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聲音
梭羅把書稱為written language(書寫語言),也就是說,讀書的前提是認識文字,這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書的局限性——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人才能夠讀書,包括我們在上文提到的,擁有較高文化程度的學者才能夠通過研究一手材料,即非自身母語的原著進行學習。從這一點上來看,聲音卻有着與之不同的特性。聽的能力,排斥先天性缺陷,對于每個人來說是與生俱來的天賦。不是每一個人都擁有學習語言的條件,但是每一個人都有聽到的權利。我們聽到的聲音主要分為兩種,一種來源于自然,一種則為人造,人造的聲音主要包括我們熟知的音樂。從音樂和圖書的傳播方式來看,很多音樂不需要歌詞翻譯,也有的甚至根本沒有歌詞,聽者已經能夠從音樂本身的旋律中,得到其傳遞的情感。而書寫語言,需要翻譯和二次創作,才能夠把信息有效傳遞給讀者。音樂,将信息的接收者放在更為平等的地位,相較圖書,具有更廣泛的傳播性。這也是紙質圖書在新時代遭遇冰封,而網絡付費音樂越來越被人所接受的其中一個原因。
聲音不僅包括音樂,她更多的,包括來自大自然的聲音,大雨傾盆時的嘩啦聲,小雨滴答時的淅瀝聲;雨鞋踩在柏油路面的泥濘聲,腳踩在雪堆裏的咯吱聲;喧嘩熱鬧的汽笛聲,僻靜山谷裏的流水聲;兵荒馬亂時的馬蹄聲,由遠及近的他的腳步聲;閉上眼睛,你能聽到這個世界嗎,你聽到的世界是什麽。小區路口的街面上傳來大貨車駛來的聲音,速度不快,路過紅綠燈的時候速度好像減緩下來。許是突然變了路燈,許是司機碰見到了一條橫穿馬路的小狗。大貨車駛去,路面漸漸安靜了,只是偶爾傳來幾聲汽笛聲,路上行人來來去去的聲音,和汽車呼嘯而過的聲音相比,細小而微弱。如人的生命,亦如人的情感。駛到車站的公交車開始報站,等了許久的乘客如釋重負地走上公交車,遠處還有一個追車的慌忙少年。又聽到熙攘聲,和大力的關門上。或許,有一群學生正經過這條街,背着書包,說說笑笑,把書包甩到天上,後面跟着想把他們“抓”回家的家長。這是我聽到的世界,也是我想到的世界。這些零散的聲音,構成了平日裏普通的畫面。但是,我用聽,不用看。雙眼帶給我們的确定性沒有了,随之而來的是聲音的想象空間。正如我們聽一首歌曲時,每個人浮現在腦海中的畫面是不同的,這便是想象空間。聲音給人的,巨大的想象空間是她的第二個特點。
當我們非常了解一個人的時候,你或許能分辨出他的腳步聲,這是因為每個人的走路方式不同,走路的速度不同,平時穿的鞋的材質不同等,所以他們一齊制造出的聲音也有細微的差別。這種獨特性雖然可以在短時間內模仿,但無法在長時間內保持一致。比如每個人的聲線不同,A可以模仿B的聲音來進行演唱,相似度達到百分之九十以上,卻無法持續使用B的聲音,并與之達到百分之百的重合。自然界的每一種聲音都有她的個性和特質,夜莺的哭泣,百靈鳥的歌聲;流水的潺潺,空谷的回響;夏日的雷鳴,秋日的勁風;每一種都可以被模仿,卻無法取代。音樂家的風格可以被無數人模仿學習,但屬于他的成功卻無法複制。聲音的魅力和神秘在于,無論是自然的聲音,還是人造的聲音,她的獨特性都可以被暫時性的模仿,卻無法被永久性的複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