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回府 宋家祖上原是南邊兒的人,那時他……
宋家祖上原是南邊兒的人,那時他們還并未發跡,不過是子孫一直秉承祖訓耕讀傳家罷了。大約三百多年前因為躲避戰亂宋家全族遷入了京都,從那時開始每代都有族人考中進士入朝出仕,一直至今從未斷過。
因着祖上積攢的名望,如今的宋家才能真正稱的上是書香世家。
季萦一家便是宋家的嫡支後人,她祖父是族裏的現任族長,以後的繼任族長就是她大伯父。
宋家遷入京都後就一直住在崇文門裏往東三裏的南居賢坊,經過多年擴建和修葺現今宋府的占地面積大約有六十餘畝。府裏除了大大小小的院落,還圈出了一個不小的後花園,名叫荟芳園,這個時節正是園中景致最好的時候。
季萦一行大約走了半個時辰,馬車才緩緩停下來。香芸和香榧才剛為季萦整理了衣服和頭發,就聽得車外有腳步聲傳來。車簾被撩開,陳媽媽帶着一臉溫和的笑意出現在季萦的面前。
“姑娘,咱們到了。”陳媽媽親自扶了季萦的手接她下了馬車,又引着她去了前面陳氏的車旁。
陳氏也已經下了車,正與宋修遠并排站着,外院的宋管家和大房主母跟前的徐媽媽正帶了幾個下人給他們請安。
季萦走過去扶了陳氏一邊的手臂,才打量眼前那朱紅色大門與門前那兩只石獅子,看着與她出京時并沒有變化,又擡頭看府門上挂着的牌匾,牌匾上書宋府二字,這字大氣裏帶着磅礴之勢,據說是宋家祖上一位書法大成的老祖宗親自書寫的。
季萦小時不喜習字,宋老太爺就親自抱了她到府門前看這匾。自見了這字她才開始發奮研習書法,如今一手行草已初具風骨。
宋修遠和陳氏等柏氏抱着佑哥兒并幾位姑娘一同過來後,才擡腳進了宋府大門。一路行至二門外,宋修遠就帶着宋子固和宋子羨二人由宋管家引着去了外院書房,那裏老太爺正等着呢。剩下的陳氏幾人由許媽媽侍候着繼續往府裏去。
大房的二奶奶姚氏正領了身邊的媽媽丫環候在垂花門前,一見陳氏的身影連忙迎上來,屈膝給陳氏見禮:“侄兒媳姚氏給二嬸請安,二嬸一路辛苦了。”
陳氏親自扶了她起身,拉着打量了片刻才笑着道:“大嫂真是好福氣,滿京城的姑娘裏竟挑出了這樣出衆的兒媳婦。”
姚氏不好意思的笑了,和柏氏兩人一邊一個扶着陳氏邊往正院裏走。
“婆婆本是要帶了幾位姑娘親自來迎二嬸的,無奈前幾日病了一場,太醫囑咐不能見風,又有老太太一早等二叔和二嬸等的心焦,便留了幾位姑娘在身邊說話湊趣,因此侄兒媳才得了這好差事,親自來迎您和大嫂子并幾位姑娘。”
陳氏聽她話裏的周全,理解的笑了笑:“無事,左右再幾步路大家就都見到了。”
一行人寒暄幾句,很快就到了老太太住的正院榮壽堂。她們進了院門,一路順着抄手游廊路過穿堂行至正房門前。
Advertisement
躬身肅立在屋檐下臺階兩側衣着體面的丫頭們對着她們屈膝行禮,有機靈的丫頭或進屋通禀或打了簾子請她們進屋。
陳氏理了理鬓角和衣襟,才攜了柏氏和季萦等人進屋。
季萦一進門就見正堂上首坐着一位頭發花白的老太太,正是她的祖母。
不及她再多打量,陳氏已在丫頭準備的蒲團上跪了,給老太太行大禮請安。
“不孝兒媳給娘請安了,這些年未能侍奉在您老人家身旁,實在不孝,請娘責罰。”
老太太連忙讓身邊的鄭嬷嬷去扶了陳氏起來,口中道:“你這些年在外輔佐夫婿,又教養了這些出色的兒女,何罪之有?快快起來。”
陳氏倚着鄭嬷嬷起身坐到一旁鋪了錦墊的椅子上,跟在她身後的季萦随即上前準備給老太太請安。
屋裏衆人一見季萦便覺眼前一亮,只見她身量纖細,五官小巧精致又面如凝脂,一頭烏發全部挽起來,只耳側垂下一绺絲發顯得俏皮可愛。茜紅色雲霧绡薄夾襖,衣襟處繡了銀紋牡丹,月牙白的石榴裙上繡了一圈銀色祥雲紋。腰間左側系了塊白玉石榴紋環佩,右側挂着個如意形妃色荷包并一個小巧的牙雕百花同心球。她稍稍垂頭,微微一笑時如同一副生動自然的仕女圖。
屋裏衆人瞧見這一幕,皆是驚豔難言,神色各異。尤其是大姑娘宋敏儀,一見季萦立即眸光緊縮,手裏帕子都要攪碎了。看着季萦那白瓷般的小臉,就知她這些年過的極好,并未如她所想的在西北苦寒之地損了容貌。
季萦輕輕巧巧的跪在蒲團上給上首的老太太磕頭,朱唇輕啓:“孫女兒給祖母請安。”輕柔的音韻中透出絲絲靈動,使人聽了倍感舒适。
老太太見了季萦早已眼角濕潤,不及她起身就一把摟了她在懷裏,撫着她的頭發哽咽道:“我的萦姐兒都這般大了,都是你那狠心的父親,自去了任上便一次也沒回來看看我這把老骨頭,害得我們祖孫分離,這些年竟是一次也未曾見過。”
季萦見老太太鬓角多出的白發,想起往日老太太對她的疼愛,一時也感傷的不能自己。
老太太到底上了年紀不能傷心太過,衆人忙都勸慰着。等她平複了心緒,才看向剛才一起行禮的柏氏和三位姑娘。見柏氏面容端莊,姿态得體大方,三位姑娘們也是溫婉秀氣,儀态規矩,便滿意的點點頭,看向陳氏的目光越發慈和。
老太太拍了拍季萦的手笑道:“你大嫂子是新婦,三位姑娘又自小不在京裏,你帶着她們認認人,以後大家才好相處。”
季萦笑應了,起身為柏氏她們一一引見。
“這是大伯母,這是三嬸子。”
柏氏擡眼瞧去,只見椅子上端坐着兩位華服婦人,年長些的婦人面容板正端肅,目光銳利,一頭烏發整整齊齊梳了個圓髻,鬓間插了支赤金鑲紅寶石鳳頭簪,脊背挺得筆直。稍年輕些的婦人面容富态安祥,嘴角含笑,眼角眉梢都透出一股子親和。
柏氏等人忙屈膝行了禮,季萦又為她們引見大房的三位姑娘。
季萦指着第一個面容清秀,目光明亮,身量高挑的姑娘道:“這是大姐。”
柏氏看她與大伯母顧氏長得極像,便知這就是宋家的嫡長女宋敏儀了,忙拉了她的手喊了聲“大妹妹”。
接着季萦又指了大姑娘身後兩個微垂着頭的姑娘道:“這是二姐與五姐。”
等衆人相互厮見過,分主次坐了,乳母才抱着佑哥兒給老太太請安。老太太稀罕的抱了佑哥兒逗他,後見他睡着了,便吩咐鄭嬷嬷領着乳母抱了佑哥兒去她屋裏的西暖閣裏,免得一會子大家說起話來吵着了他。
佑哥兒被抱下去後,老太太才問起陳氏她們這一路的情形。
“這一路可還順遂?”
陳氏笑着道:“托老太太的福,我和老爺帶着幾個孩子一路趕至京城,途中竟是一場雨也未遇過。倒是昨個晚上我們剛到京裏就下了場大雨,這才耽擱了回府。”
老太太聽了慈和的點點頭,又對着陳氏問詢幾句,便不再開口,只喚了正與姐妹們說笑的季萦坐在她身旁,祖孫兩個說些私房話。
顧氏笑着對陳氏說起二房的幾位姑娘:“弟妹真是賢德,不光将萦姐兒教的這般出色,我瞧着幾位庶出的姑娘行動間也很有幾分靈秀。”
陳氏慢條斯理的抿了口茶,從容道:“都是老爺的女兒,我如何能厚此薄彼。”她轉頭看向門口處紮堆說話的幾位姑娘,正好瞧見大姑娘不知說了什麽,大房的二姑娘和三房的五姑娘都湊在她跟前小意奉承。
陳氏挑眉笑道:“論起教養姑娘,我可及不上大嫂精明呢,您看這二姑娘、五姑娘與大姑娘端得是姐妹情深,哪像我家那幾個,個個都主意正的很,平日裏為着句詩啊詞的能辯出天去。”
顧氏也轉頭看向幾位姑娘,見五姑娘正侍奉大姑娘喝茶,大姑娘也一幅習以為常的樣子,将喝過的茶盞重新遞到五姑娘的手裏。
顧氏眼裏劃過一絲不虞,面上卻露出溫和的笑意:“儀姐兒是長姐,自來得底下幾個妹妹的敬重。”
陳氏點點頭,也笑着附和。
老太太并不理會她們妯娌間的官司,只拉了季萦的手不放,不住的問她這些年離家在外有沒有吃好睡好,有沒有受了委屈。
這樣掂心的姿态,聽的季萦有一種這些年并不是去了親生父母跟前而是跟着後娘過活的錯覺。她不由有些失笑,又想着老太太是真心疼愛她才會這般操心,便慢慢的将她自己這幾年的吃住行卧全說給了老太太聽。
明明是極為普通日常,老太太卻聽的極為有趣。在她說了最近正研習香譜,還自個試着改了香方子後,調出的香丸還得了宋修遠的誇贊,老太太喜得撫掌大笑。
“哈哈哈,我就說萦姐兒自小有靈性,看看這才瞧了幾天香本子就能自個改方子了。祖母知道你喜歡這些個,正好我讓你大伯母請了一位她們本家的姑奶奶來府中給你們姊妹指點茶藝和香道,到時你可要跟着好好學才是。”
江南顧家祖上曾出過一位調香大家,現今流傳的那本《顧氏香譜》就是她所書,因此顧氏族中的女子皆有一手調香的手藝。
季萦乖巧的點頭應了,老太太又問大太太那位顧大家何時能進府,安頓在哪裏。
顧氏連忙笑着回道:“今個正要給您回話呢,姑母昨個已到京裏了,只是要去走親訪友,怕是過些日子才能進府呢。正好兒媳想着這月裏二叔一家回府,還有過些日子便是您的生辰了,府裏忙亂,倒不如等下月我再接了姑母入府。”按輩分顧大家是顧氏的姑母。
老太太聽了思忖片刻,點頭道:“就按你說的,你考慮的很是周到。”
大家喝了茶說了會子閑話,有前院書房的小厮來回禀:“老太爺正與二老爺還有兩位少爺在書房說話,一時半會兒怕不能完。老太爺說等晚間其餘幾位少爺下學了再擺家宴。”
老太太颔首,打發了那小厮,對着衆人道:“老太爺既如此吩咐了,那大家便先散了吧。老大家的你好生照應着二房安置了。”
等顧氏躬身應了,又對着陳氏道:“你們一路舟車勞頓,這會兒回去安置了好好歇着,佑哥兒暫時先放在我這裏,等你們收拾好了再接他回去,免得今個人多雜亂驚着他。”
陳氏連忙感激的應了。
一行人出了榮壽堂,三嬸文氏帶着五姑娘告辭:“二嫂一路勞頓,我就不撹擾了,等改日得閑了我親自去拜訪您,到時咱們再好生說話。”
等文氏與五姑娘走了以後,顧氏邊走邊道:“二房的院子我原安置在了西園,弟妹待會兒看看,若有不合心意的地方只管打發了人置換。”
西園是二房早前在京裏時住的地方,原本與大房和三房所在的東園差不多的面積,只是後來府裏改建,西園被劃了一片納進了荟芳園裏。饒是如此現在西園裏空置的院落也還有四五個,每個都是三四進的格局,因此足夠二房一家住了。
陳氏笑着道謝了。顧氏又道:“咱們府裏的姑娘不分房頭都是一同住在花照裏,這地方還是老太太親自指定的。”說着看向季萦和幾位姑娘們笑着道:“咱們府上人多,住的地方難免比不上你們以前獨門獨院的寬闊,幾位姑娘多擔待些。”
三姑娘和四姑娘還有七姑娘忙屈膝道“不敢”。季萦也抿唇笑着道:“大伯母說笑了,我倒覺得姐妹們住在一起熱熱鬧鬧的才好呢。”
顧氏聽了點頭笑道:“難為姑娘們這樣懂事。既如此便讓你們二嫂子領你們去花照裏安置。”又看着陳氏道:“我陪弟妹去西園吧。”
陳氏客氣道:“勞累大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