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讀
從識字開始我們讀書。梭羅說,書,是最古老的,也是最好的。他們就放在那裏,等着無數的人翻閱,留下屬于自己的啓示。一百個讀者眼中有一百個哈姆雷特。書只是一塊吸鐵石,他能夠幫助你吸收到各種各樣的磁鐵,每一個人吸收到的磁鐵都具有獨特性。每個人的人生經歷不同,性格不同等,閱讀同一本書的感悟也會有所不同。這種不同體現了人的個性。當一個人讀一本書的時候,他的三觀和書會發生折射反應,從而将符合價值觀的內容折射到內心,将不符合其價值觀的內容分散到其他地方去。這就是人們所說的“人總是相信,他們自己相信的事情”。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書中的論據具有強有力的說服力,那麽與讀者價值觀發生沖突的內容,也會一起進入內心,達到吸收新事物的目的。所以書常常能幫我們開拓新的視野。
随着全球化的影響,越來越多的書在世界各地流動和傳播。對此,我們不得不談到世界文學和翻譯文學。文學接近生活的本質是相同的,因此不同語言,不同類型的文學能夠在不同的文化下引起共鳴。學者通過各種模型來研究文學,模型建立的前提是将世界文學當作一個整體,搭建起世界文學的框架,正是生活的本質。因而,通過讀書,我們不僅在讀書,同時在讀作者、讀社會,讀生活。不同文化語言的差異,催生了翻譯文學。它對文學的傳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起初,英語占據語言系統的主導地位,這使得英語創作的文學得到較大程度的普及,相反,其他語言誕生的優秀作品卻被人擱置一旁。好在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這一點,更多語言的文學作品能夠傳播到世界各地。其次,翻譯事實上是一種二次創作。翻譯者對作品的主觀情感會滲透在翻譯當中,這也是同一本作品的不同譯本,會給讀者帶來不同的感受的原因。譯本是經過譯者情感和語言技巧處理後的二次信息,想獲得書本身帶有的信息,在語言能力允許的情況下,需要盡可能地閱讀原著,才能體會到語言與語言之間的差異和魅力。
讀書,是讀的第一個層次,通過讀書,我更想讀到的是寫書的人。藏在書後面的,他們的人生。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世界上沒有相同的兩個人,沒有真正的感同深受。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每個人的人生都是差異性的存在。可惜,人活一世,只有這一世的回憶,我們的經歷是有限的。書,帶我們走進別人的人生,當我們在讀書過程中,努力貼近作者的心情,深刻去理解書中主角的同時,從某種程度上講,我們已經将自己代入了別人的生命。于是,讀者和作者會形成情感上的共鳴。不僅如此,作者在書中塑造的理想世界,與他們自己的內心世界遙相呼應。像每一個修**都擁有其自然運行的社會秩序,作者把他們對社會的期望融入小說、詩歌、散文,和日記之中。我們在讀書,讀書後的人,同時,我們也在讀他們身處的不同社會和文化。
我們能夠讀的東西很多,書、人、社會,生活,但最重要的一點,是讀懂自己。很多大公司繁瑣和複雜的體系讓人望而卻步,不過使我也從中學到人只有把管理自己,做到像公司管理員工一樣嚴謹,才能夠真正讀自己,懂自己。在工作過程中,很多人會使用日報,周報,月報來進行工作總結。大部分人對此都不以為然,甚至認為是一種負擔和無用功。其實并非如此。在
第一章中,我們講到了計劃和目标,即我們的期望。而被很多人嗤之以鼻的工作報表,正是我們做到的。只有把期望值和做到的工作相結合,才能開始閱讀自己。只有美好的理想和完美的計劃,卻沒有執行力和自控力,一切都是空想。因此,我們才需要時刻總結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把完成的,和期望的進行對比,以此來激勵我們作出更為嚴謹和可行的計劃,并推動其實施,期待實現後便是更為重要的經驗總結。在用心規劃、不斷總結、努力實施、認真修訂計劃、反複總結經驗的循環中,人才能夠不斷成長。否則,用到和學到的知識,都只是經過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