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選擇
在公司的心理課堂上,北大的博士老師組織我們五個同學進行了一場價值拍賣。人生的經歷有限,正如我們進行初始拍賣時候擁有的一萬元錢。我們無法用這僅有的一萬元,去競拍并買下生命中所有的鑽石。拍賣開始之前,我們在黑板上分別寫下了對自己最重要的三到五類東西。但令人驚訝的是,在我們最後梳理自己所得的物品時,我發現我們買下的并不是一開始自己在黑板上寫下的。這其實意味着,在沒有經歷比較前,我們都沒有清楚地意識到自己渴望的到底是什麽,每一個人都沒有充分地認識到目前狀态下的自己。寫完後,我們開始進行拍賣。拍賣的過程中,我發現有人一開始已規劃好自己的本金,因此在某樣東西的價格被擡升到一定程度時,便會自動放棄。但也有人在遇到自己篤定的,需要的東西時,毫不猶豫地傾盡本金來獲取。這,正是人與人之間的不同。無關對錯,只關真心。
我最後拍賣下的東西或許會令人發笑:自由、思想、友誼。我甚至認為,在我擁有了這三樣東西以後,我不會再去奢求其他的一切了。我的本金到拍賣的結束也沒有花完。因為在前期的拍賣中,我沒有堅決想買下的,所以積攢下來的資金,足夠與其他本金不足的人進行競拍。親情我不想要嗎,愛情我不想要嗎,健康我不想要嗎。我自然想要,然而我很清楚地明白,如果在這三樣東西上,我花了大量的金錢來競拍,那麽我将失去得到自由、思想,和友誼的機會。此後,我們被允許在一萬元本金中,自行分配額度,賦值給自己最想要的東西。在自由、思想、友誼的基礎上,我又增加了親情和健康。最後,我們又在這幾樣東西中,進行逐一的删除。我留在黑板上的最後一個詞語,是思想。在我看來,每一個獨立的個體之所以獨特,取決于他不同于他人的思想,他對每一件事獨立的思考,獨特的認知,和此後的反饋。沒有思想,人同行屍走獸無異。同時,我認為在擁有了自由、思想,和友誼之後,無論是幸福感,還是金錢。其實,都是可以通過前三者的基礎來實現的。在權衡之中,我了解到,我是一個自私而又拒随波逐流的個體。我有很強的獨立意識,并且對感情缺乏主動性和依賴性。
拍賣中競拍價格最高的,是愛情。但是競拍者只有兩位,最後出到了近五千的價格,也就是一半的本金。競拍的兩名同學,非常巧合的,一位是同性戀,一位是異性戀。可見,愛情對于無論同性,還是異性來說,只要付出了真心,實際上差別是不大的。世人不應小觑愛的力量,同樣的,應給予這種感情相同的尊重。那麽,我們另外三個人為什麽放棄了愛情。首先,放棄愛情的三個人都是女生。我們之中,一個在談戀愛;一個談過戀愛;一個沒有談過戀愛。對于沒有談過戀愛的我而言,愛情只是虛幻的存在,沒有體現過實際的價值。不能為一個夢好的幻想,而放棄真實給予過我力量的東西,因此我的放棄顯得冰冷又決絕。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我們四個女生中僅有一人為愛情拍賣。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當代一部分女性對愛情的态度。需要而不必要。擁有固然是一件美事,但沒有并不是一件令人感到遺憾和慚愧的事情。越來越多的女性在所謂的“适婚”年齡被“剩”了下來,根本原因是她們把愛情和婚姻視為一件事。不願意因為日久生情而結婚,不願意因為合适而結婚,不願意因為社會壓力和家庭壓力而委曲求全地結婚。她們只想因為愛而結婚。但是不是每一個姑娘都能在青春花樣的年華,遇到那個對的人。這個人或許會出現,或許永遠都不會相遇。愛情是一種沖動,正是你想和另一個人攜手走完一生的沖動。這種沖動有時會被時間沖淡,被一步一步深入的了解所淡化。真正的愛,是不會的。真正的愛不會因為柴米油鹽而崩潰,真正的愛不會因為時間的推移而減弱,真正的愛不會因為一紙婚書而發生改變。婚姻并不是守護愛情的圍欄,而是禁锢責任的枷鎖。
已經忘了是從哪裏看到:婚姻是一種手段,是統治者為維護社會安定而使用的一種手段。經過統治者幾百年,幾千年,幾萬年來的馴化,社會告訴我們,人要結婚,我們需要有家庭。人類的原始部落和宗族制度,是由許多個家族組成的,而每一個家族是由多對夫妻組成的。夫妻制度是進行管理的基本單位。對于人個體而言,愛情的沖動是不可避免的,但婚姻的手段卻不是必要的。在消失了愛情的婚姻中,婚姻更像是一種枷鎖,把人牢牢困在其中。婚姻不是愛情的墳墓,但沒有愛情的婚姻實際上,就是一座墳墓,埋葬了青春的夢好沖動,埋葬了敢于和世俗決裂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