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故事
第三章中我們讀書、讀人、讀社會、讀生活,讀自己。從本質上來說,我們讀的都是故事,別人的故事,自己的故事。什麽是故事?故事是小說、電影、電視劇,是一個複雜的敘述體。故事是一句話、一幅畫、一件雕塑,是一個簡單的承載品。
作為一個複雜的敘事體,故事将事物進行從簡到繁的運轉。正如“我愛你”,這三個字不是一個完整的故事。但經過王家衛的解釋,單個的字開始具有了故事的意味:“我已經很久沒有坐過摩托車了,也很久未試過這麽接近一個人,雖然我知道這條路不是很遠。我知道不久我就會下車。可是,這一分鐘,我覺得好暖。”這段文字将“我愛你”變得具體化、豐富化、誇張化,在這個從簡到繁的過程中,我們感受到了故事性。具體化,即細化生活情節——我已經很久沒有坐過摩托車了;豐富化,即加入聯想和主觀感情——雖然我知道這條路不是很遠。可是,這一分鐘,我覺得好暖;誇張化,即放大矛盾,誇張巧合——也很久未試過這麽接近一個人。此外,這段文字最重要的一個特點是空間感,他為讀者提供了一個想象的方向,同時保留了想象的空間,沒有一個固定的答案和結尾。這四個特點,一個好的故事都具有的元素。這就能解釋為什麽幾十集的電視劇,和一兩百分鐘的電影,明明用幾分鐘就可以講明白,卻會産生十幾甚至幾十倍的差距。因為這些時間用來不斷地放大細節,穿插情感,鋪陳巧合,擴大矛盾。當然,這裏說的是好的作品,而不是灌水的商業片。作為一個簡單的承載品,故事将事物進行從繁到簡的運轉。“昨夜,我淋了一晚的雨。”這短短九個字,也是一個故事,并且不同的人會看到不同的故事。他具有故事具體化、豐富化、誇張化,和空間感的特點。具體化——昨夜、淋雨,豐富化——我,誇張化——一晚,空間感——為什麽淋雨。因此極為簡單的一段文字也可以被稱為故事,作為一個承載品,他更重要的是承載了作者複雜的情感和思想。
無論是小說、電影、電視劇、文字、書畫、雕塑,還是其他藝術載體,他們的呈現方式都是有限的;但是他們記錄和表達的是作者漫長的生命過程中無限而複雜的情感。從這一點來看,呈現的方式是簡單的,蘊含的內容是複雜的。因此,故事的本質是将事物進行從繁到簡的運轉。這也就是所謂的,看了這本書,你就看到了這個人的一生。
我想做一個講故事的人/我喜歡講故事的人
因為這一種人/一定是有溫度的
會講故事的人,不僅是有溫度的,而且是有趣的,我們渴望和他們成為朋友。講述一個好的故事,就像搭建一座堅固宏偉的大廈,需要以豐富的情感和強大的社會責任感作為地基,清晰和嚴謹的邏輯思維作為框架。所以我們發現很多的推理小說家都是理科生出身,他們較傳統文科生的優勢則是他們優秀的敘事邏輯,和被實驗室訓練而來的耐心。日本推理小說家東野圭吾畢業于大阪府立大學電氣工學專業,是一名生産技術工程師。得益于他的專業和工作經歷,東野圭吾的推理缜密,幾乎沒有漏洞,更将一些專業知識融入到故事當中。但他拒絕将理性捧上神壇,文學創作的目的不在于炫技,而是關注生命,關心被理性主宰的,将要淪喪的人類情感。他的作品不僅有精彩的推理,更重要的是關于人性的探讨,對社會的揭露。他憐憫筆下的卑微者,關心人類生命的困境。因此會講故事的人,首先是一個感性的人,其次是一個理性的人,更是一個耐心的人,能夠不斷地觀察生活,關心他人,講述故事。有感情的人,才能講出有感情的故事,為我們提供情感交流的平臺。我們需要故事,因為我們是有感情的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