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趙祯終日沉浸于佛法之中,對“公孫大人就小蠻郡主被殺一案請求面聖”之事興趣寥寥,沉思了片刻,卻批準了。
公孫策此番前來,卻是請求趙祯多給他幾日的。他跪在地上,身上的大紅官袍已經被汗水浸濕了,他卻好像不曾察覺。
佛堂內靜悄悄的,煙霧缭繞,趙祯手中拿着一本佛經,倒也不去看公孫策,自顧自得在讀着。
公孫策也不出聲,他心知趙祯這是故意冷落自己。當皇帝的總歸是有這種脾氣,喜歡站在高處看人,把人看毛了,害怕了,自己也就贏了,其實就是想擺一擺威風罷了。外頭雖然說趙祯這個皇帝當的是有名無實,當這毛病卻是學得十成十的。
總算,趙祯開口了:“明天就要公審中州王了,公孫大人此番前來可謂何事?”
公孫策不緩不急地說道:“臣,正是為此事而來。”
“哦?”趙祯說:“說來聽聽。”
公孫策說:“臣懇請皇上在寬限數日。”
趙祯也不言語,視線一直不曾離開佛經,仿佛沒有聽到公孫策的話。
這頭公孫策卻自顧自地說下去了:“小蠻郡主被害一案,臣愧對聖恩,并沒有查到什麽有價值的線索。”
趙祯面無表情:“之前不是說是中州王殺害的嗎?”
公孫策說:“此案撲朔迷離,臣認為必有隐情,若是草率将中州王定罪,怕是民間會有諸多不滿……”龐統在不久前被封為中州王,民間的呼聲倒是很大。
“啪!”是茶杯摔碎的聲音。
趙祯氣憤地起身,指着公孫策怒道:“中州王中州王,你們心中只有一個中州王,還有沒有将朕這個皇帝放在眼裏!”
公孫策像是預料道似的,并沒有惶恐,只是說:“皇上息怒,此案關系到我大宋的穩定,當前大遼、高麗都在虎視眈眈地盯着大宋,若是中州王一定罪,怕是外有強寇來襲,內有百姓動亂,到時候的局面怕是難以收拾。”
趙祯何嘗不知道當前大宋的局勢,若是沒有龐統和他的軍隊守着,怕是早就亂了起來,可他就是咽不下這口氣:“照你這麽說,這殺人真兇另有其人?”
公孫策說:“這臣也不敢斷定,但臣相信,有一個人,一定能還中州王一個公道,将那真兇捉拿歸案。”
“包拯?”趙祯一語道破。
“皇上英明。”公孫策道。
此時趙祯已恢複了平靜,說:“可朕聽說……這包拯近來是日日買醉,對任何事都不關心——這樣一個醉鬼,可以幫朕查案嗎?”
公孫策一臉堅信:“臣,相信包拯。”
趙祯道:“罷了,朕就再給你們三日,若是三日後再查不到真兇,那……”
“請皇上放心!”公孫策重重地磕了一個頭,說:“三日後太廟見分曉。”
公孫策其實并不是很自信,只是事到如今,就算不行也得上了,好在在大家的勸說下,包拯總算清醒了點,不再喝酒了,一天晚上還說自己看見了小蠻。
小蠻已經死了,這是既定的事實。但公孫策等人不忍心再打擊包拯,于是口中連連安慰說“是啊是啊小蠻姑娘也在看着你了,包拯你必須振作起來,為小蠻姑娘報仇。”
這三日,侍郎府上下人等過得是提心吊膽,生怕包拯又犯起渾來,到時候無法交差。倒是包拯卻一點都不關心這些,只是每日都将自己關在小蠻被害的那間小屋裏,一次又一次的模拟推算。
龐統卻是過得不錯,每日聽聽小曲喝喝小酒,一點都沒有嫌疑人緊張的樣子,反而過得十分自在。宮裏的龐貴妃倒是派人來慰問了好幾次,龐統每次都把慰問品手下,但面對太監旁敲側擊的打探,卻只有一句話:“本王相信包大人,公孫大人。”
這下就連龐大人也沒辦法了:自己的兒子都不急,他們全家又在急個什麽勁?這麽想着,幹脆手一甩,什麽都不管了。
要說這三日裏內心最澎湃的,要算是汴京城裏的百姓了。本來之前小蠻郡主被殺一案就已經掀起民間讨論的熱潮,後來又連連曝出“殺人真兇是中州王龐統”、“殺人真兇其實不是中州王”、“殺人真兇其實是鄭王府的鬼魂”之類的傳言,更是使百姓心中八卦的火苗燒得更旺了。如今的汴京城,就像幾年前包拯審“貍貓換太子”一案一樣,每天茶館裏都是爆滿,說書先生恨不得多長了幾張口,觀衆們也恨不得多長幾只耳朵。
就在衆人的期待/忐忑/害怕中,太廟公審那一日終于來了。
根據那一日有去旁聽公審的路人甲回憶,那一日真是險象疊生,一環扣着一環,就算後來被龐統領兵包圍太廟,自己就算當場死了,也算值了。
當然,那日路人甲并沒有死,太廟裏的所有人都沒有死,據後世的史學家分析,這一切都要歸功于當時出使大宋的南院大王耶律文才。
也有人研究過,耶律文才剛好就在這麽一個節骨眼上出使大宋,會不會是事先就預料好的,但苦于沒有證據,不久也就放棄了。
但不管這一切到底是不是一個陰謀,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耶律文才的到來挽救了尴尬的局面,也挽救了趙祯的性命。
至于公孫策的命,龐統早就盤算好了,那天一直都有人暗中保護着他。
話說當日,就在千鈞一發之際,卻有一名士兵騎馬狂奔而來,一落地就說:“禀皇上,遼國南院大王耶律文才率兩萬大軍而來,如今已到了榆林城。
趙祯頓時大驚,也忘了和龐統的深仇大恨,問道:“遼人來我大宋做什麽?”
那士兵猶豫了一下,說:“那耶律文才說……說是要來訪我大宋。”
衆人唏噓,如果僅僅是個使者,又何必要帶那麽多兵?
趙祯一聽,心裏卻欣喜:如此一來,龐統也不得不前去“接應”這位“使臣”,這麽說自己也不用死了。
當下趙祯就派遣龐統也率領幾萬人馬前去榆林,像是完全忘了就在不久前龐統還拿着劍指着自己似的。
龐統也知趣,若非萬不得已,他也不想鬧成這個地步。他是不喜歡趙祯這個皇帝,因為他無用、懦弱,但他并不是想要取而代之,他當初選擇從軍,也是希望大宋江山能夠千秋萬代而已。對于趙祯給他找的臺階,他自然也是樂于接受,當場就跪地領命。
就這樣,前一刻鐘還十分緊張的局勢在這表面上的其樂融融中被化解了,公孫策包拯兩人對看了一眼,都看到了對方眼中的惶恐。
作者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