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只為癡情小兒女
沈澄也不等席散,趁着開戲,悄悄走到後間尋了楊佑和他娘,着急道:“娘,舅媽,了不得了,杜員外說要結親,我爹糊裏糊塗就要應,虧得舅舅擋住了。“
楊佑聽了也又點着急,李姑聽了倒不怎麽樣,反而笑說:“這有什麽?你如今是半大的人又是秀才,人家想攀親也是尋常的事。”
沈澄聽了更急了,“娘,我大了又是秀才,你和舅媽早早替我做主啊,別讓我爹多喝兩杯酒給我賣了,我要娶誰你們還不知道嗎?”
李姑向楊佑說:“嫂子,你看這事兒?”
楊佑大方道:“現在孩子大了,哥兒又是個秀才,我後日就上門去說,好好的一對兒,誰看了也相配的。”
沈澄喜得跟楊佑做了兩個揖,口內說:“多謝舅媽成全,外甥受恩多着呢!“
又跑去房中跟錦姐說這個事,錦姐聽了氣得跺腳,“那裏來這個多事的員外,盡想好事,舉人秀才也配他得嗎?”
沈澄寬慰她說:“舅媽說後日就去找你爹說,這杜員外也算助了我們了。”
錦姐喜道:“真的?”
沈澄點頭:“真的!”
錦姐就往他身上一倒,沈澄抱住她,兩心相許,兩相情濃。
後日,楊佑坐了轎到衙門找吳邦,吳邦到後堂聽見她來了,恐是家中有事徑自迎出來:“妹子,家中有什麽事嗎?“
楊佑搖搖頭:“眼前并沒有什麽事,眼後有件事我前日想起來了,等不及要來與你說。“
“既如此快後間坐。“
吳邦讓門房去倒茶,又叫小厮去外頭訂桌飯來,口內告罪說:“當個小官兒,沒有大堂,小廳坐一會兒,留個便飯。“
楊佑說:“姐夫,你跟我講這些虛禮做什麽,我今天來該給你送禮呢?“
Advertisement
“哦?“吳邦不解:”這話是怎麽說?“
楊佑笑着道:“那我也不扭捏了,錦姐兒在我那兒長到十四歲了,這終身大事也該論了。”
吳邦深以為然,“妹子為這孩子一向用心的多呢,她的婚事我也不是沒想過,只為沒有合适的人家,也是要看機緣的。”
“我這些年看得有一家,兩個孩子也是自小就相處的,親上加親是最好的。只為他家門第低些,前日這孩子剛剛進了學,我才來說,”
吳邦聽了心中已然明了,“妹子說的是沈家雲哥兒不是?”
“正是!”
吳邦沉吟了一會兒,為難道:“妹子,錦姐靠你拉扯這麽大,按說你說誰便是誰,只是我兩個女兒,織娘嫁在齊家,那財大氣粗鄉紳氣派。錦姐就嫁在沈家嗎?倒說我做爹的偏心。”
楊佑聽了也不見怪,“要說我以前也擔心這個,所以今日他進了學我方來開口,他家中雖不是大戶人家,幾碗飯還有的吃呢,姐兒到了他家也沒有什麽苦吃。”
吳邦想了一會兒,說:“他們還小,若有心等幾年何妨?”
楊佑聽姐夫話中是嫌沈家貧寒的意思,她又不好将兩個孩子情投意合的話說出口,只得說:“那就過兩年,這兩年還等得起。”
吳邦再三留她用飯,楊佑沒心情吃這個飯,借口家中有事,便匆匆回去了。
錦姐滿懷期許等着姨母帶回好消息,等在門口問:“姨母,我爹允了嗎?”
楊佑看了孩子一眼,“上樓說吧。”
錦姐心下就有點不祥的預感,楊佑上了樓嘆說:“孩子,你爹想的也有道理,織娘嫁在齊家穿金戴銀,他只想你嫁得更好,沈家只是小農人家,姑娘她一年到頭操持幾畝地只夠吃飯呢,姑父雖掙幾個錢只夠雲哥兒纏裹,秀才這名頭一年二兩學例銀子,夠你打零嘴的?你雖和雲哥兒有意,但是私情的話是不好說出口的,你爹知道了反倒怪我,好孩子你等兩年,雲哥兒中了舉再定不遲。“
錦姐心中着急,“還等得及嗎?“
楊佑笑說,“傻孩子,他對你沒這點子心,你還嫁他做什麽?”
錦姐聽了只得如此,心中卻添了一層愁,楊佑嘴上說得不以為意,心中也不自在,雲哥兒是她自幼看大的,和錦姐情投意和兩小無猜又是個聰明上進的孩子,天下哪裏再尋這樣的良配,就是沈家一時薄寒些,雲哥兒又不是呆秀才,思來想去的不放心,晚間到菩薩面前上了一柱香,口裏默念,“菩薩保佑讓兩個孩子平平安安有情人終成眷屬。”
第三天沈澄進城向楊佑讨信兒,楊佑将吳邦的話原原本本同他說了,沈澄聽了只嘆了口氣,說:“吳大人顧慮的也有道理。”楊佑倒沒想到他這等平靜,讓他上樓去看錦姐兒。錦姐兒只洗了臉,在梳頭,見沈澄來了散了頭發倒在他懷中就要哭,沈澄抱住她安慰道:“哭什麽?不就兩年嗎?你當舉人奶奶不比當秀才娘子好?”
錦姐擦着淚說:“我雖不懂科考的事兒,我也知道這舉人比登天還難,我爹十八歲當秀才三十六歲也不曾考上個舉人,這姨父更不消說了,你才多大?”
沈澄心中也沒底,只說:“就是考不上,我也是江寧縣裏頭名的秀才,過兩年咱大了,你爹也沒得推了。這兩年我閉門讀書絕不跟人談親事,你爹意思你許更好的人家,我放眼看着城中雖要家事,也要人物,還要年歲相當,只要國公府中不說娶你,旁人也争不過我。我當了秀才也有幾兩閑銀子,我回家就讓父親裝屋子買地,我家沒得日子過嗎?”
錦姐聽了破涕為笑,在沈澄臉上親了一口,“好雲哥兒,我是非你不嫁的。”
雲哥兒捏着她的手,“我也是非你不娶的。”
春園端早飯進來,兩人才分開,沈澄同她一起吃了飯,錦姐将那六兩銀子又還給他:“我要這錢要什麽?這幾兩銀子也夠辦好些東西了,你拿着家裏用吧。”又将兩副镯子包了給他:“這是我小時候戴的了,如今也戴不上了,你當銀子使吧。”
沈澄接在手裏,心上沉甸甸的,只說:“你放心吧,我家去讀書了。”
錦姐牽着他的手送到門口,不舍道:“你中了秀才就要在家讀書了嗎?不能跟我一處了嗎?”
沈澄說:“沒有進了學還跟先生的,從此只靠自己了。”
“你可要常來看我!”
沈澄點頭,“一定,一定,我除了在家讀書就是來看你。”
他二人難舍難分,惺惺相惜,自此沈澄回家每日閉門讀書,不管外事,沈元也湊了幾十兩銀子,請了人來蓋了兩間新房子,家中裝裱一新,杜員外更是日送柴月送米,殷勤極了。沈澄同爹說杜家的婚事不能應,東西也不能要,沈元說:“員外不是那小量的人,他家裏收成支出哪一樁不要我替他算計,外頭人情往來也要我替他回轉,他急需一個秀才,替他支應官府的,你且收着,年節下少不得替他走衙門呢。”
聽得不是娶親的事,沈澄才放下一點心,也不理論了。
那邊吳邦在禮部和上司王樞進甚相得,又是清閑衙門,每日談文章說時事好不惬意,這日兩人在房中喝茶說話,外頭長随跑進來,“老爺不好了,家裏奶奶去了。”
“什麽?”王樞進立起身,茶灑了一地,淚眼蒙胧道:“怎麽不早給我來信,一面都未曾見。”
長随見大爺這樣傷心,想着不對,上前說:“差了,大爺不是姨奶奶,是少奶奶。”
王樞進方抹了把臉,“少奶奶?“
“嗯!“
王樞進嘆了口氣,“那我知道了,讓家中辦事吧,請人去柳親家那裏報信。“重新坐下來撣了撣衣服,吳邦問:“家中出了這樣的事?可要告假啊?”
“告什麽假啊?一個媳婦子進門三年就病了三年,我先妻去後兒媳婦就是要當家理事的,結果門都出不得,兒子口裏不說我也知他的苦。如今去了,我家好好的發送她也就完了。“
吳邦奇說:“按說像府上這樣的人家,肯定要娶大家小姐,婚前不知根底嗎?“
王樞進長嘆了一聲,擺手道:“也是命中注定,我剛入仕時在工部,這柳侍郎是我上司我兩個也甚是投緣,他也是山東人,聞得各自家中有子女便定了親,那年孩子也就十三歲,過了三年完了婚,那柳小姐進門就病了,說出去讓人笑話,兒子半年連房都沒入,小姐倒還賢惠主動讓陪嫁的丫頭叫紫雲的收了房,兒子才算成了婚。”
吳邦聽了也替他家惋惜,王樞進又說:“人生在世,什麽富貴榮華都是虛的,只無病無災就是萬幸了,再結親我不看門第只要人茁壯,小夫妻能長相守比什麽都強。“
吳邦也是喪妻的人,怎麽不深以為然,也附合道:“王兄這麽說倒是提醒了我,我有個小女還不曾許人,先妻早去我一心怕她受苦,想配個安逸富貴的人家,如今想來這夫婿人材更重要,要是多福多壽的才好。“
“正是,正是。“談話間,王樞進也不将媳婦去世這事放在心上了。
過了幾個月王樞進寫信問家中的事項都處理好沒有?若好了請兒子同姨娘同來南京過節,也是讓兒子散散心的意思。王敏正回信說好,王樞進就讓手下去租房子,辦家具,白日間就同吳邦一起看房子,挑東西,這日兩人看了城南獅子橋下一座兩層小院,說了一年四十兩房錢,回程往秦淮河邊坐坐找了個酒樓吃飯,正喝着酒在談詩,只見一對青年男女上了樓。王樞進嘆說:“我小時侯給我爹管得連個街都不能上,如今坐在秦淮河邊風月大好,人卻老了。”說着又望那女子,梳着兩個辮子,穿着一身紅裙,分明是個小女孩的打扮,跑的臉上紅紅的,正大聲喊小二的上茶來,王樞進又說:“這南方女子外向活潑,有說有笑的倒好。”
吳邦聽着話擡眼看去,吃了一驚,大聲喝道:“錦姐,你一個女孩子大白天上街瞎撞什麽?”
錦姐吓了一跳,一旁李希青也吓得不輕,兩人上前給吳邦見了禮,一個叫爹爹,一個叫姨父,吳邦瞪了他們一眼,說:“上前見過王大人。“
王樞進笑呵呵地說:“在外頭叫什麽大人不大人的,叫聲伯伯吧!“
他兩人上前見了個禮,口稱王伯伯,王樞進見錦姐白裏透紅的臉兒,水靈水秀一雙眼睛,高豐的身材,有一種生機勃勃的青春之美,不是那西子捧心之流,心下就有了幾分好意,只是當場不好說得,再看李希青也是個體面少年,問了他幾句讀書的話,掏出兩塊小銀子讓他們買果子吃,李希青還在接與不接之間,錦姐看了一眼吳邦的臉色并無什麽不妥,笑盈盈上前接了,口內叫着伯父稱謝,李希青也跟着接了,吳邦訓道:“還在站在這裏幹什麽?趕緊回家去,我今日不得空,有空我找妹子說話,怎麽大白天讓你們上街入肆的瞎撞?”
李希青倒不敢辯,錦姐怕以後真禁她上街,就解釋說:“爹,尋常從不出來的,今日姨母同大哥理貨去了,秦媽和秦老看着櫃上,大嫂子和李奶奶不會做飯,半生不熟煮了鍋幹飯在家裏,不得以讓二哥同我來叫幾樣菜家裏吃去。”
吳邦說:“妹夫在家不出來,讓你們兩個孩子出來?”
錦姐答說:“姨父本要出來的,臨出門問我們想吃什麽?我們一人報了五六個菜名兒,他就說:”你們兩個去吧,難得下回館子,挑些喜歡的吃。“
吳邦深知李禁是個不管事的人,此時聽了也信了,只得笑笑,吩咐說:“你們樓下叫幾樣冷盤趕緊家去吧,就一日湊合些。”
兩人聽了彎了個腰,風似的跑下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