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督府應為攀折客
王樞進看錦姐甚好,外間不好多說,只勸了吳邦兩杯酒,席間問了些關于錦姐的話,吳邦說起來不盡的憐愛,王樞進聽來不住的贊許。
過了半月,王敏正同姨娘一行人從山東坐船到了,王樞進叫頂轎子送女眷先回去,自己帶了兒子王敏正往城中轉了一圈,王敏正初次到南京,見東南勝地,風景繁俗,大街小巷十步一館,百步一樓,路人打扮時新,舉止風流與任城地方不可同日而語,他左顧右盼正看的新鮮,不意街角處還撞見了兩個女子坐在門邊說笑,王敏正避之不及倒紅了臉,見周圍人來人往不以為意,才放上心大膽朝前走,王樞進一面走一面跟兒子說話,眼看到了家門口,又有婦人抱着孩子在街邊買燒餅,王樞進對兒子說:“這是蟹殼黃燒餅,山東吃不到的,我買幾個你們嘗嘗。”說着掏一把錢,讓小厮去買燒餅。王敏正看那婦人不上三十歲,一點不避人,買完燒餅抱着孩子朝前去了,就問他爹說:“爹,這南京城裏大白日的女子也上街走嗎?”
王樞進說:“南京大地方風氣開明,小門小戶的女子也有時常出門上街的。“
王敏正方知南京女子出門是常事了。
進了家門,大家坐定,陳姨娘拿出條帕子就要抹淚,王樞進擡手止住,“快別如此,我接你來不是哭的,不要壞我一場興頭。”
陳姨娘幹揩了兩下眼,也不作哭樣了,叫了聲大人,怪歡喜的。
王樞進把着兒子的手說:“我兒,到了南京好好散心,不要想那些舊事,爹主意替你再尋一門好親,你青春大好呢!”一面說一面讓人倒茶來吃,山東跟來的婆子說:“大人,家中無柴還沒燒水。“
王樞進拍了拍頭,笑說:“我是糊塗了,“又掏了一塊銀子,對小厮說道:“街口叫熱水來,另外叫兩樣菜。”
婆子奇道:“這南京城裏連熱水都做買賣嗎?”
王樞進道:“你跟着小厮去吧,也認認路往後好買東西。”
婆子驚道:“大白天我婦道人家跟着男人上街走嗎?”
王樞進一時跟她扯不清,就指着後頭那個小丫頭說:“你跟着去吧?”那丫頭年紀輕輕剛從任城來到南京正是新奇的時候,巴不得出去看看,得了這聲忙不疊應了一聲,喜出望外跟着小厮就走。
婆子眼看着他們雙雙出去了,在一旁張着嘴說不了話來。王樞進對她道:“你別在這兒站着了,去房裏替姨奶奶理理。“又拉了陳姨娘在另一邊坐下,笑問:“在家中可好嗎?一路上颠簸了,紫雲為什麽不一起帶來?”
陳姨娘滿面添笑地說:“大人你還不知道呢,紫雲那丫頭有了喜信了,也有五六個月了,年下你就要添孫了。”
王樞進聽了大喜過望,問兒子:“這事可真嗎?”
王敏正點點頭,“我正想和爹說呢,既然紫雲都有喜了,我也不用再娶親了,過兩年給她扶正了吧?“
Advertisement
王樞進看了兒子一眼,失笑道:“這是什麽說法,平白讓人笑話,咱們這樣的人家長房長孫把個妾扶正了做什麽?你要是人到中年懶得再娶還好說,你十八歲一個公子哥兒,該幹這事嗎?哪個想出來的?“說着,看在陳姨娘臉上,陳姨娘忙叫道:”這可不關我的事兒。“
王敏正說:“爹,這是我自己想得.”
王樞進看着兒子長嘆了一聲,“昀哥兒,是我害了你啊!這頭一門親事定得不好,你一個少年人難免灰了心,你放心這回爹一定給你找個好的,不要那死水木頭似的,找個青春活潑的,讓你們齊眉舉案。”
王敏正聽到這裏也不好推得,只寬慰他爹說:“爹,這人有生老病死,先頭的事兒怎麽能怪你呢?我好好的又不曾少塊肉,她雖不能替我當家理事,傳宗接代,她不是留了紫雲在嗎?到底并不曾虧負我什麽?這再娶的事兒還憑爹做主,兒子沒有什麽好怪爹的。”
王樞進聽了心中更加愧疚,良久說不出話來,外間有人喊:“是王大爺府上嗎?送水來了?”
婆子應了一聲出去接水去了,王樞進也收起情緒,“大家是來南京散心的,開開心心才好。”
王敏正和陳姨娘都點點頭,婆子遞了幾塊手巾上來,大家擦了把臉。一會兒,小厮和丫頭提着兩包東西回來了,身後一個跑堂的提着個食盒,丫頭上來擺碗筷,一盤鹽水鴨,一盤燒雞,一盤白切肉,一盤酒糟魚,一碗三鮮湯,一碗拌芹菜,一大盆米飯,還有方才買的蟹殼黃燒餅,王樞進同兒子先吃了,陳姨娘招呼丫頭和婆子一起坐着吃了。
王樞進給了兩封賞錢讓管家和小厮外頭吃飯辦東西去了。
因家中來人王樞進兩日不曾上衙門裏來,到了第三日上,吳邦酒樓叫了兩桌席,買了八盒點心,兩壇百花酒,一起送到王家盡地主之誼的意思.
王樞進同兒子一齊迎出門來,嘴裏說道:“是我疏忽大意了,該先去拜你的。“
吳邦說:“你家遠客初到怎麽倒來拜我呢?“
“快,昀哥兒,你見過吳世叔。“
王敏正上前行了禮,口稱吳世叔。
王樞進見他身長玉立寬肩窄背,看他面如冠玉眉宇軒軒,不禁誇說:“王公子好相貌,今年多大年紀?”
王敏正不好意思道:“世叔過獎了,小侄今年十八歲。”
吳邦笑說:“這風華正茂呢,咱南京這地方天大的事兒也能在這兒散沒了,過幾天啊我和你爹帶你出去逛逛!”
王樞進對兒子道:“還不快謝謝你吳世叔,好好行了個大禮。”
王敏正就上前做揖,吳邦擺手說:“用不着,用不着,公子太客氣了。”王敏正心裏也覺得自己爹太客氣了,以為吳邦必是爹看重的朋友。
王樞進也不避諱讓陳姨娘出來見禮,吳邦倒有些惶恐,王樞進不以為意道:“你我之間還算不得通家之誼嗎?”
王樞進拉着吳邦同坐了,下面人擺上菜,王敏正和陳姨娘同席相陪,大家坐着吃酒說話。其間吳邦問起王敏正舉業,王敏正慚愧道:“小侄自幼跟爺爺在任上,啓蒙的晚至今天曾入過場。”
吳邦勸說:“像你們這樣的人家,自不并同小戶人家一樣小小年紀就寒窗苦讀,十七八歲就指着秀才活命,該有功名時是跑不了的。”
王樞進聽了這話倒歡喜,跟吳邦道:“你不知道這孩子十二才啓蒙讀書,近年才起手做文章,我正為這個發愁呢。“
吳邦開解道:“這十七八學文章和十一二學文章是不一樣的,大了學事半功倍,這學文章不在早晚,豈不聞大器晚成嗎?“
王樞進對兒子做文章之事倒不在意,只怕吳邦介意兒子是個白身,此時聽吳邦不在意的話欣喜非常,拉着吳邦的手說:“老弟,我這個兒子要你多教導。“
這也是子侄間常說的客氣話,吳邦也就笑納了。
一席酒吃到下午,吳邦也就告辭,王樞進攔說:“用了晚飯再走。“
吳邦辭說:“不是我客氣,晚間要到妹子家去看小女。“
“好啊,你家姑娘我極喜歡的,家內本也該去見見的,只因不是初來咋到過幾日再說。”說着,讓陳姨娘去收拾了兩盒金鄉馓子、兩包黃山毛尖、兩盒鄒城牙皂、兩匹壽光布,王樞進另外從自己書房挑了一套端硯徽墨,八只湖筆,兩刀澄心堂紙,一齊遞與吳邦說:“咱也是當長輩的,一點雜物讓姑娘玩玩。“
吳邦略謙了謙也就收下了,王樞進父子兩個一起送他送到門口。陳姨娘在內裏問說:“大人,這吳大人是個什麽官兒,你與他這等親厚。”
王樞進擺手道:“沒見識的話,親厚還論官大小嗎?”
陳姨娘努着嘴說:“那你這麽奉承他做甚?”
王樞進向兒子問道:“你瞧這吳大人如何?”
王敏正一頭霧水,回說:“爹的朋友我能看出什麽?”
王樞進笑說:“我不瞞你這吳大人有個女兒,我親見的鮮花似的一個女孩子,配你再好不過了,這吳大人你也見了,絕不是庸俗人家,你心裏可有意?”
王敏正聽完倒愣了一愣,他從沒想到再娶的事兒這麽快,看着爹爹一臉欣喜的樣子,他只得說:“爹看上的必定不差,只是這事太快了吧?”
王樞進欣慰道:“好兒子,爹不能再讓你吃虧,我已想好了,過幾日你陪着你姨娘到她家鋪上看看去,借着買料子名頭,你親見了這姑娘才算準,你若不喜歡爹不相強。“
王敏正聽完恍如夢中,這爹和在山東那個爹還是一個人嗎?外放當了幾年官兒就開通至此了?一面謝過爹,一面還在恍惚只覺得這事來得太奇了。
反倒是王樞進和陳姨娘興致勃勃,一夜都商量着怎麽去女家拜會。
後日上衙,王樞進跟吳邦說了個家內要買布的意思,吳邦說:“何消親去開個單子,我讓他們送來。”
王樞進借口:家內也是悶得慌,想出去逛逛,找個人說說話兒。“
吳邦便提前跟妹子打了個招呼。
過了兩日,王敏正只穿了家常的衣服,陳姨娘倒打扮的一身新,她坐着轎同丫頭在前,王敏正同小厮步行在後,陳姨和丫頭在轎中兩邊探着頭左顧右盼,叽叽喳喳。小厮也指東指西,評頭論足。王敏正看着街市人群倒還面色如常,心裏雖新鮮舉止終不曾做出個鄉下人進城的樣子,見各種婦女時新裝束街上走,三教九流逛的,吃的,買的,賣的,唱的,鬧的,色色都有,王敏正也裝作不以為奇,直到轉街處撞見一群少年穿着豔色的衣裙,紅絲束發,臉上傅了香粉,口上塗着胭脂,王敏正平生之未見,看得目瞪口呆,轎上陳姨娘與丫頭說:“這戲子打扮得真妖嬈。“
王敏正問小厮說:“這是些人是做什麽戲的?“
小厮笑說:“少爺這不是做戲的,是出來玩樂的。”
王敏正心疑,“難道是做倡的?“
那夥少爺也瞅見他,其中有個少年标致的向他拱了拱手,領頭的一個見了,又朝他喊:“兄臺?一起如何?”
王敏正用袖一擋臉,快步走開了,直出了半裏路,小厮和轎子才跟上,陳姨娘說:“我看那些孩子好活動,你應一句也不少塊肉,咱在南京就不叫戲嗎?”
小厮說:“姨娘說岔了,那不是做戲的,是學裏的小相公們出來玩的。”
“啊?”陳婕娘一時伸着舌頭都回不去了。
王敏正更是大驚失色,面色變了幾變,心想:“這金陵的風流真是看不盡,說不盡,奇得獨特。”
小厮指着路說:“到了到了。”陳姨娘剛下轎,秦成就出來招呼,“奶奶少爺裏面請。”
陳姨娘說:“東家是姓李嗎?我們姓王,山東來的。”
秦成朝裏喊道:“山東的奶奶少爺到了。”一面請他們進去,楊佑讓秦媽沏茶,自己扔下賬本從庫房迎接:“姨奶奶,大少爺快快裏面大堂坐。”招呼着坐定,楊佑看陳姨娘雖是官家婦女打扮得倒也一般,陳姨娘看楊佑只是秀才娘子頭面衣服卻甚是體面,王敏正因是晚輩也上前見了個禮,楊佑不由道:“啊,少爺生得真好,今年多大了?”
王敏正回說:“十八歲了。”
楊佑上下打量從頭臉到身量,從舉止到氣質沒有一樣不出衆的,楊佑心想果然是正經的官家公子自己那兩個兒子是不夠瞧的了,只是雲哥兒再長幾年不知比得上不?見秦媽只上了一碗茶又叫了幾聲,秦媽櫃上去了不曾聽見,只得喊樓上春園,“春姐兒,家裏來客了,你裝兩個盤子下來,叫青哥兒和雲哥兒別在房裏坐着了,也下來陪陪。”
陳姨娘說:“不必客氣了,是我們打擾了,尋常買幾匹料子而已反倒上門來叨擾。“
“談不上,大人惠賜在先,我家孩子本也該去拜謝的。“
原來這日沈澄正好來看錦姐,同李希青、春園四人一起在房裏玩牌九,聽說有客來錦姐扔下牌就不大高興。李希青和沈澄先下來各自見禮,在王敏正下首坐了,陳姨娘見了也誇說:“好斯文的兩個孩子,一看就是會讀書的料。“
“姨奶奶見笑了,小戶人家的孩子只有窮讀書了。”楊佑謙道。
正說着話春園端了四盤點心進來,先往陳姨娘前放了,又往王敏正前放了,陳姨娘眼都看直了,問:“這就是小姐嗎?真是仙女似的。“
王敏正也多看了兩眼,只覺得面似桃花,婀娜多姿,心想這是個美人兒,只是如何自己端茶送水抛頭露面呢?李希青和沈澄捂着嘴在一旁笑,春園自己也笑了,“奶奶們見笑了,我不過是個丫頭罷了。”說着,拿着茶盤出去了。
陳姨娘稱贊說:“這丫頭也太标致了,跟戲裏的崔莺莺似的,我真看不出山是個小紅娘。丫頭都如此,那小姐豈不是天人了?“
楊佑搖頭:“姨奶奶真會說笑,哪來什麽天人?真因為小姐是個不成才的,才尋一個齊全的丫頭也是取個幫補的意思。”
陳姨娘聽了朝王敏正遞了個眼色,王敏正只當沒看見。
吃了茶用了點心,楊佑帶陳姨娘倉庫看布去了。
李希青見娘一走就攀着王敏正說起話來,“王公子此番來京可還走啊?王大人今日怎麽不曾一起來啊?“
王敏正回說:“祖父在堂,不日我還要回去的,父親因我們來告了好幾天的假了,今日上衙去了,來日再來拜會。“
“這樣啊?王大人我見過的和氣不過的一個人,既當着官就該把老爺一起接來,也讓老人家城裏看看,長輩養老,小輩讀書。“
王敏正只點頭稱是,李希青又問:“你可入庠嗎?“
王敏正不好意思道:“一介白身還不曾入學。“
李希青指着沈澄說:”別看他年紀小,他可是秀才相公呢!”
王敏正聞言忙站起身來向沈澄行禮,“不才逾禮了。”
沈澄惶恐不疊也站起來,“王兄見笑了,別說一個窮秀才就是當着官兒在家中關上門也就不論了。”
李希青笑說:“你倆站那裏拜堂呢,快快都坐下吧!“又遞上一盤襪底酥,“快,嘗嘗,北地可沒有這個,平日我妹子房裏等閑也不拿出來。“
聽他提到妹子,王敏正也點好奇,就說:“令妹平日必是極貞靜的了,客來熱鬧也不聞她的聲響。“
“她啊!你是不知道她平日……”李希青話正要往外倒,沈澄在桌下踢了他一腳,
李希青眉一皺,嘴一撇,話打了個彎:“她是個女孩兒家,平日不見外人,不大下樓的。”
王敏正聽了心裏由衷道,“這吳姑娘到底是官家的女兒,不是那滿街亂跑的市井之輩,我爹的眼光定然不差。”
大家吃了兩塊點心,李希青又問:“那你祖父是幹什麽的?“
“也是當官的,已告老了。“
“哦!當個什麽官兒啊?”李希青只顧閑扯。
“當過很多官兒,主事,知府,總督,我小時候也跟他在任上。”
“哦。”李希青反應過來,睜大眼睛,“當過知府就罷了,這總督是多大的官兒?“一把抓住王敏正的手,”王公子,你有這樣的家世還讀什麽書啊?我們将來還要你照顧呢。“一面叫沈澄:”來來,我們與王公子也交個名帖,高攀一場。“
王敏正慌道:“過獎了,家裏只是普通人家,家父也就當個小官,在南京混飯吃,照顧高攀的話談不上,有空到山東我倒是可以盡個東道。”
沈澄再看王敏正倒也幾分佩服了,自己若有這樣的出身也做不到這樣。李希青将凳又向前移了兩下,對着王敏正好生親熱。
那邊陳姨娘随意挑了幾匹布,心中還是想着見小姐的事兒,就說:“方才那丫頭穿的一身倒也精致。奶奶帶我看個樣子,我好找裁縫。”
楊佑便帶着陳姨娘上樓,一面喊:“錦姐兒,姨奶奶來看你了。”
錦姐雖窩着火,見人來了也不得不讓春園開門,自己也起來納了個身,叫了聲姨奶奶。
陳姨娘從上到小打量了她一番,面如滿月,眼似水杏,就跟家中供得白玉觀音似的,喜笑顏開道:“真是個福相的孩子,生得端正。“
楊佑說:“端正什麽啊,調皮着呢。“對錦姐兒說:”你歇着去吧。“錦姐巴不得這聲轉身動若脫兔一晃簾就進去了。
春園又忙着招待,楊佑說:“春姐兒,你也不用忙了,你拿幾件姐兒和你新做的衣服讓姨奶奶看看樣兒。”
陳姨娘裝腔做勢看了幾下主定下了,給了楊佑二十兩銀子讓她請人裁縫做上。眼看日色将午,楊佑留飯,陳娘姨借口家裏還有事照管不能多留,再三言謝,楊佑送了兩條手巾,兩條汗巾,陳姨娘也給春園和秦媽各留了一封賞錢。
李希青拉着王敏正有些難舍難分的意思,一路送了兩條街,楊佑問沈澄:“你們樓下說什麽了,兩盞茶工夫親兄弟沒這等熱絡啊?“
沈澄笑說:“他們說總督呢!”
楊佑也不知這總督何意,叫秦媽擺飯,錦姐跳躜躜從樓下跑下來,挽着沈澄兩人又有說有笑的。
李希青送了人回來垂頭喪氣的,楊佑說他:“這王公子又不是個女孩兒,你見了小半日這付神情做甚。”
“娘,你知道王公子他家是幹什麽的?”
“做官的啊,他爹不是王大人嗎?你姨父的同僚上司。”
李希青搖頭,“不是說他爹。他還有爺爺呢,他爺爺是做什麽的?“
楊佑将筷子一放,“我又不是當地保正,我管他爺爺做什麽的,你吃飯吧。“
“哎啊,我的娘喲,他爺爺是當總督的。“
楊佑這也反應過來,“總督這是多大的官兒啊?“
“南京城裏除了國公爺,誰也沒他家官大!“李希青鄭重道。
楊佑倒也呆了一會兒,嘆說:“這孩子也太好了些,我竟沒看出他的這樣的根底。”
錦姐和沈澄兩個只顧吃飯夾菜你一口我一口的也沒聽這些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