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 44不速之客(三)
韓施惠回了府,見霍榷在等着問她,她自然是撿着對自己有利地說了。
“……二爺,你看表姐這樣上下不分,和下頭的人混一塊,弄得灰頭土臉,這那是做主子的樣?”說着擅自哀悼了一聲,“說來也因袁家老爺和姨太太去得早,沒得教養的,表姐又在那種地方呆過,沒個體統也是難怪的。可也不能這般放任了,以後打得可是我們侯府和二爺的臉面。”
霍榷不言語,就光看着韓施惠絮絮叨叨的,可她越說他越覺得她不是在說袁瑤,而是在說她自己。
韓施惠是個沒眼力勁兒的,繼續撺掇霍榷道:“二爺你看,山嬷嬷是太太送來的,在婢妾身邊一直是個得用的,不如讓山嬷嬷去跟了表姐,一來表姐那裏也有個管事的媽媽,二來教些規矩體統,今後也不至于丢了臉面。”
這山嬷嬷是個最注重規矩禮數的,當初霍榷的母親霍馮氏也是覺得韓施惠是沒個禮義廉恥的,便讓山嬷嬷到韓施惠身邊去教,但主要還是盯着韓施惠別讓她又做出什麽丢了侯府臉面的事來。
韓施惠因言行舉止皆不得當,在山嬷嬷這吃了不少苦頭,今日又這機會怎麽能不把這老虔婆給弄走,二來這老虔婆在袁瑤身邊也能當她的眼線。
這樣霍榷什麽時候去了袁瑤那裏,又給了袁瑤些什麽東西她便都清楚了。
韓施惠這算盤打得是自以為的精妙。
先不說別的,就一條,你韓施惠有什麽能耐讓山嬷嬷聽你使喚。
說了半日,韓施惠這才後知後覺得發現霍榷的眼神不對了。
過了許久霍榷才道:“袁姑娘家中的事,丢的是侯府哪門子臉?”
韓施惠不敢答,可心裏早腹诽開了,“你都在外頭給她置房産,又拿銀子養着了,還要我說個明白,鬧得我們這房沒臉嗎?”
霍榷起身,“好好跟山嬷嬷學好規矩吧,學好了她自然就回太太身邊去了。”
韓施惠被霍榷說得滿臉通紅。
完了,霍榷再留一句說今晚出門會客不在家用飯,便走了。
韓施惠送了霍榷,自己一人坐炕上瞎琢磨,估摸着也是王姮從霍老太君那裏回來要擺飯的時候了,該去立規矩了便帶着丫頭慧喜到楓紅院去。
Advertisement
正巧碰上了霍老太君院裏的大丫頭玉衣,聽說是霍老太君娘家送年禮來了,各院都有正往裏送。
看着玉衣手裏的東西,韓施惠那是一個眼饞。
在昧了袁瑤的五兩銀子後,得了甜頭的韓施惠心就有些大了。
“看還有不少院子要送的,我正好到楓紅院伺候我們二奶奶用飯,就順道幫你拿去。”韓施惠主動接下玉衣手裏的事。
玉衣本覺得不妥的,可的确東西不少,再看這韓姨娘雖說名聲不好,可性子卻是個綿軟的,被二奶奶治得服服帖帖的,就覺得韓施惠不敢存什麽心思的。玉衣遲疑了一小會兒,便将東西給了韓施惠,福身道:“那就勞煩韓姨娘了。”
見東西到手了,韓施惠的心便無由來狂跳,止都止不住,可那絕對不是害怕,而是興奮。
細細将東西都看了遍,都是些頭面居多,像是什麽紫金飛鳳玉翅寶冠、海水玉赤金冠、并蒂牡丹的步搖、珍珠玲珑八寶簪一類的,旁的還有阿膠、人參之類的滋補品。
這些東西王姮是不少的,往日裏韓施惠看着就是羨慕,如今近在眼前,韓施惠就趕緊打發了慧喜到楓紅院知會一聲,說自己端着東西走得慢些。
慧喜說要幫她拿都被韓施惠給罵走了。
等四下裏無人了,韓施惠偷偷地拿了兩樣小的藏衣袖裏,大件她是不敢拿的,以為這樣便神不知鬼不覺,這才去了楓紅院。
韓姨媽沒教過韓施惠當,所以她是不知道的,大戶人家的各房各院得東西都有一份清單的,以便核對用。
此時楓紅院的上房裏,飯早便擺好了,王姮本就沒什麽胃口,見到韓施惠她愈發沒胃口了,可她還就是每日都要韓施惠來立規矩。
真不知道到底是在折騰誰。
用了半碗甲魚湯後,讓韓施惠把東西端過來,掃了兩眼沒見到有喜歡的便讓秋風收了起來。
自春雨冬雪成了霍榷的通房後,這兩人原先管王姮首飾和衣裙的差事就交給了秋風和夏日。
秋風是個心細的,接過東西就找了壓在頭面下面的清單一對,發現少了東西,自然是不敢瞞的,到王姮耳邊說了幾句。
王姮的臉立馬變了色,一拍炕幾,指着韓施惠,“好你個賤人,吃了豹子膽了,我的東西都敢昧下了。鞏嬷嬷你給我搜。”
這韓施惠自然是躲不過的,這晚霍榷這房裏又是雞飛狗走,鬼哭狼嚎的。
霍夫人霍馮氏聽到了動靜,便找山嬷嬷來問個明白。
山嬷嬷便一五一十地說。
“真是越來越不像話了,這那裏是官宦人家出來的小姐,市井流氓也不過如此。”霍馮氏的臉黑得跟鍋底似的,擡頭對自己奶娘王嬷嬷道:“你去跟二奶奶說,倘若她治理不了一個姨娘,就讓人帶我這來,別鬧得雞犬不寧的。再去問問,看二爺什麽時候回,回來讓他到我這一趟。”
年末本事就多,人情往來更是不少,霍榷在外頭吃了酒又吹了風,酒勁上頭了有點犯困,恨不得立馬躺床上去,卻被王嬷嬷給在半道上截了。
到了霍馮氏跟前被兜頭就是一通罵,“……她以前的事我便不說了,只盼她能學好,沒想她倒好,如今還學會偷雞摸狗這一套了。我們是什麽人家,倘若被人知道了丢了臉面就罷了,被那些言官知道了少不得要參你個治家不嚴。還有你那二奶奶也是個不省心的,這種事悄悄地治了就成了,非要吵個人盡皆知。她覺得有臉了還是怎麽地?”
霍榷本就暈乎乎的,聽了這事就覺得煩,最後也不管了将王姮和韓施惠都禁足一月,各打五十大板的做法。
王姮覺着自己沒錯,委屈,想找霍榷分辯分辯,卻得知霍榷歇下了,只能按下性子等明日。
可次日霍榷一早有事又出門了,這一忙就近了除夕才得了閑,知道前些時日莊子上得了幾件好皮子都送來了,本想讓韓施惠給袁瑤送去一件,才記起那兩人被禁足的事。
轉身交待鄭爽備馬去南山寺,又想起如今袁瑤已不在南山寺,驀然發現不知何時有了這習慣,一旦得了閑便往南山寺去,哪怕只是去吃杯茶。
說到茶,霍榷端起手邊的茶碗,呷了口,只覺味微苦水發澀,再看茶湯,些許發黃,便知烹茶的人用火急把水催老了,老水過熱又燙傷了茶葉,水也不是好水才出的這味。
想到如今是連口稱心的茶水都吃不上,霍榷覺渾身不自在。
而此時袁瑤送走了前來送年禮的縣令夫人和縣丞夫人,院裏也開始忙活了起來。
別看田嬷嬷粗壯豪爽,卻剪得一手好窗花,像喜上眉梢,年年有餘,招財進寶的,就她剪子在紙上遛個彎的事。
把這些個往窗戶上一貼,那個年味就出來了。
蘇嬷嬷有一手好廚藝,就見她将幹淨利落地将雞給殺了洗剝幹淨,再取肉上削下的皮,全放鍋裏熬,然後調了味兒,便将湯放冰天雪地裏凍了起來,說是餃子餡。
蘇嬷嬷原是南方人,按她們老家的習慣過年是要蒸紅年糕的,吃了年糕才能年年高。袁瑤便讓蘇嬷嬷蒸了一屜。
年糕出籠時,那是一個色澤金紅,蘇嬷嬷再在年糕上撒上炒香了的芝麻和搗碎的花生,還有紅棗,便算成了。
袁瑤趁熱乎吃了一小塊,軟滑香甜,可口無比。
蘇嬷嬷說等年糕涼透了,切成片放鍋裏煎得兩面金黃的更好吃了。
青素則在趕制縫新衣,一人一身穿身上過年也喜慶。
見大夥都忙開了,袁瑤想着過年豈能沒春聯,想罷挽起衣袖潑墨揮春。
大年三十天還未見亮,一院子的人都起身了忙活起來了。
春聯、門神、桃符一應全新。
然後開了小門樓,接着是垂花門,最後是上房門。
此時袁瑤上房正間裏擺了祭器貢品,請神主,又供上了袁父袁母的牌位。
一色齊全後,袁瑤領着青素和田蘇兩位嬷嬷,拈香而拜。
到了晚上,年夜飯在上房炕上給袁瑤置了一桌,青素和田蘇兩位嬷嬷在炕下圍了一桌,也不拘于什麽食不言的,主仆四人歡聲笑語。
到了守歲,田嬷嬷在上房東此間擺了一桌,蘇嬷嬷将發好的面和已經凍成膠狀的餃子餡料,一應備到了桌上。
一時揉面的揉面,擀皮的擀皮,包餃子的包餃子。
袁瑤從未做過,瞧着便新鮮,雖說不會做的,但餃子倒是吃過不少的,唯獨沒見着過蘇嬷嬷做的這種餡料的。
蘇嬷嬷卻賣關子,說等到吃就知道滋味不同了。
餃子包好,只等子時到來。
只聽隐隐傳來寺中的鐘聲,便知新春至。
青素和田蘇兩位嬷嬷跪地上,喜慶地給袁瑤拜年了。
袁瑤早有準備,給她們三人一個大紅的荷包。
青素的倒沒什麽意外,田蘇兩位嬷嬷得的卻是自己的賣身契,莫不感激涕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