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農耕文明
梭羅一直經營着自己的豆田,從他的耕種經驗來看,農作物的生長需要水(包括露水和雨水),土壤,陽光,以及勞動力(包括人和耕牛提供的勞動力)。由此可知,耕種是一種将自然與人類活動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勞動。僅依靠自然,農作物無法健**長;僅注重勞動力,不考慮地理環境,因地制宜,農作物也無法正常生長。更重要的是,耕種産生的農作物是食物的主要來源,用以滿足人類最基礎的生存需求。從這一點,可以看到自然對人類生存的必要性。盡管如今人類的智慧較遠古時期得到較大的提升,但是從古至今,自然資源都在人類生存中占有重要地位。自然資源的發掘,往往伴随着一個區域的興盛和衰落。正因如此,人類最早期的文明都誕生于兩河流域,灌溉便利,土地肥沃,易于進行農業生産的地方。狩獵和采集是人類初期的基本活動,因為狩獵帶來的食物數量不穩定,采集的食物數量有限,随着人口的增長往往不能滿足需要。于是,人類開始學習耕種,來創造更多的采集資源。采集和耕種的結合,便形成了我們所熟悉的“農耕文明”。
耕種作為一種将自然與人類活動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勞動,在引導人類認識自然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為了确定播種和收獲的周期,人類用歷法表示自然規律的運行;為了提升采集的質量,人類利用根據地理壞境種植不同的糧食;為了提高采集的産量,人類改造地理環境,研究水稻基因。不僅如此,自然給予人類的生存基本資源,是人類對自然産生敬畏的根本原因。因而無論在西方還是東方,都保有相似的祭祀活動,以祈求來年風調雨順,豐收大吉。在這些活動中,誕生了人類早期的文學,如中國古代的《詩經》,《詩經》的《風》、《雅》、《頌》三部分,以《頌》為代表,主要記載了周王和諸侯用于祭祀或者其他重大典禮的樂歌,用于祭祀的詩歌,反映了當時農、牧、漁業的生産情況,有些學者認為這些詩歌是耕種時候,農民為了齊心協力犁地而喊出的號子,後來以這種形式被記載下來。而用于其他重大典禮的樂歌,其主要特點為宣揚天命,歌功頌德,表達了人類對天命和自然的敬畏。人類早期對科學的不解和困惑,成就了文學的想象和神話的誕生。西方以古希臘為代表,其中流傳下來的第一首以現實生活為題材的詩作是《工作與時日》,這本書詳細地記載了農耕生産的知識,表現了平靜而優美的農村生活場景。以及古希臘時期的各種宗教祭日,和從事不同工作的黃道吉日。詩人最後總結說,在不朽的衆神面前,聰明人的工作是無可指責的,因為他懂得吉兆,所以能夠避免犯罪。同樣反映出人類對衆神(天命)的尊敬和順從。由此可以看出,人類早期的神話文學誕生于農耕活動的經驗和實踐。
農耕文明為自然和人類生存搭建了橋梁,孕育了早期的人類文明,催生了神話的誕生和初期文學。其中最為重要的兩點是敬畏自然,崇尚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