和親如兄弟的太子計較呢。
寧昭是願意的,在甄蓉兒死前……
如果不是甄蓉兒替着甄芙兒死了,寧昭或許真會如皇後所願,一輩子就這麽稀裏糊塗當他們母子倆的墊腳石。
太後不在乎自己的一番話會給寧昭帶來怎樣的颠覆,她只需要寧昭争贏這個儲君之位,寧昭被他們擺到棋局裏,就要有身為棋子的這個覺悟。
那天,寧昭抱着從封地送來的白貓,坐在院子裏失神了很久。
封地的下人們說,王妃被帶到京城前,在府內後院守看大半天,最後讓下人抓了這只白貓。是十數只裏挑一,性格溫順親人、模樣白淨可愛。只是沒來得及等他們清理幹淨貓,讓王妃摸上一摸……
寧昭不傻,他只是需要從自己的思維定式裏跳脫出來。待他知曉皇後對他有敵意,曾經的利用,有關甄蓉兒嫁與他的真相,自然會被他調查出來。
寧昭總算梳理清楚其中內情,難怪、他總覺得她心裏沒他,說她為了權勢,卻又不大像。他弄不懂甄蓉兒,覺得她反複無常,怪她難相處。他沒想過他們之間會隔着一個皇後。
所以她才會在他提起皇後和太子時,總是那麽看着他,像是憐憫、像是可憐……他在甄蓉兒眼裏,就像個傻子。
寧昭甚至懷疑,甄蓉兒最後選了貓,是不是也無心跟他生養一個孩子。
也對,畢竟成親八年,也只有他自信地覺得,甄蓉兒不想為人母、是因為他。
寧昭可以面對自己的身世,可以扛過皇後的打擊利用,唯獨不能接受甄蓉兒可能不愛他的這件事。他們相處得很好,她明明眼裏心裏看起來都有他……
直到此刻,寧昭才不得不承認,在面對甄蓉兒時,他一直沒什麽信心。
他關注甄蓉兒,所以才會知道她吃飯總是細嚼慢咽;
他在意甄蓉兒,所以入睡才會難以忽視她身上的桂花香;
他故意在她面前提醒、說自己要去練武,因為他知道甄蓉兒肯定會跟來,然後他就會在她面前精神抖擻、認真展示着自己,結束後找各種理由到她面前找話;
他喜歡甄蓉兒占據他的生活,所以容許她在兩個人的屋子裏擺滿自己的東西;
他每次離府都故意不告訴下人要不要回府用飯,就等着她派人來問,以便他在外顯擺王妃喜歡他。
所以哪怕是在發呆,他都會不由自主地搜尋她的位置。
沒有甄蓉兒,從來都是他。
寧昭的心沉入漆黑深淵,忽然就看不見光了。如果甄蓉兒在就好了,有她在,他一定能清醒扛過去。
但甄蓉兒不在,連帶她選出來的貓,最終也因為遠途送運,最終病死在他懷裏。
寧昭抱着白貓,一動不動地看着前來診治的大夫,也沒有揪着大夫們、向他們發脾氣。
他的心已經死了,已經不在乎是否還能不能留下點什麽。
寧昭的報複,是殘忍、且極富毀滅性的。
當一個人從滿是陽光的溫暖、掉入漆黑冰冷的深淵時,得是多麽的痛苦絕望。
寧昭在太後的幫助下,找來一位與憐妃有幾分相似的妃子送到皇帝面前。
皇帝對死去的大皇子有愧,對寧昭同樣如此。皇帝裝聾作啞那麽多年,任由皇後利用着寧昭,他的心安理得來源于寧昭不知道真相,他和太後一樣,只要寧昭不抗議,他們就可以說服自己,這樣的結果對寧昭是最好的。
可是寧昭現在抗議了,他來勢洶洶,如同殺神般向他們讨要公平。
皇帝動搖了,尤其是在面對新的‘憐妃’時。寧昭用皇後利用他的手段去報複,分毫不差,全部還給了皇後。
可這只是他的那一份,還沒有算上甄蓉兒、和他們死去的孩子。
皇帝駕崩的那天,新‘憐妃’在身側伺候,寧昭如入無人之境地走了進來。他利用這位與自己母妃有幾分相似的妃子,熬死了皇帝,然後來到皇帝面前,再将自己的計劃一一剖析給皇帝。
皇帝身體有疾,再加上寧昭的有意刺激,最終咽氣離世。太後知曉此事,但她母族已經和寧昭綁得太深,她被自己母族所抛棄,被留在宮內誦經念佛、連見寧昭抗訴一句都不行。
寧昭謀反,先殺皇帝,然後是甄芙兒。
皇後被寧昭下藥軟禁在宮內,他将太子和甄芙兒綁到皇後面前。
寧昭抓着甄芙兒的頭發,如瘋鬼一般把她在地上拖拽着。甄芙兒哭得很是凄慘,她不明白為什麽寧昭不再喜歡她,也不懂寧昭為什麽忽然要對她拔劍相向。
沒錯,甄芙兒知道寧昭喜歡自己。
她又不傻,寧昭為她寧願不娶,她怎麽可能不知道。但是她深愛太子,已經嫁給太子,自然不能回應寧昭。可她是特殊的,她在寧昭面前一直這樣。她以為這份特殊能夠持續一輩子。
“我沒有!”甄芙兒大哭道:“甄蓉兒又不是我害死的!憑什麽要我償命!”
她遵紀守法,從沒幹過一件壞事,甄蓉兒被抓後,她甚至還拿着太子令牌,跑到大軍中見寧昭。
甄芙兒崩潰道“就因為我跟她長得像嗎!憑什麽!”
她穿越而來,擁有太子和寧昭的喜歡,從小到大都是人群中心,她如此特殊,本應是世界的女主角,為什麽要因為區區一個長得像她的替身死。
寧昭将甄芙兒拽到被綁的太子面前,他從後揪着甄芙兒的頭發,強迫她後仰着頭,将劍抵在她的脖子上。
“為什麽?就因為你拿着令牌,明明知道她被人送去替你死,你也沒有想過要站出來!”
甄芙兒如果真的想救她,就不會只是在他來以後跑到他面前哭。她拿着令牌,有一萬種方法可以沖到趙将軍面前阻止這件事,哪怕只是拖延一下時間,他都有機會救回甄蓉兒。
可是甄芙兒沒有,她沒有半點要為甄蓉兒得罪皇帝皇後的意思。
甄芙兒受太子庇護,藏着躲着、就在離甄蓉兒不遠的城外,眼睜睜地看着甄蓉兒去死。
這就足夠了。
甄芙兒被寧昭的話堵得啞口,她一時無言,才想起來要反駁‘可是誰規定見義勇為是強制的’‘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
甄芙兒話沒來得及說出口,寧昭已經劃破割斷了她的脖子。
甄芙兒的血濺到太子身上,她睜着眼,渾身發寒、只記得寧昭通紅瘋狂的眼睛。
寧昭已經入魔了,沒能發現甄芙兒死後、遠處的景象開始扭曲翻湧起來。其餘人也根本沒有注意到,或者說他們根本看不見。
被堵住嘴、綁在椅子上的太子,因為甄芙兒的死激動掙紮起來。
寧昭丢下甄芙兒,将視線挪移到太子身上。
他道:“皇兄,你也不冤。你知道你将甄芙兒藏起來,就一定會有人幫你去抓甄蓉兒。事情不是你做的,但也是你默認的。”
不然,當初太子為什麽要阻止他出兵,為什麽又在事後一言不發、從不辯解。
太子和甄芙兒都是甄蓉兒之死的既得利益者,說他們沒有私心,誰又會信呢?
太子盯着寧昭,眼裏流露出恨,但也平靜了下來。
他确實無法反駁寧昭。
他們是兄弟,即便皇後對寧昭的母子情是假的,可他們的兄弟情義不假,他們太了解對方。
不僅是甄蓉兒,寧昭也始終受利用,為太子提供着各種便利。即便太子不知寧昭身世,東宮借肅王府轉移過太多次注意力,太子不可能不知情。
太子默認了。
寧昭命人吊住太子的脖子,讓他在皇後寝殿上掙紮着。
被下藥渾身疲軟的皇後,看見這一幕、忽然瘋狂大笑起來。
因為這個場景,和她多年前吊死憐妃一模一樣。
那時候的寧昭在做什麽?對了、他在襁褓裏踢腿、眼神懵懂,還是她抱着去摸了她母妃的腳……
“報應!報應!”
落淚的皇後被寧昭一劍捅入心髒。
皇後盯着寧昭,語氣狠厲說道:“你不能殺幾個小皇孫!這是報應,你殺了他們,你死去的孩子,會生生世世不得超生的!”
當年,張嬷嬷也是這麽勸她。讓她給自己死去的晖兒積福,殺了寧昭,晖兒會死不超生的。
所以,她才沒有下手;所以,她才會留下寧昭這個禍害!
如果當初殺了寧昭多好,她就不會落入今日這個境地。皇後威脅着寧昭,只有她自己知道,她有多後悔,有多想把張嬷嬷抓起來千刀萬剮!
對了,那個賤婢,以前侍奉過憐妃的生母……
皇後還在想着當年舊事,不受控制、滿心憤恨地盤算背叛她的人。
寧昭抓着劍的手有些微微發抖,他往皇後心髒更深地刺進去一分,他道:“本王沒有你那麽喪心病狂。”
皇後睜着眼,在不甘中離世。
寧昭陷入仇恨,他拔出刺向皇後的劍,随着太子的咽氣,一股無形的狂狼向他襲來。
整個世界如同被大火湮滅抹淨般,天旋地轉、破碎重組。
作者有話說:
胖媽現在有點擔心,還沒開始過年,胖媽就開始為過年回家沒存稿憂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