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公司
公司,是除了家以外,作為社會人的我們,最熟悉也最陌生的地方。熟悉在于,我們其中的大多數人,每一天都在相同或相似的地方,重複着相同或相似的工作。陌生在于,我們與身邊同事的距離,似乎總不像青春期的玩伴那樣親密無間。
公司的結構,從橫向而言,分為內部和外部。內部,同你具有密切的工作關系,相同工作性質的人。可能是部門內部的成員,或是部門內的項目小組。外部,可能同你具有一定的工作關系,并擁有不同工作性質的人。可能是其他部門的合作者,或是沒有直接工作關系的部門。從縱向而言,分為上游、中游、下游,具體而言,上游即管理層,布局整體,發號施令的人;中游即執行層,根據指令做出具體安排,分配工作,并實施監控;下游即作業層,完成執行層傳達的具體工作。在任何內部,都可能存在上游、中游、下游的關系。在所有上游、中游、下游的流程中,都可能涉及內部和外部的交叉。公司結構中錯綜複雜的關系,使得公司成為一個複雜的整體。而在這個整體中,更加複雜的人,讓身處其中的我們時常會有疲憊不堪的體驗。
我嘗試把公司裏的人分為四種類型,A類:随波逐流型,沒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和職業規劃,能夠完成本職工作,但沒有積極擴展和探索的興趣和欲望。B類:随遇而安型,對工作和生活有一個明确的界限。有機會則進,無機遇則退。C類:兢兢業業型,有階段性的工作目标,并有在公司長遠發展的計劃。不僅完成本職工作,而且具有大局意識,站在公司和集體的利益上思考問題。關注本行業的發展趨勢,和競争對手的實時動态,并結合個人的工作進行思考。D類:急功近利型,以個人利益為中心,個人發展為主要動向。他們一般在內部有強烈的控制欲望;在外部有強盛的表現欲望。由于這四種人的工作的态度不同,加之伴随着複雜的公司結構,時常讓工作的流程夾雜着不同程度的矛盾。矛盾一旦産生,人與人之間便會形成隔膜,導致工作流程中的矛盾加劇。當矛盾累積到一定程度,有些人會選擇離開所在的工作環境。當然,離職的原因不是完全來自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但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必然是迫使人從一個工作環境,轉移到另一個工作環境中的原因之一。
不少人在剛剛進入社會的一年中都會變換工作,這是人在适應社會過程中的正常表現。如當我們在公司的人際關系中發生不可調和的矛盾,或失去了得到成就感的機會。一,我們會通過規避風險,來保護自己;二,會調整自己的定位,期待在其他地方重新獲得證明自己的機會。但當我們反複了這樣的過程,不斷在新的環境下建立人際關系,發生矛盾,解決或逃避矛盾。進行着看似不同,本質相同的工作。最後,大多數的我們選擇了A類型和D類型的人。A類型的人,就是所謂“被社會磨平了棱角的人”。喪失了在工作上的興趣,時常對生活感到迷惘和無助。在随波逐流的過程中,偶爾也會做出一些掙紮,但這些掙紮往往都是無力且虛弱的。很不幸的是,這些曾經躊躇滿志的人,也只能繼續在夢中指點江山了。D類型的人通常擁有較強的自尊心和一定的業務能力,善于展示自己。缺點是由于以往的經歷,對身邊的人缺乏信任,因此具有較強的控制欲,習慣操控他人。雖然有明确的個人發展方向,但實現的方法過于激進,容易在過程中誤傷他人,導致對自己不利的影響。他們在工作和生活中盡管有一個遠大的抱負,在現實中的疲倦卻大于享受。因為這類人過于在乎他人對他們的看法,喜歡在別人面前塑造一個“完美”的形象,導致面具在臉上的時間太久,甚至連睡覺也不願意再脫下來。如此一來,他們很難記起自己原本的狀态和理想。他們沒有被社會磨平了棱角,只是讓社會教化成為了另一個模樣。
B類型和C類型的人在本質上相近,區別在于選擇的生活方式不同。他們都明确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麽,并且擁有實現他們的途徑和規劃。如果用中國傳統哲學來解釋,B類型的人更傾向道家思想;C類型的人更傾向于儒家思想;前者出世,後者入世;前者修身養性,後者治國平天下。與後兩種人相處,顯然會擁有更好的工作體驗。雖然,能夠遇到什麽樣的人,我們很難可以主觀選擇,但成為什麽樣的人,卻是我們可以決定的。正如,生活中的變數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無力選擇,然而,如何面對生活,取決于我們自己。能夠在複雜的生活中,不丢失自己,不迷失自己,是一件難能可貴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