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夏天
京城在一秒入夏後,整個城市都飄散着狂躁和不安的氣息,讓人們感到疲憊和無力,對生活,對自己,對生死。林燕妮離世。她被金庸評價為“現代最好的散文女作家”,很多人都看過她那篇《我可以呼風喚雨》;很多人也都聽說過“一見楊過誤終身”的評價,卻不知道出自她之手。林燕妮說,我經歷過真正的繁華時代。那是不是最好的時代,我不知道,但是我想,那是娛樂圈最好的時代。那時候的香港雖然有跟拍、翻垃圾桶的狗仔,卻也有真正的閃耀着的人們。他們真誠,有才華,對音樂和表演充滿熱情;他們優雅,有品位,沒有千篇一律的美麗;他們努力,有毅力,沒有背景也可以自己拼出一片天地。如今的娛樂圈這樣的人依舊存在,然而他們面臨的是更加艱難的生存環境。不斷暴漲的新興力量,狂熱的粉絲和無孔不入的媒體,快速的信息流和多樣的傳播媒介,不受控制的網絡空間和惡意謾罵的鍵盤俠。娛樂圈風光不在,良莠不齊,時代改變了處在其中的人。在這樣的環境下保持初心,和在炎熱的環境中保持耐心一樣困難。但佛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風動和幡動都是假象,其實只有心動。所有一切的根源在于心動。無論是在環境下改變自己,還是在天氣的影響下惴惴不安,都是因為我們的內心在變化,我們自己有改變的趨勢。
能守住自己,是最難的事。不知從什麽時候起,你放棄自己喜歡喝的紅茶,改喝了別人都鐘意的咖啡;不知從什麽時候起,你不再讀最喜歡的漫畫,改看了辦公室的公文;不知從什麽時候起,你忘記最初當畫家的願望,改畫了工程圖紙;不知從什麽時候起;不知從什麽時候起,你已經開始不再思考,情願跟別人的思想随波逐流;我們變了,是外在的因素改變了我們,每一個人都變了。是的,我們這樣安慰自己。然而,我們不應如此輕易受到他人的影響。我,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在适應環境和社會的同時,也應和“我”之外的一切,保留一定的距離。既能夠冷靜地旁觀,也能夠随時抽離。對于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在過濾無用的主觀判斷的基礎上,從客觀評價中改進自己。相反,則容易陷入自卑或自負的境地。《金剛經》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講的也是類似的道理,人不應該為“我”之外的一切所影響,而産生對外物的“動”。同時,對這一切抱有感激和仁愛之心。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天氣、他人都無法影響到一個人的本質。也正因為如此,人與外在産生了一定疏離感,呈現若即若離的狀态。相互流動,但卻不融合,這種疏離感能夠帶人從另外的角度看到生活。很多藝術家都是如此,他們都能夠發現生活的美,分辨人與人之間的獨特,擁有超越時代的眼光,在于他們與外物有一定的距離,所以與被生活困住的普通人不同。并不是說作為藝術家,他們的生活與外界完全脫離,而是他們既能夠從生活中汲取情感和經驗,也能夠主動地跳出生活的禁锢,反思內心真實的自己。
日日被打倒/天天不屈服/成年人的世界依舊需要被守護
即使每天都有陰霾,但也要相信終究有風會将其吹散。生活在綁架我們,外界在壓縮我們,世界在逼迫我們同流合污;我們不能屈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