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政績
盧霈很快回過神來,想到崔逸的決定和态度,一臉嚴肅地回道:“父親,此事容後再說吧。”
盧曠看了他兩眼,才問:“這卻是為何?”
“陛下才授我總理要務之職,若此刻就忙着聯姻,在外人看來,不過是想進一步鞏固勢力。陛下雖然年幼,但不是庸碌之人,其他朝臣說不定私下會說出什麽話來。”
“雖然兒并不懼怕,但是現在不是時機,待以後再說吧。”
盧曠夫婦聽了反應不一。
蕭氏覺得盧霈顧慮太多,有些埋怨道:“誰家兒郎不是這般年齡就成親的?比你早的有許多,如今輪到你就有許多話說了?難道你在這位上一天,就不成家了?我想,陛下也是明理之人,必不會多想,其他人就更不用管他們了。”
父子聽了她的話,神色不一,盧曠低咳一聲,道:“玉娘,這種話還是少說為好。”
盧霈則悶不吭聲。
蕭氏道:“怕什麽,自家屋裏,并無外人。”又對盧霈道:“男兒成家立業乃是常情,你不必顧慮太多,我們可以先定親,年後再成親,你看如何?”
盧霈聽了母親的話,心中有幾分無奈,堅決拒道:“母親,兒意已決,日後再說吧。”
蕭氏聽他口氣強硬,略有些生氣,道:“兒大不由娘。”轉頭對盧曠道:“郎君你來說說他。”
盧曠又咳了一聲道:“玉娘,他心中有其他打算,我們還是聽他的吧。”
蕭氏真是生氣了,道:“好,好,随你們。”說着站起身徑直出去了。
兩人還未來得及勸阻,人就走遠了。呆看了一會,盧曠才道:“三郎,我來問你,不答應親事,是否還有別的緣由?”
盧霈心中一跳,以為父親看出什麽,仔細看他神色,又不像,平靜道:“沒有別的緣由,兒已經說清楚了。”
盧曠沉默了一會,道:“如此,你去吧,做到心中有數就行。”
盧霈松了口氣,起身道:“是。”徑直回了屋。
到了屋裏,收拾洗漱好躺在床上,突然想到崔逸年後北上,不會也有躲避的原因吧。
真是……
想了一會,才漸漸睡去。
…………
次日,盧霈去了衙署,剛到一會,盧大郎、盧二郎便來尋他。
三人坐下談了一會,盧霈本打算安排好兩人就去城外。兩人聽說他要去選地種稻,頗有興趣,提出要跟着去。
于是三人同行,一起到了城外村子,查看了各處,終于在叫郭津村的地方,從屬于盧氏的田地中選了十幾畝地。
此田地平整,水利又便,且連在一處,以後便于管理。盧霈正想着讓什麽人過來照看,盧二郎就笑着開口道:“三郎,你是否要尋人來照看。”
“是的,二哥。到時叫一些農人來耕種,照看的人就看管農人,讓他們照着我說的做就可。”
盧二郎笑道:“既然這樣簡單,不如就交給我如何?”
盧霈略有些詫異,不過想想就釋然了,盧二郎是叔叔的嫡子,歷來不喜朝中那一套,此次也是族中決定,他才勉強來了,也許這任務正是他所需要的。
當下笑道:“若是如此,就更好了,這樣我也放心,要是稻子長成,必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大事。”
盧二郎笑笑不以為然,說:“那就讓我照看了?”
“自然。”
兩人說好,又聊了詳細過程,盧霈就将此事全部托予盧二郎了,囑咐他千萬要上心,小心照管。
盧二郎答應着去了。
随後盧霈和盧大郎回到衙署。兩人對坐了一會,盧霈才問:“兄長,我記得你身有官職的?”
“不過是虛銜罷。”盧霈聽後,想到昨夜憂心的事,逐對盧大郎道:“兄長,現我有一事要你助我。”
“何事?”
盧霈便将關于年後設立六部的事告訴他。雖然朝中也有六部,但并不一樣,職權雜亂,相互牽連。
新的六部,分工的更細,且職責分明,有利于中央的統治,不過……盧大郎皺着眉,問:“這樣一來,必定會觸犯衆多世家的利益,而且還會削弱你自己的權利。”
盧霈聽了道:“兄長,除開這兩樣,設立新的六部,是否利大于弊?”
盧大郎點頭,道:“确實。”
盧霈笑道:“既然好處多于壞處,那為何不做?再說會不會影響到我,還未可知。”
盧大郎看着自己的弟弟,神色輕松篤定,明白他已胸有成竹,于是便說:“你即已決定,我從旁助你就是。”
“謝過兄長。”
盧大郎搖頭笑道:“何必言謝,一家人。”
兩人接着就設立六部,研究了具體細節,一直到夜幕才商議出大致輪廓。随後一起回了家。
次日,盧霈、盧大郎将商量好的對策條條筆錄了下來,忙了一天。第三天,盧霈将其上書給晉帝。
晉帝見到奏章,神色有些複雜地看了盧霈一眼,接着笑道:“大司馬,果然大才,且一心為孤着想,孤一定不會忘了你的忠心。”
盧霈坐在椅子上道:“陛下妙贊,若陛下覺得沒有問題,待年後,臣就着手開始。”
“辛苦大司馬了。”
“臣先退下了。”說着站起來,走了出去。
晉帝嘆了口氣,望着門外層層疊疊的宮殿出神。
此時正是十二月中旬,再有半個月就是春節,過幾天就會罷朝了。等過了年,又是一番情景。
雖然洛陽才恢複幾個月,卻阻止不了各世家、百姓慶祝新年的熱情。到處結燈挂彩,人們往來臉上挂着笑容。
士族大家的熱鬧自不必說,尋常百姓家中雖沒多少錢財,卻也盡量買點好吃的、一身新衣,高高興興地過了個年。因為他們看到,大司馬前頭的一番政策,是個體恤百姓的,好日子還在後頭。
不論大晉裏面多少龌蹉,此刻表面是一片和睦,喜氣洋洋。時間在喜悅中一晃便過了新年,一直到了正月十五。
這天,崔逸回崔氏過了節,又去與盧霈喝了半夜的酒,次日辰時回營點兵,即刻就要出發了。
晉帝和盧霈站在城門樓上,遠望着隊伍,聞風而來的百姓在街道兩旁相送。
直到隊伍在他們眼中變成了一條黑線,晉帝才回了宮,百姓才各自散去。
正月十九,朝廷初始,盧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頒布晉帝诏書。
不出意外,一開始便遭到強烈反對,但一來有皇帝支持,二來盧霈身後有盧、崔兩族支持,背後還有崔逸的十萬軍隊。反對的聲音漸漸淹沒在其中。
等其他家族明白已無力改變,想要安插族人在六部時,卻發現朝中六部,重要位置有半數以是盧氏、崔氏、裴氏、蕭氏的人。
悔之晚矣。
事情鬧鬧哄哄過了兩個月,終于塵埃落定。
而盧二郎照看的水稻長勢非常喜人,一開始他只是為了盧霈的交付,後來見稻子長得不同,慢慢明白當日盧霈說的話。
期間盧霈來看過兩次後,因為事忙就少來了。等六部事定下,已經三月中旬了。盧霈猛地記起了玉米和土豆的事,忙找到盧二郎,說明緣由。
盧二郎聽後,頗感興趣的拍手道:“一事不煩二主,就一并交給我了,你且放心,一定辦好。”
盧霈聽了,便派人将種子交給了他,說清了怎樣種植,就回去了。
另一邊,崔逸領兵十萬北上收複,比他弱的自不必說,攻城三天不到,便占了一州或一縣;號稱比他兵力多的,卻沒有其兵壯馬強,最多也就十來天便攻克下來。
就這樣到了六月,北邊各族建立的政權都被紛紛擊破:有的貴族被崔逸俘虜帶回了駐地,有的主動投降,有的尋了機會逃到更北的鮮卑等舊部去了。
消息傳回洛陽,晉帝大喜,即刻下了诏書封崔逸為護國公、大将軍,舉國歡慶。
到了七月,崔逸又做了一件事。收複北方後,将剩下諸事交付給心腹手下,派裴昊監督。
裴昊是裴氏的嫡子,他是與盧霈差點定親的裴氏女郎的親弟。此次盧霈讓他跟着崔逸,在征戰中也立了功。
崔逸帶走一些人到了海邊,挖了一個鹽池,說是用來曬鹽。
衆人開始并不相信,也不看好,等過了一月,曬出的鹽讓他們目瞪口呆。
白似雪,味無雜味,且無需多餘人力,只一開始耗費點人手,後面就坐等收鹽即可。
這消息連同新出的鹽,傳回洛陽又讓衆人震驚。誰都明白鹽代表了什麽,如此好鹽的出現又将改變多少局面,一時間各大世家摩拳擦掌想要加入其中。
可不過幾日才知道,鹽場已被盧霈派人接管了,多是盧、崔二族的人。
其他世家連忙上下打聽,可有位置。結果自然令人失望。
民間聽聞了此事,各地商販紛紛遠赴北地,探聽虛實。等見到了實物,俱或多或少買了新鹽,販往各地,包括江南諸地、西涼、成漢等。
大晉的財政在短時間內充盈了起來。
而此時,盧霈托盧二郎照看種植的稻子、玉米、土豆接連成熟。産量相對這個時代來說是驚人的。
盧二郎有些興奮地告訴盧霈:“這下,許多人不用餓死,大晉也不會缺糧了。”
盧霈聽了笑着沒說話,而是禀給晉帝知曉。
晉帝聽後有些發怔,接二連三的好消息砸暈了他,他回過神後,哈哈笑了起來,半天沒停下。
等停下來才覺失态。不過他還是有些興奮地詢問了過程,聽完後,立刻下旨封了盧二郎為戶部侍郎,盧霈晉為開國公。
一時間,盧霈、崔逸成為大晉最炙手可熱的青年貴俊。
而盧霈則在晉升當夜收到了來自林浩的書信。
他找到了林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