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章
在秋狩之前,宮中先迎來了中秋。
中秋節當天,在禦花園內東向立了一架雲月屏風,月圓如鏡,雲薄如紗,活靈活現。屏風兩側擺有雞冠花、毛豆枝和芋頭、花生、蘿蔔、鮮藕。屏風前則設一張八仙桌,桌中擺一只大月餅,糕點和水果擺放在月餅周圍,作為祭月供品。祭月也是很莊重的,永玑自從重活一世就很相信鬼神之事,因而早早沐浴更衣換了祭服。
祭月時由乾隆領着文武百官進行,祭月之後,皇室中人還要留下來參加團團圓圓的家宴。今年皇太後一直在五臺山,一個月前皇後就送了月餅等物過去。
因為意在團圓,小燕子也坐在格格那桌,行走之間禮儀已經好多了,沒有其他格格的賞心悅目,至少也可以入眼了。宗室裏也只是打量了她一會,就沒有多管。反正不受寵,何必在這個時候提出來讓皇帝覺得不高興呢。
不過,不是旁人不找她麻煩,她就能不出錯。小燕子不是能安穩下來的人。她旁邊坐着和敬,那是自小就榮寵極盛的固倫公主,根本就不理會她,不時和和婉小聲交談幾句。她要和和婉說話,和婉就只是微笑着看她,絕不答她一句。她覺得無趣了,就離席到永琪身邊嚷着說太無聊了。當時永玑正舉高白玉杯對月看了看:“三哥,這桂花釀色如琥珀,配這白玉杯很好看。”
永璋位子在永玑旁邊,笑容淺淡溫和,他一晚上只顧着替永玑布菜了。
聽了他的話,小燕子就拿了永琪的酒杯也看,結果帶倒了永珹的碗,碗落地的聲音其實不大,但是很快整個禦花園就安靜了。永珹沉着臉,這種事很不吉利,還不知道乾隆要怎麽想呢。
“來人,送還珠格格回漱芳齋,這樣的家宴,日後不必出來了。”乾隆臉色淡淡,“賞四阿哥一對夜光杯。”永珹臉色便和緩了,永玑遞了杯酒過去:“壓驚。”
祭天的大月餅被切作小塊,每人象征性的嘗了一點兒,算取了“團圓意”。
永玑其實很喜歡吃月餅,毓慶宮的月餅便花樣層出,乾隆看他實在喜歡,又賞了兩個禦廚給他。
永瑆和永璂到毓慶宮玩,糕點也全換成了月餅。
中秋節一過,秋狩就在木蘭圍場開始,雖然建了行宮,不過乾隆還是帶着衆人住在帳篷裏。
其實帳篷也沒差什麽。永玑的帳篷只比乾隆的小些,矮腳床,上鋪着極軟的被褥,被子則不知是什麽皮毛拼接縫制而成,薄而輕,卻很暖和。
三哥有疾不能成行,四哥不知用了什麽借口也沒來,所以挨着永玑帳篷的就成了五阿哥永琪,永璇雖然年紀夠了,卻微跛,不肯出宮。永瑆和永璂還太小,也沒有來。和親王留守京中,長子永璧跟着來了。
蒙古王公雖然來得多,永玑卻謹言慎行不敢與他們有什麽牽扯。乾隆正是壯年,他對朝政有一定見解不算什麽,把手伸到蒙古,就是心太大了。
他勝在年紀小,等得起,也有耐性等。
因此狩獵時只是略展現了一下騎射,顯示自己沒有失了滿族男兒本色。他既不是要做巴圖魯,又不甚喜歡這種事,倒是催着海蘭察很出了一番風頭,入了乾隆的眼。
永琪帶着一個侍衛和他那個伴讀聚在一起,多了一個富察皓祯。他對碩親王的這個嫡子印象深刻,因為這個人從十二歲長到現在的年紀,京中只傳過關于他的一件事:富察皓祯捉白狐放白狐的善舉。
如果不是太沒有可以拿得出手的功績,也不至于十二歲的事翻來覆去的說吧。何況,要宣揚自己有好生之德卻在秋日打獵時放走獵物,秋日狩獵是傳統,乾隆就很喜歡秋狩,京中這樣大肆宣揚,乾隆心裏一定很不喜歡這個富察皓祯。難怪成年這麽久都不得重用。
永玑很快對五阿哥一行人失去了興趣,轉而看着不知和永璧念叨着什麽的多隆。多隆在八旗子弟裏也算有名,雖然名聲不怎麽好,但是為人算是很仗義了,交際圈不小,還很對和親王的脾氣。
拍了拍馬頸,坐騎就慢慢踱到永璧和多隆身邊,他伸手摸了摸永璧的馬:“果然還是适合永璧。”
這匹馬是永玑十歲生辰當天,乾隆賞下來的,據說是馬王。結果脾氣太烈,永玑不喜歡,還險些被摔下來,便同乾隆通報一聲轉送了永璧。
再好的東西,妨礙了主子,便是不能要的。
但永璧很喜歡烈馬,馴了大半天連午膳都沒顧上才算馴服了。
“多隆,爺聽說你和富察皓祯關系不是很好。”永玑低頭撥弄着馬缰,語氣随意。
多隆臉色卻明顯僵住了:“九爺……”
他以手作梳給馬順着鬃毛:“不好就不好吧,還能當街打起來,給爺說說怎麽回事兒。”
原來只是為了一個弱柳扶風的女人。
多隆和富察皓祯的庶出弟弟富察皓祥關系很好,那天一起在龍源樓用午飯,還準備聽聽說書,結果說書人變成了彈琵琶的相貌清麗的姑娘,唔,還有個拉胡琴的老人家。
反正是賣唱的,他就帶着随從下樓讓兩個人上樓給他和皓祥唱幾支曲子,然而兩個人不願意,他頗覺掃興就想轉身再回去和皓祥喝酒算了。看見了皓祯,以為也是看上了這個賣唱的姑娘,所以調侃了幾句,結果皓祯突然發難,他沒反應過來,被打到了下巴,所以就打起來了。
“九爺,奴才真的只是嘴上說了兩句,連手都沒動……”多隆仿佛無限委屈,永玑抿唇笑:“怎麽,你還覺得自己虧了?想上手補回來?”
永璧橫了多隆一眼:“他哪有這膽子?”
永玑皺皺眉,上回在戲樓看見那些年紀不大卻顯然是常客的八旗子弟就已經讓他不是很高興了,還有為女人大打出手的……八旗果然是要整頓了,再放縱下去,豈不是要腐爛到根子裏?
秋狩結束的時候,不論真假,表面上乾隆和蒙古王公們處得很好。乾隆的禦前侍衛實力非凡,震懾力很強,秋狩的目的也達到了。
接下來就要好好準備獻給乾隆的萬壽節禮物了。
萬壽節。萬壽。
永玑回京以後就一直往宮外跑,還專門和乾隆報備了是出去為他準備壽禮。天下珍寶,于乾隆并不新奇,他想送的禮物只好勝在心意。為了讓乾隆覺得驚喜,永玑每回出宮都只是叫人每日從莊子上接青容來陪他,再着人把青容送回去。
秋狩是在八月下旬,離萬壽節只有一個月時間,永玑就連着在宮外待了一個月,總剛在宮門下鑰前一炷香左右回宮。
禮部也忙了一個月,永璋身子剛好一些,就回禮部幫忙,然而每天一定抽時間和永玑見一面說會話。
今年萬壽節是乾隆五十大壽,白日是各地送上來的禮物,晚上還獨開了家宴,才是各皇子和宗室給皇帝的禮物。
有送玉的,有送書畫的,有送壽幛的,還有送古玩的。永璋的賀禮無功無過,永珹、永璇的也不出彩。永琪和小燕子并幾個宮女獻了歌舞。很奇怪,永琪明明被小燕子連累得恩寵大不如前,但是仍舊一心在小燕子身邊守着,如果不是兄妹,永玑覺得永琪都能做出要納小燕子的事出來。
不錯,只是納。太子雖然不知道永琪怎麽想,但無論如何總不能要娶小燕子這樣性子的做正妻。
永玑是最後一個把壽禮獻上去的。
他先向乾隆行了禮,然後拍手叫人擡上來一面屏風。那屏風乍一看,不過是黑底朱色的“萬壽”二字,離得近的,見那黑底、朱色都是一個個不同的壽字,有的筆力深厚,有的稚如孩童之筆。繡工雖然很精美,卻還算不得稀奇。衆人都屏息聽他說為何要送這樣一份禮物。
“天下都是皇阿瑪的,兒臣也想不到什麽珍奇的了。”他笑容帶了幾分腼腆,“兒臣能獻給皇阿瑪的,只有這一片心意。所以兒臣在宮外一家一戶尋訪了萬名百姓,得回來一萬個‘壽’字,每一個‘壽’字,都是百姓恭祝皇阿瑪萬壽。”
他随手指着一個壽字:“寫下這個壽字的,是城東一戶祝姓的老生,他說這一生不愁溫飽不憂戰亂,這都是皇阿瑪的聖明帶給他們的。”他白皙的手指移到旁邊,指腹摩挲着繡線,“寫下這個壽字的,是城南一戶梁姓家主和其子,他說與妻琴瑟和鳴,有子聰穎可繼家業……這都是皇阿瑪治下的百姓,他們心中感念皇阿瑪的仁德,這一個個壽字,再真心不過。”他撩衣擺跪下,“皇阿瑪治下盛世如此,兒臣恭祝皇阿瑪萬歲萬萬歲,大清世代繁盛無盡!”
“好!好!”乾隆起身親自将永玑扶起來,“你這份賀禮,可見你一片純孝!好孩子!”
“皇上萬歲萬萬歲,太子千歲千千歲……”傅恒帶頭跪下來山呼,乾隆摟着永玑的肩笑聲如洪鐘。
萬壽節當晚,毓慶宮又得了一堆賞賜。
作者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