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包拯公孫策展昭三人首次碰頭,自然是不能草草收場的。包拯口頭上說要讓公孫策回去休息,但公孫策提出要走時,還是被包拯挽留住了。當然公孫策也不是真的生他的氣,在包拯的好言相勸下,也就半推半就留下了。
這時候的包拯還沒遇見那些個命中注定的姑娘們,在他心裏,除了他娘之外最親的要屬公孫策了。後來包拯和柴郡主修成正果,他倆之間的膩歪勁仍然是讓本來就不怎麽文靜的包夫人變得更蠻更醋了。然而這蠻和醋之中,似乎還夾着一絲絲的興奮?
抛去後話不提,先說說當前。包拯公孫策本來一直都是二人行,如今多了個戒色小師父,感覺也不別扭,反而覺得本來就該如此。為什麽會有如此的想法呢?包拯後來思考了好久,最後被他思索出答案了:在這個開封三人辦案小組中,公孫策負責文思泉湧,展昭負責武力高強,而他包拯,就負責聰明第一好了。
一個不小心又說後話了,再次讓我們回到正題。
大宋剛剛打了勝戰,江南近年也是風調雨順,放眼四海升平,百姓過得也算富足。要說這人呢就不能太過安樂,一旦日子太平了,就有心情關心閑事了。
這不,身旁就有人議論了:“诶,你聽說了嗎,這龐将軍回朝了!”
旁邊那人說:“龐将軍?就是那個把遼人打得落花流水的龐将軍?”
這個又說,可不是嗎,聽我家在兵部當差的外甥說,皇上把他召回來,其實并不是想要論功行賞。
那個說,那是為了……
這個說,噓,這話可說不得!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包拯和公孫策面面相觑,不懂那人沒說完的半句話是什麽。準确的說,只是包拯聽不懂。包拯素來是不管朝廷裏這些陰謀詭計的,而公孫策雖還沒為官,但有一顆為官的心,對其中的門道卻是看得很透。
“包大人,你那個皇帝兄弟,似乎不簡單。”公孫策調侃。
“皇上什麽時候成了我的兄弟了?不是,我說,公孫策,你是什麽意思啊?”
展昭拍了拍包拯的肩膀,安慰道:“包施主,看樣子,公孫施主是吃醋了。”
“吃醋?有道理。哈哈,公孫策你居然會吃醋,看來我包拯在你心中的地位可不低啊。”都說天才和瘋子只是一線之隔,包拯在不斷案的時候,還真看不出是個聰明人。
公孫策當然不是吃醋,只是忽然有點擔心龐統。他并非是不食人間煙火不問塵事的貴公子,作為一個資深官迷,他對這些可是門兒清。
罷了罷了,想必皇上已經知道龐統的真實身份了,下一步該怎麽做龐統定是心中有數,自己不過是一個曾經相識的陌生人,沒有資格也沒有權利去多管他的事。
所以說,我們的公孫公子在情愛這方面,敏感度絕對不高。或許說,這也算是高智商低情商的一個表現?
包拯忽然想到了什麽,對展昭說:“對了,戒色小師父。我開封府進來廣納人才,你武藝高強,不知可否在閑暇之餘來開封府幫幫忙?”
後面的劇情不難猜,展昭是個熱心人,欣然答應了包拯的請求,從此開封斷案三人組算是正式,哦不,基本成立了。正式成立,還是經歷了點波折。此話,還得從傳胪大典那天開始說起。
傳胪大典,傳的是殿試的成績,狀元郎花落誰家、探花郎又是否如同戲本上那樣俊朗,都會在那時揭曉。因此這一天,算是汴京一個不小的日子。
那天一大清早,公孫策就收到了包拯遣人來送的信息,沒多些,只一句話:公孫,你要做好心理準備。公孫策知道自己這狀元郎,定是得不了了。
豈是狀元郎得不了,等到公孫策真真切切站在大殿上,聽那太監說“……三甲末,廬州公孫策”,他才明白為什麽包拯要事先讓自己做好準備了。但這打擊太大,公孫策饒是再有準備,這會兒也是被打擊得不輕,一個人失魂落魄的站着,眼睛也模糊了,耳朵也聽不清了,只隐約感覺有幾道目光落在自己身上。
對此刻的公孫策來說,不管這些目光是同情安慰還是嘲笑,都沒有差別。他覺得自己大概是有宋以來最悲慘的會元了,不僅沒中前三,連個進士出身都沒落上。
若是公孫策知道這并不是他所要經歷最悲慘的事,不知此時他又是個什麽心情。
多年以後早就練就金剛不壞之身的公孫策回憶起這件事,仍然是渾身冒冷汗面色蒼白。縱是後來自己的才華得到了證明,但有些傷害卻是什麽都無法彌補的了。
不過此時的這幾道目光,并不像公孫策想象的一樣惡毒。
第一道目光自然是包拯的。包拯作為主考官,比所有人都提前知道了結果。他也知道公孫策名列末尾并不是因為才華不好,只不過因為……他轉頭看了一眼高高在上看似漫不經心的皇上,輕輕嘆了一口氣。
第二道目光也很容易猜到,是龐統的。龐統今天出現在這裏并不是湊巧,而是今天也是他的冊封儀式。自從趙老六知道自己的真實身份後,聯想到龐太師,也覺若是遲遲不冊封龐統怕是會引起太師黨的不滿,既然注定要給龐統一個名號,還不如順水推舟賣龐氏父子一個人情。于是趙祯便選擇了在這一天冊封龐統,衆官見證,百姓翹首,自己,是給了龐家很大的面子了。公孫策一進入大殿,龐統便注意到了他,見到公孫策臉色不好倒是沒多想,只以為是他的病還沒好。直到他聽到太監宣布公孫策的排名才有點明白公孫策是怎麽了。因此也目不轉睛地盯着他,生怕這個弱不禁風的男子經受不了打擊會出什麽事。
這就是龐統比不上包拯的地方了。十幾年的交情畢竟不是一兩個月相處能夠比得上的。龐統不知道,公孫策雖然外面上看是謙謙弱公子一個,但其實他的內心比誰都強大。包拯在遇到痛苦時可以倒下,但他公孫策不可以。因為要是他也倒了,這大宋,怕是沒有一個人可以站起來了。
第三道目光卻是張知的。張知剛剛得知自己被欽點為一甲探花,但心中并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麽高興。他面色複雜的看着公孫策,眼神裏是內疚與憐憫。
剩下的目光就是那些考生甲乙丙丁了,一個說這會元怎麽會是最後一名該不會是判錯了吧。另一個又接口道包拯包大人可是出了名的不說假話怎麽可能會判錯,我看該是他在科考上用了什麽手段吧……
先前公孫策中會元的時候,這些人均是一致道喜說束竹你可真真是才冠三梁我等真是佩服又佩服,如今見公孫策失勢又落井下石。
龐統心想,這些個文人,表面上自稱什麽正人君子,內裏卻比誰都龌蹉。龐統并不是扭扭捏捏的人,相反的,心裏有話他就會講出來,特別對象還是公孫策。公孫策這邊還在渾身冒冷汗呢,只聽他說:“皇上,這殿試的結果,真是這樣?”
龐統話音剛落,剛才還鬧哄哄的殿堂裏一片死寂,不管是考生太監還是官員連氣都不敢喘一聲,個個低着頭,心想這個龐将軍還真是個莽夫,居然敢在這朝廷上公然質問皇上,他是嫌自己日子過得不夠順坦是吧?
趙祯想,好你個龐統,居然這麽駁朕面子,別仗着你是太師之子邊關大将朕就那你沒轍!事實上,趙祯還真挺拿龐統沒轍的,這太師之子邊關大将的身份還真是特別的好用,他只好軟綿綿地問:“龐愛卿對朕的評判有所疑問?”
“疑問不敢當,下官只是覺得,既然在座的都是國之棟梁,那想必出口即能成章。下官聽聞這殿試之後還有朝考,下官念書不多,也少見讀書人,如今不妨把這朝考就設在大殿上,諸位進士以口為筆作答,也讓下官開開眼界,如何?”龐統雖然說着不敢,但這話的內容可不怎麽客氣啊。
趙祯心中直罵娘,還不得不強顏歡笑,說:“龐将軍所言極是,為官者不止要文章做得好,這口上的功夫也不能差。包拯,就由你負責提問吧。”
“下官遵旨。”包拯不知道這龐将軍是什麽來頭,皇上怎麽會那麽聽他的話,但他提出要考生當衆應答的要求卻是對公孫策很有利的,因此心生感激,特意多看了他幾眼,發現他卻在看公孫策。
公孫策聽到龐統此言十分驚異,也朝他看去。一時間四目相對,無聲的交流:
龐統挑眉:怎麽樣?感激我吧?
公孫策面色複雜:你這又是何必,為了我得罪皇帝,你有什麽好處?
龐統笑:本将軍做事從不想好處。順我心,就是最大的好處。
公孫策臉色更複雜了,搖了搖頭,不去看龐統。
包拯何等聰明,在這一眉二眼中看出了端倪,忽然想到:這龐将軍姓龐,而那天戒色師父說的龐施主也姓龐,這二人是什麽關系?還是說,他們本來就是一個人?
這麽想着,皇上已經遣太監小郭子遞來了原本為朝考準備的題目。
作者有話要說:
☆、番外 皇帝的心思你別猜
進士一甲三人,殿試後立即授職,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故此,張知并不進行朝考。
此時大殿的氣氛沒有了先前的輕松,誰都沒料到那位龐将軍會突然發難,大家事前都沒個準備,心裏很是惴惴不安。
這個大家,并不包括公孫策。
一問一答,盡顯公子本色;一颦一笑,盡現名士風采。這是龐統對朝考中的公孫策最深的印象。世人可以說公孫策太文弱,但不可以說他不勇敢;可以說他太賣弄,但不可以說他不睿智。或許在大宋百姓之間,包拯是正義的化身、聰明的代表,但在包括趙祯在內的一系列朝廷人對公孫策的評價遠在包拯之上。公孫策不像包拯一樣鋒芒畢露,他更像是針,不夠鋒利,但也會将人戳傷。
多年以後,當時在場、後來爬到朝廷某高官這個位置的某考生是這麽回憶起公孫策的:唉呀媽呀,那公孫大人老厲害了!包大人說一句他回一句,說一句他回一句,那文思,那泉湧,啧啧,就沒我等什麽事。
話粗理不粗,該大人以及其樸實的語言描述了那日大殿上公孫策是如何語驚四座如何文驚八方又如何大放異彩。
咳咳,之所以用這麽多話來形容公孫策在朝考上的表現,卻抛開不提本章的主角——趙祯,其實只是為說明一點:公孫策的表現,令龐統大笑,令包拯微笑,最重要的,令趙祯苦笑。
一開始趙祯真的是不喜歡公孫策的,不僅僅是因為他在殿試那日的穿着。作為一個帝王,他當然希望有能者居高官;但作為一個男人,特別是一個肩上扛着整個大宋山河的男人,他不能不嫉妒公孫策。
他看過公孫策殿試的文章,行文十分老練,觀點也很獨特,整篇文章可以說幾乎完美。若硬是要挑出什麽毛病,那就是公孫策畢竟涉世不深,對于這天下的具體形式,自然是沒有趙祯這個皇帝清楚,但這并不妨礙這是一篇極佳的文章。
他可以把包拯當知己,因為包拯雖然聰明,但只是在斷案上聰明,這并不能遮擋自己的光芒。他不能接受公孫策,也是因為公孫策睿智,在每一個方面都很睿智,他的光芒太盛,讓趙祯感到了威脅。特別是當他知道了公孫策是包拯的至交。
趙祯的皇位坐的不容易。先前有劉太後把持朝政,好不容易擺脫了她,又來了個龐太師只手遮天。現在的情況更是不容樂觀,龐統作為邊關大将回來了!此外,還有一個不小的威脅,那就是包拯。
看到這裏您可能不服氣了,包拯忠君愛國,還替趙祯除掉了劉太後,怎麽可能會謀朝篡位?這您就不懂了,趙祯知道包拯的脾氣,可他卻不懂公孫策的心思。公孫策太厲害,這從他的文章中就可以看出來。他曾暗中派人去調查公孫策的家族,雖然只是制扇世家,但古人早就說過:治大國如烹小鮮,表面上公孫策只是文弱書生一個,但趙祯看得出,他并非池中之物。公孫策與包拯交好,一個有實力,一個有民心,着實是對皇位一個巨大的威脅。況且,據探子回報說,公孫策,似乎和龐統有點交情。
頓時趙祯手中上好的白瓷杯就摔在地上,碎了。一地雪白的碎片,映着趙祯蒼白的臉。這下好了,連軍權都有了,公孫策,更不能留了。
正巧這時張知出現了。張知的文章只能說是中上水準,但架不住他出現的時候實在是太好了。張家有錢,有錢到能夠收買皇上身邊的太監,請他幫自己美言。趙祯無意中發現小郭子近來有點不對勁,一逼問才知道原來還有張知這茬,正好順水推舟,給了張家一個天大的人情。這些是包拯不知道的。
包拯只知道皇上最近有點奇怪,常常眉頭緊鎖。按理說邊關無戰事皇上該是十分舒心的,可自從恩科以來,只能用一個詞來表達:不對勁。實在是不對勁。只能說是聖心難測罷。
其實我們也不能怪趙祯腦補太多,為君者,自然是要有別人沒有的警覺之心,要不,也不可能會在步步為營的宮中安全活到現在。但是,上位者也要有顆寬容之心。宰相肚裏能撐船,何況是君王。可惜的是,趙祯太年輕,還沒得出經驗和教訓。等到數年後公孫策辭官,龐統卸甲,他才真正明白這一真谛,雖然一切已經太晚了。
趙祯聽到公孫策的對答,心中一凜,這下,就算是再不情願,也不得不承認公孫策的才華了。當下下旨:封公孫策為朝元,授庶吉士。
庶吉士,雖然不很理想,但總比九品知縣好。公孫策當場謝恩,态度也很是誠懇。
趙祯忽然覺得很無趣,感覺自己是一拳打在了棉花上,心中說不出的別扭,看公孫策的眼神更奇怪了。他忽然覺得,雖然自己算是讓了步,但這公孫策,似乎也沒有想象中的那麽讨厭。
所以說,最難猜懂帝王心,即使只是一個剛剛成長的小皇帝。
作者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