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章節
家那邊,你不要去了,明日讓景琰和小殊自己去就是了。”
“靜姨,為何如此說?”景禹想了想終究是不放心,“小殊畢竟是林帥獨子,一向冀望甚高,萬一林帥大怒……我陪着他總是穩妥些。”
“你從小愛護景琰,我明白你的擔心。可從景琰回來之後,林帥與大長公主殿下待他的态度來看,他們應該是早就知道了的。”
“可景琰對我說他們還不知情……”景禹說着說着自己便明白過來,忍不住笑了出來,大約林家一家都明白了,唯一被蒙在鼓裏的是自己那個笨弟弟。
“他們身份特殊,又都是男子,更何況他們兩人也不在意那些成婚的虛禮,所以做長輩的只要心到了就好,還是盡量不要引人注意。”
景禹點點頭,往前走了兩步又折了回來,“不過有件事,我還是要替他們辦一下。”
————
去林府之前整夜景琰都沒睡着,林殊也跟着他睜眼到天亮。
結果晉陽還一句話沒說,先被他們兩個人黑了一圈的眼睛逗笑了,不讓他們多留,讓景琰敬了茶之後就笑着趕他們回府去休息了。
景琰從未想過與小殊的感情會被至親諒解,如在雲霧之中地過了好幾日,才想起要生林殊沒告訴他林燮和大長公主早就知情的氣。
卻不想林殊的府邸卻在這一日失了火。
倒也不是大火,只燒了一個堆舊物的屋子,可火光整一條街的人都看到了。
景琰擔心他,也忘記了打算生氣的事,帶着十幾個人過去幫着一晚上就把府裏收拾幹淨了。誰知過了不過半月,又換成了另一處柴房失了火。
隔一日太常太蔔又在此時上奏,最近南方天朱雀大盛,主火,近日需要小心提防大火。
私下裏不少人把這件事和林殊府邸失火的事聯系到了一起。
這一天,太子帶了一個異士來府上,說為何府內會接二連三的失火,乃是由于赤焰少帥命格主火,而姓氏為木,木遇火則生變,為今之計,是要在府上建起一座連廊,把水路引進府中來,方可平定火患。
景琰聽林殊講得兩眼放光,心裏頓覺蹊跷,“這是要動你的府門啊,你高興什麽?”
“青龍主水,‘靖’字意為安定,還帶着青字,王府的主人更是龍子,我這條連廊要到哪裏去借水,靖王殿下還不知道嗎?”
景琰一口水未喝完,猛地咳嗽了起來。
“胡鬧!”
說罷景琰就要起身阻攔,林殊攔了一把,把人重新摁回椅子上坐着,“這是皇上的意思,五十年後我翻不動牆了怎麽辦。”
又說,“連廊的名字是兩位太後一起想的。”
“你如今掌兵五萬,我是親王,你我兩府的院子打通,世人會怎麽想!”
“景禹哥哥與先帝不同。”林殊說,“至于其他,我們俯仰無愧于天地家國就夠了。”
“……我要見皇兄讓他收回诏命。”
“來不及了。”林殊眨眨眼,“你王府的院牆剛已經拆完了。”
“……”
——————
太後和太妃親自給連廊親自命名,曲水。
兩旁的暗渠也都填埋上新土,林殊喜歡梅花,靖王府的梅花也開得好,幹脆在兩旁也都栽滿了梅花。
不過一年的光景,新栽的梅樹就開得極其漂亮。
林殊看得也甚是喜歡,偶爾會拉着景琰在回廊盡頭的亭子裏飲酒賞梅花,有時豫津也會拉着景睿一同來賞梅花。
這一日穆青也在,幾個人聚在一起一邊賞雪一邊喝着景睿帶來的照殿紅,就聽豫津一邊喝一邊說,“今日我打從梅廊那裏過來啊,看見那梅花開得真好。”
“要我說不愧是林殊哥哥親手栽的梅花,這梅廊把兩府都連成了景色。”
景睿點頭,“我覺得梅廊裏白梅最是動人,冬日裏清高獨放,雪落其上也不染分毫寒意。”
林殊一口酒嗆住,“什麽梅郎,梅郎是怎麽回事!”
言豫津吓得一縮脖子,穆青倒是從小到大沒見識過林殊厲害的,大大咧咧的回答“就是你們兩府的連廊啊,因為兩旁都是梅花,所以現在大家都這麽叫。”
“什麽叫都這麽叫!太後給了名字的!”
“那名字好是好,太拗口了。”穆青吐吐舌頭,“昨天我去給太後和太妃娘娘請安的時候,她們也說呢,改日要來你們府裏,去‘梅廊’看看。诶林殊哥哥,你怎麽這麽不高興啊?”
因為這麽叫的人越來越多,後來幹脆由皇上親筆提了梅廊兩個字,挂在兩府連廊之上。
此為後話。
——end——
祝我自己生日快樂!(不)
番外目前寫好的已經有四個了。(還有一個在寫寫寫,字數也在爆爆爆,所以我又多放出一個,謝謝大家的喜愛)
《一世真》中有很多的親情和友情。
小殊和景琰的關系就像是林殊說的一樣,他們先是相知的朋友,才是相愛的戀人,景琰不會失去作為朋友的林殊,而且也會和小殊在一起幸福的生活,很棒很棒噠!(比劃)
景禹哥哥的戲份依然寫了很久,他對景琰的成全其實并不全來自他的豁達開明,而是對弟弟們的愛。他是個好哥哥。
謝謝大家的祝福,這一天收到了好多禮物啊,有@橡樹洞太太的漫畫還有@我敬你們是雙漢子的圖還有@今天也想有糧吃的肉肉還有@百日 的土豆號>//< 還有好多好多的祝福,能和大家一起萌蘇靖(殊琰)真的很開心!謝謝!
番外四《百歲》(出書版番外)
林殊在鏡子裏看到一張陌生的臉。
那是林殊去過的琅琊閣,自己躺在景琰躺過的病榻上,卻變成了一個陌生的人。
這個陌生人的手中,牢牢地捏着一個赤焰軍的手環。
上面刻着“林殊”兩個字。
————
時至深秋,這一日景琰進宮來回督查各地屯田軍糧草盈餘的事,除了四個州因為春夏雨水稀少仍需糧草調配,其他各處皆有盈餘。他到了書房,看到林殊和庭生也在,不禁嘆了聲巧,反之那邊兩人一愣,齊齊發現景琰今天的衣服穿的太單薄,都皺起眉頭來。
在金陵修養了許久,景禹見景琰的身子漸漸好起來,也就慢慢讓他接手一些軍政上的事務。這些事務景琰并不陌生,做起來并不費力。
景禹接過奏章,仔細地看了一遍,點頭将奏章放在一邊開始閑話起家常。
“承庭今天進宮來請安,小殊是來回尚陽軍軍備缺失的事。可巧你們都進宮了,留到晚上吧。”說着拉着三個人去嘗了今秋剛收上來的谷物做的點心。
一年都風調雨順,景禹也喜上眉梢,吃了兩塊糕餅又想起來一件事,“景琰,眼下有一件事,要請教你。”
蕭景禹在政事上雖有自己的一套處事原則,卻也時時在一些問題上私下詢問景琰的意見。
若換一個皇帝,一定不會毫無芥蒂地一次次下問于臣,也斷然不會對他提出的種種建議欣然接受。
而蕭景禹卻不以為意,只要是對國家好對百姓好的谏言,無論是出自何人之口,用何種方法相授,自己都欣然采納。
更何況景琰在“治”這方面,确實有他的獨到之處。
以法度滌蕩官場之風,上行下效之後,可以清濁世又不失仁德。
景禹昔日在封地任命了不少有才幹卻一直埋沒于布衣中的人才,讓封地在短短幾年內就富庶了不少。
但中央和地方的選官終究是不同的,中央是天子腳下,有許多人監看督查,上令也容易很順利地下達。
而地方距離京畿遙遠,要做到廉明公正,有時品德要比能力更加重要。
而品德,往往是比能力更難在短時間內判斷出來的東西。他又多年不在京城,許多官吏和名士并不熟悉,故而有時會問景琰的看法和評價。
景琰亦是知無不言,他深知兄長用人要比自己更加不拘一格,故而在提到自己曾棄用的官吏時,都會如實地詳述原因,景禹再自己加以判斷甄別。
如此近一年來起用了不少年輕有為的官吏。
但景禹今天要問的卻不是這件事。
“說起來,前幾日夜秦進貢了一件稀罕物。”
蕭景禹說罷拉着景琰,領他到窗邊給他看一盆形态奇異的花草,“說是百年難得一見的祥瑞之物,誰知這花草難打理,才過了幾日就不如送來時那麽精神了。”
景琰想起自己為帝時,夜秦也是在這年送來的花,便笑道,“我記得這花名‘百歲’,喜歡寒露驕陽,想來是皇兄書房太暖和了,不過這花不嬌氣,我從前常常幾個月忘記打理也不會枯萎。”
景禹知道他跟自己一樣不愛這些,“母後很是喜歡,我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