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墜入大海的星辰(一、那年你十六歲) (4)
。
“哈哈哈,好了,不開玩笑了。現在你得先跟我們彙報這十幾年的革命經歷。”應老師說。
怎麽講呢?剛才回複的高興勁瞬間全消失了。“我……到處流浪……到處流浪……就像印度《流浪者》裏的拉茲。”我笑了笑。我突然想到了《拉茲之歌》了:
到處流浪
到處流浪
命運伴我奔向遠方
……
我沒約會也沒有人等我前往
到處流浪
……
我和任何人都沒來往
都沒來往
……
好比星辰迷茫在那黑暗當中
到處流浪
……
“唔,有點感覺。”應老師說。
“文青,你不知道,你的作品在我們同學間是傳得最多最廣的。”藍櫻說。
“怎麽會呢?比我寫得好的同學多的是。”我很驚訝。
“這就是你的失蹤制造的效果,你好狡猾呀!”藍櫻說,“同學想知道文青同學的狀況只好去讀她的作品啦!”
“嗬嗬,連我這個老頭都讀了不少呢。”應老師說。
“唉,出醜了……”我消失了那麽久,以為世界不要我了,原來有這麽多人一直牽念着我,兩行暖流滑下我的臉。
“傻瓜,這也哭啊,我們知道你肯定有苦衷的,當年的文青那麽善良、熱情,怎麽會抛棄我們呢。你不知道我們多擔心你,你一直那麽多愁善感,雖然你總竭力表現得開朗大度……別哭了啊……”藍櫻別過了臉,她的眼圈也紅了。四年的同學同寝室好友,我們共有過“**燃燒的歲月”啊。
“唉,中文系的女孩子啊,文學可真是害了你們,多情善感!”應老師說。
我們才意識到在老師面前掉眼淚多難為情。
“文青,你的文章确實寫得很不錯啊!比讀書時候寫的成熟多了,尤其是關于山區生活的作品,很有深度,自然樸素,有味道啊!我一向不太愛讀本國小說的,你文青的大作我卻很有興趣噢!”應老師滿臉笑意。
“嗯,謝謝老師表揚鼓勵!嗬嗬嗬,被老師這樣誇好羞的呀……”我很不好意思,記得我的畢業論文寫的就是分析外國文學名著,被他畫滿紅線和叉叉,讓我修改了三四次。
“唉,讀你的作品我們羨慕死了,你好像在雲游世界似的!”藍櫻說。
“哈哈哈,流浪者的收獲嘛。”我跟她一樣又雨轉晴了。
“就是有一點我不滿意,很不滿意。”應老師搖着滿頭白發,“你自以為很灑脫豁達,你騙得了一般讀者,可騙不來你的同窗和老師啊。”
“哦……”我知道,我騙不了,我們都是研究文字的……
“我在想啊,這個孩子怎麽了呢?怎麽隐藏着那麽多的孤獨和憂傷,有時候還絕望厭世,搞文學也不能搞成這樣呀。”應老師的眼神深邃,像當年在課堂上和我們探究作家的思想與靈魂一樣。“你還沒結婚,是吧?”他突然問。
“哦,是……”我最怕提這個問題。
“唉,你這孩子啊……”他嘆了一口氣。
“應老師,你怎麽知道的?”藍櫻很好奇。
“你沒見到嗎,她的作品從來不寫愛情,好像故意隐藏逃避似的,就一個苦行僧的形象。從來不寫愛情的人大致有兩種原因,要麽是幸福得不得了,要麽是痛苦得不得了,文青肯定不是前者啰。”應老師的目光敏銳是大家公認的,“文青,無論怎樣,我們喜歡看到一個真正振作快樂的你,不要讓老師和同學失望呀!我們盼望那一天盡早到來!”
“文青,別哭了……你記住,我們永遠在你身邊,‘無論世界怎麽變,友好的心不變’,我們最喜歡聽你唱的歌,我們都希望你開心!”藍櫻看着我。
我記得的,我會用粵語唱譚詠麟的那首《千載不變》,你們總要我唱:
原來世界怎麽變
友好的心不損
潮流混亂也不亂
大家始終勸勉
原來你我不相見
傳來問候更暖
心中至真至誠
綿綿千載此心不變
彼此有真友情
綿綿千載此心不變
……
你們也特別喜歡聽我朗誦曹操的《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嬉笑着說我讀得“那麽曹操”,要向我學習,樹立遠大理想,建功立業……
我的母校,我是回來尋找安安的,無意中尋找了過去的我,尋回了久違的同窗情、師生誼,那麽深厚,那麽美好。我怎麽可能不哭,好像一個遠游的孩子回到了母親的懷抱,那麽溫暖有力……
十 、燈光與星光
我是乘晚機離開江南的,剛好又是靠窗的位置。坐下後我習慣性地靠在椅背上,閉目冥想,整理這幾天充塞着腦子的場景、片段和思緒。
藍櫻和應老師跟我談了這十幾年母校和大多數同學的狀況,我的同學已經分布各行各業:報刊雜志的編輯、記者,作家,中學教師,大學教授,領導,公司職員,企業老總,留學移居海外……雖層次不一,大多事業有成,生活狀态良好,當然也有像我這樣的“王老五”和“無業游民”。
臨別時應老師說:“文青啊,我盼望你帶個人來見我,見全級同學。我這把年紀等不了太久啦!我很欣賞你不食人間煙火的脫俗,但生活在世俗社會和人群裏,會找到很多溫暖。搞藝術不一定要做梵高。”
藍櫻也說:“有空要常回來呀,我們班有十幾個同學留在這座城市呢,你來了我們輪流請客。要是你高興來這裏安家,我們就一起當地主,呵呵,繼續對酒當歌!”
我的老師,我的同學,短短的幾個小時帶給我的是那麽多,讓我一點一點撿拾遺落了的金稻穗,回歸那個充滿理想和**的我,讓我重新找到信念和希望。
總以為自己是一個獨舞者,在一個荒無人煙的地方,只有表演者沒有觀衆。現在發現,在千裏萬裏之外,我擁有着那麽多的熱情觀衆,他們曾拍出最響亮熱烈的掌聲,盡管知道山和水會把這些贊許化為烏有,仍不忘關切和支持。我文青算什麽呢?一個普通的學生、同學、作者,我不曾給予過什麽,竟得到這麽多,我羞愧于自己的悲觀,羞愧于自己的怯懦避世,羞愧于自己的自憐自艾……
“現在請乘客們系好安全帶……”空姐柔和明亮的聲音打斷了我的思緒。我睜開眼睛,看着前方不遠處的空姐姣好整潔的面容,那是面對客人永遠都微笑的面容。明亮的眼,潔白的齒,粉白的臉,胭紅的唇,珠圓玉潤的聲音。那是讓人想到春花秋水,明星皓月的女子。她們背後的故事是否也這麽明媚?
還有我周圍的那些乘客,那些年輕的年老的,健康的殘疾的,世界各地的,作為一個存在着的“生命”,他們毫無差異,平靜安然,作為一個活動着的“靈魂”,他們又有着怎樣千差萬別跌宕曲折的心路歷程呢?
《華嚴經》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英國詩人布萊克的《天真的預言》說:“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雙手握無限,剎那是永恒……”每個個體的生命都有一個完整獨特的自我世界。但無論如何,每顆心都會悲喜,每一張看似幸福的笑臉都有辛酸苦痛的時刻,這是所有生命的同一性。由于這種同一性,所有的生命又是一致的,不應該感到孤獨,不能讓自己脫離同屬的世俗社會這個家。而我只關注了生命的獨特性,忽略了它的同一性,只沉浸在一己的世界裏,忘卻了外面漫漫人海中共存的悲喜哀愁——那正是一種對付個人不幸的巨大力量……
我一直自認為是一個很有理想很努力“工作”不負人生的人,可現在覺得自己多麽羞于說出這句話。
我的理想是什麽?我到底在追求什麽?
蘇偉英說,年少的時候她追求知識和文明,就考取了大學。讀大學的時候她追求真摯的愛情,就嫁給了辛德康。婚後她追求和諧的家庭和堅韌的品質,就與辛德康一起毫無怨言地肩負起了辛家的生活重擔。生活舒适後她追求自由與獨立,就選擇了離婚。在安安失魂落魄的時候,她追求女兒的健康快樂,就接受了同性戀……她的父母被窮日子逼怕了,就追求不愁吃穿的生活,她妹妹追求父母的快樂,就在父母的要求下嫁到了外國,辛德康追求改善家庭惡劣的生存條件,就去艱苦創業,建立大公司……
那麽,我的追求是什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恬淡生活?我真的是“逍遙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嗎?我真的做到了“簡單,純淨,不起波瀾,或者波瀾不驚”嗎?我真的就是這樣“存在”着嗎?
我自欺欺人,我困惑、無奈、悲哀,我逃避。我的靈魂深處依然住着兩個魔鬼:孤獨、憂郁。
我追求什麽呢?
愛情,我追求純淨真摯的愛情。我好像一生都在追求這個,一生為情所困。我沒有愛情就無法快樂,甚至不想活。我就是一個這麽不争氣的女人,要用一生書寫一部小說,一部鴻篇巨著,它的書名叫“愛情”……蘇偉英說:愛情是每個女人終生都要追求的東西,但真正能擁有長久甜美愛情的人很少。安安和你能這樣相愛,我應該祝福。
安安,能夠跟你相愛,是世間最幸福的事。在茫茫塵世,有一個美好的愛人在心裏就應該感到幸福和滿足了吧,可我不滿意啊,我要看得見,摸得着,相伴相随的愛人。安安,我不僅要你住在我心裏,還要随時牽到你的手,聽到你的聲音……我是個貪心的愛人,因此一直無法真正快樂……
“文青,你喜歡星星還是燈光?”
到籬笆村沒多久的一個夏夜的晚上我跟安安在樓頂看星星,那天沒有月光,遼闊漆黑的夜空繁星點點,彙成了星星的海洋,璀璨而浩渺。籬笆村及周圍的散落的山村則亮滿着燈光,有電燈,也有油燈或者燭光。燈光并不繁密,但由于距離近而顯得好像滿村滿山都是的。天上是星星的海洋,地上是燈光的河流。都很美。
“你呢?你先說。”我看着安安的比星星更明亮清幽的眼睛。
“我喜歡燈光。”安安柔聲說。
“嗯?為什麽呢?”我很好奇,哪個孩子不是更喜歡星星的呢?
“燈光溫暖啊。”安安清澈的眼睛如月下的湖水。
“嗯,我也更喜歡燈光。”我心疼地抱住這個五歲的孩子。溫暖對一個孩子來說就是安全,孤獨的孩子必然愛溫暖的燈光而不是璀璨的星光。我小時候就特別貪戀那昏黃的燈光,看到它心裏就不害怕了,就有着落了。後來家裏換上了光管,我還失落了好久,光管發出的光那麽慘白冰冷,它沒有燈光散發出來的仿佛帶着愛的擁抱似的溫暖。
“但如果在家裏,我就更喜歡看星星。”安安用柔柔的小手撥弄着我的長發,調皮一笑。
“為什麽呀?”我也“調皮”一笑。
“它漂亮嘛,哈哈哈……”安安擡頭看着星空,露出甜美無憂的笑。
“這樣呀?那我也一樣!”我們就抱在一起哈哈笑,笑夠了安安就說要回家講故事了,“看星星看了那麽久,都把我們看冷啦!”她說。
我知道的,其實五歲的安安也在潛意識裏知道的,孤獨寒冷的時候愛燈光,擁有了溫暖以後就會愛星光。跋涉在群山或者荒漠或者海洋的人,燈光是他們的希望,他們心靈向往的家。住在溫馨家園或者置身愛的世界裏的人,星光是他們的夢想,是他們擁有了溫暖世俗生活以後的審美追求。心靈孤獨的織女向往人間的燈火,下凡找了牛郎。擁有飽滿愛情卻向往仙界的嫦娥偷吃了靈藥,上了碧寒宮,在碧寒宮的寂寞生活裏,又看着人間的燈火惆悵,于是“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現實與夢想的距離太遠或者缺少任何一個,人生就無法完整,心靈就無法快樂。蘇轼對月“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最後對自己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婵娟”。他豁達,可這種豁達實際也是一種無奈,像我自以為“簡單,純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逍遙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地“存在”一樣,是無奈中不得不有的**和自勉。
實際是,我們都沒有真正的快樂。當安安只作為一個夢存在我心間的時候,我不可能真正快樂。
“沒有你,我就像被丢棄到一個凄涼的荒野,我不能沒有你!”這是安安十六歲的時候對我說的話,也是我常常在心裏對她說的話。
這就是我的艱澀理想,我的艱澀的愛……
我望向機艙的窗外,思緒與懷想讓我再次感傷起來。遼闊的夜,厚厚機窗外的黑沉沉的夜,如果溫暖掬在我手裏,如果燈光和星光就在我一俯首一擡頭之間,黑夜就是一床讓我酣睡的厚厚的大棉被,而不再是一只巨大的無望的眼……
我看到了星星。
我看到了燈光。
我看到了群星。
我看到了萬家燈火。
輝映在眼前。
輝映在腳下。
燦爛,輝煌,溫暖。
溢彩流光。
我的臉濕了,整張臉都濕了。
機窗外面的星火在我的淚眼中斑斓如煙花。
只要我祈禱,只要我追求,幸福就在眼前。
安安,我祈禱,你安好。我祈禱,我們的重逢不再遙遠。我追求,讓我們一生都快樂,不再分離。
我答應過應老師和藍櫻,答應過你媽媽,我會回來,我一定會回來,帶着我的愛人,一起回來。回到現實的快樂世界裏來,不再只沉溺于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