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十四)月明林下美人來
房中的火盆中木炭“呲呲”作響,靜娴坐在木桌前翻着經書,擡頭間,卻見寶月捧着的白瓷羅翠花瓶中插着幾只白梅,她疑惑的問:“寺中可有梅樹?”
寶月将花瓶放在靠窗的案幾上,理了理插入瓶中的幾只梅花,緩緩道:“今兒清晨與姑姑去後山時看見了幾株梅花,奴婢便挑些好看的折了幾只。”
靜娴一聽,忙放下手中的經書,急切望着寶月道:“我前幾日還想着若是寺中有幾株梅花供觀賞便好了,未曾想踏破鐵鞋無覓處,你現在便帶我去。”
兩人剛要踏出房門,織錦便将昭君帽戴在了靜娴頭上,帽檐垂下的白色細紗剛好遮住靜娴的玉面,她笑着道:“後山的積雪未化淨,這樣便不會刺傷了主子的眼睛。”
織錦總是思慮周全,靜娴忙沖她一笑,與寶月去往後山。
今日的日頭很足,陽光透過林中的枯枝射在雪地上,極是耀眼,寶月微眯雙眼扶着靜娴慢慢蹬着石階,她用手指了指前方,靜娴順着她手指的方向望去,幾株白梅立在綴着白雪的枯枝中極是乍眼,淺粉色的花蕊綴着瑩瑩白雪,靜娴放在鼻尖一嗅,雪的清新缱绻着梅的暗香沁入心脾。她四下望了望,想找個地方坐下觀賞,卻見斑駁妃紅的石亭中,他撩起銀色長衫的衣角坐在石亭的護欄上,背靠着石柱,将手放在蜷起的右腿膝蓋上遠眺,她緩步走近石亭,盈盈而語:“七爺安好。”
他回眸,見她一襲鵝黃水煙雛菊百褶裙,外罩乳白色繡着松竹的錦裘,頭戴昭君帽,未挽起的絲發柔順垂至胸前,如瑤臺仙子,偶落塵世,他眼神疑惑,又瞬間轉為欣喜:“福晉怎會來此處?”
靜娴将昭君帽摘下,微微一笑,道:“這也正是靜娴想問七爺的。”
弘軒指了指那幾株梅花,道:“踏雪尋梅。”
靜娴坐在木凳上,莞爾一笑,道:“若是靜娴踏雪尋梅尚且說的過。可七爺大老遠的跑來這裏,難道宮中的梅林比不得這幾株梅樹?”
弘軒從護欄上跳下,朗聲一笑:“宮中梅林多雕琢之态,怎比得上如此自然之态,更何況林中空山幽靜,宮內的奢靡浮華豈能堪比?”
一陣寒風吹過,她烏黑的絲發掩住側臉,幾根碎發黏在唇畔,她忙捋了捋碎發,笑着對弘軒說:“七爺身為皇親貴胄,卻心性文雅,如此才能與師父成為莫逆之交,這便是靜娴最欽佩之處。”
弘軒含笑,道:“軒也佩服福晉踏雪尋梅的雅興。”
靜娴含笑不語,緩兒,面色猶豫道:“七爺近來可否見過四爺,前些日子聽織錦說四爺身患風寒,如今四爺身體可好?”
弘軒臨亭而立,雙手背在身後,淺笑道:“四哥七尺男兒,身強體健,區區風寒,早已康複,前幾日我見四哥已是生龍活虎了,福晉是關心則亂。”
靜娴生澀一笑,道:“當真是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
弘軒頓了頓,緩步走近,坐在木凳上,緩緩問道:“軒有一話不知當講不當講?”
靜娴早已看出他欲言又止的樣子,她巧笑,道:“七爺但說無妨。”
弘軒遂道:“四哥将福晉送往此處,福晉心中可生怨恨?”
靜娴未曾想到弘歷會問如此直接的話題,她緩了口氣,淡定道:“我若真心待一人,他不負我,我定不負他,他若負我,便休想我再回頭。”
弘軒點頭。靜娴見其不語,遂問道:“靜娴也有一話不知當講不當講?”
弘軒忍俊不禁的望着靜娴,道:“福晉但說無妨。”
靜娴将錦裘裹緊了些,望了眼弘軒,原本在宮中早就該問出口的話,奈何宮中忌諱甚多,她一直到今日才有機會問他:“那日在念安寺,可是七爺救了靜娴?”
弘軒先是一愣,他看着靜娴的眼睛清澈見底,不忍拒之,他付之一笑,起身,緩兒,打趣道:“若是福晉未嫁,莫不是說要以身相許吧?”
靜娴腮邊緋紅,颔首不語,弘軒見此情景,複道:“軒當福晉為知己才如此放縱,福晉莫要介懷。”
靜娴也起身,兩人緩步走近幾株白梅旁,靜娴才緩緩開口:“七爺既是說待靜娴如知己,又口口聲聲‘福晉’,未免心不誠,更何況七爺待靜娴有救命之恩,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弘軒拱手,道:“福晉如此胸襟,軒便知曉沒有交錯人,那無旁人時軒便直呼福晉名諱了。”
靜娴點頭。
弘軒複道:“明日戌時子喬房外,你可否與軒合奏一曲《春江花月夜》,以此‘湧泉相報’。”
靜娴訝異,男人的想法,她總是不清楚,但看見他眼中的期盼,她只好點了點頭。兩人站在梅樹前已許久,便齊齊向山下走去,一路上安靜的尴尬,除了弘歷她未與其他男子如此接近,她忙在腦中搜羅了些話兒,道:“不知這幾株梅樹是何人所種?”
弘軒緊跟靜娴與寶月身後,道:“種此梅樹的人定是個癡情種。”
靜娴眼神疑惑回眸望了眼弘軒,弘軒見之,笑着道:“你若每年來此,便知梅樹每年都會增長一棵,如若不是癡情的人,山野農夫哪有如此雅興。”
靜娴聽見弘軒獨特的見解,微笑不語,兩人見前方有守衛,忙分開各自前行,靜娴有些想笑,這等偷偷摸摸,像是做了什麽見不得人的勾當一樣。
景仁宮內,浮雕着秋杜鵑攀羅藤的紫檀木桌上放着一盞香茗,熹貴妃坐于正座,和顏悅色看着殿下之人,道:“四阿哥的病情如何?”
徐太醫垂首,恭敬道:“再喝幾服藥便會驅了風寒,而四爺心內的郁結,怕是解鈴還須系鈴人。”
熹貴妃點了點頭,擺擺手,潛退了太醫。染秋扶着熹貴妃進入內殿,她看着熹貴妃悵然若失的樣子,輕言:“四爺心地仁慈,才會覺得愧對了小格格,積郁成結。”
熹貴妃手捧琺琅倒挂蝙蝠銜七孔錢的暖手爐,嘆了口氣,道:“怕不只是這些,她心內定是挂念靜娴。”
染秋稍稍一想,小聲道:“奴婢瞧着四爺對福晉深愛至極,對娴福晉倒是寵愛多一些。”
熹貴妃将外卦蓋在膝蓋上,唇畔挂着一絲冷笑,道:“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她讓染秋走近了些,喃喃細語,染秋會意一笑,緩步退出。
四阿哥府中,弘歷身披貂裘坐在桌前,他翻看着詩卷,眉頭微蹙,“願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潔。”他突然想起了靜娴曾說過這句話,那些日子,府中那樣混亂,他曾懷疑過靜娴,但瞬間就打消了這樣的念頭,她的性情不會做出投毒之事,樹大招風,既是那人想出了一箭三雕的計謀,不如他将計就計,疏遠靜娴,當他查出頭緒,想要揭開真相接回靜娴時,沒想到因為自己一時疏忽,小格格竟早殇了,他猶豫不決,畢竟她伴在他身邊多年,他不忍心在她有喪子之痛時,再給她當頭一棒,他心內反複糾結,雪媛,我便用小格格的一命換你一命,當做補償。
沁雪端着紅棗蓮子粥進門,見弘歷坐在桌前,忙道:“爺怎麽起來了?”
弘歷清了清嗓子,道:“不礙事,我躺的渾身酸痛,便起來活動活動筋骨。”
沁雪看着弘歷放在桌邊的金邊海棠鏈子,靜娴去空靈寺後這鏈子便落在了體順堂,宮中嬷嬷在收拾皇後遺物時發現這并非皇後的物件,便派人送回了府中。她将紅棗鏈子粥盛出,又放了幾碟清淡的小菜,輕舀了舀粥,待到沒有太多粥氣散出,才對弘歷道:“爺,紅棗蓮子粥可補元氣,爺雖是沒有胃口,也要少食些。”
弘歷看着桌上的小菜,皺了皺眉,輕舀了一勺粥,放在唇邊吹了吹,他眉頭加深,又将勺放了下來,無力道:“沒有胃口。”
沁雪正欲勸解,卻聽見門外順福的聲音:“爺,染秋姑姑來了。”
沁雪見是染秋,微微福了福身,染秋亦是作揖,道:“給四爺、雪福晉請安。”
弘歷讓染秋起身後,看着她手中拎着的東西,忙問:“這是什麽?”
染秋一笑,将物品放在桌上,道:“這幾味藥材,是娘娘讓奴婢給四爺送來的。”
弘歷望着染秋道:“勞煩姑姑告訴額娘不必挂心,過幾日我便去宮中探望額娘。”
染秋一笑,看着桌上未動的清粥,對一旁的沁雪道:“勞煩福晉陪奴婢去給四爺做幾道小菜。”
兩人走出房間時,沁雪回眸望了眼關緊的房門,又潛溪薇去備了些作料,才緩緩對染秋道:“姑姑叫沁雪出來,應該有事吩咐吧。”
染秋走在沁雪後一步,瞧着四周無人,便緩緩道:“雪福晉聰穎,奴婢便直說了。”沁雪緩緩點頭,兩人漫步于回廊中,染秋複道:“娘娘耳聰目明,那些日子,府中發生的一切娘娘自是知曉,娴福晉又被推至到風口浪尖,皇後娘娘殡天後,最放心不下的便是娴福晉,也定是希望娘娘庇護娴福晉。四爺才思聰慧,若不親自開口送娴福晉去空靈寺守靈,那便是娘娘開口,可……若娘娘開口,定有些小人興風作浪,道是皇後娘娘殡天後,烏拉那拉族便沒落了。四爺這樣做,既保全了娴福晉又成全了娘娘的良苦用心。可……卻苦了自己。”
沁雪聽罷,又回憶起弘歷剛剛的神情,弘歷對靜娴愧疚也好,寵愛也罷,靜娴對弘歷從始至終一往情深,她想起那日靜娴臨別時的眼神萬念俱灰,若知弘歷是保全自己所為,即使她知道在弘歷心中仍敵不過富察墨心,但總能給她一絲希望,一絲延續着到生命盡頭的希望,沁雪笑了笑,道:“娴兒當局者迷,此事便交給沁雪吧,沁雪也希望可以解開四爺的心結。”
染秋沉吟道:“娘娘果真沒有看錯人,雪福晉一點則透。”
沁雪嫣然一笑,與染秋進了小廚房,見溪薇已經備好作料,染秋娴熟的調汁翻炒,頃刻間,一道小炒翠藕擺在托盤中,色香味俱全。
沁雪忙讓溪薇端到房中,驚訝的望着染秋道:“姑姑好手藝。”
染秋擦拭着手,對沁雪一笑,道:“四爺打小便喜歡吃這菜。雪福晉可要記牢了。”
弘歷看着桌前的藕片,清新淡雅,如出水芙蓉,胃口瞬間好起來,沁雪與染秋相視一笑,染秋見外面天色漸暗,忙對弘歷道:“奴婢要趕在宮門落鎖之前回去,便不能侍奉四爺了。”沁雪看見染秋急急告退後,望着弘歷輕聲道:“年關将至,怕是要下幾場大雪呢。”
弘歷嚼着藕片,緩兒,道:“瑞雪兆豐年。”
沁雪含笑,緩緩道:“去年這個時候衆姐妹還一身錦裘,今年已是難抵風寒了。”
弘歷想起去年靜娴一襲白色錦裘,脖間系着絨毛,一身素淨,卻也最出彩,可今年她卻在寺中,寺中臨近山林,想必更是寒氣逼人,他望着沁雪,眼中閃過一絲浮光,緩兒,道:“山中天寒地凍,你備些錦裘被褥,尋人給靜娴送去吧。”
沁雪心中欣喜,急問:“爺可要寫封書信?”
弘歷搖了搖頭,面無表情,起身,欲向床榻走去,卻又像想起來了什麽一樣,他回頭将掩在詩卷下的金邊海棠鏈子給沁雪,道:“把這條鏈子送去。”
沁雪将鏈子收好,心內激起一層漣漪,她回房中時,忙提筆将事情原委寫在了薛濤小箋上,想必娴兒收到此物品後,定會了解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