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那日以後潘芙蓉再也沒有見過安延。
連着兩日他都呆在貴儀宮裏,到第三日,潘芙蓉到貴儀宮的時候,他卻不在了。
依着大玄宮制,由皇上下旨迎娶入宮的妃子應在新婚第三天,先到皇太後的宮殿行三叩九拜之禮,而後再到鳳儀宮,同樣以三叩九拜的大禮參拜皇後,再由皇後主持,在鳳儀宮中接受其他有位分的嫔妃的祝賀。
由于皇太後在皇上三歲時便薨了,皇後之位自蕭皇後之後又一直懸空,所以潘芙蓉來到了貴儀宮。眼下宮中屬淩貴妃位分最高,總掌後宮事宜。眼下既無皇後,貴妃便代皇後接受新晉妃子的參拜。
這日潘芙蓉早早起身,洗漱妝點,待到吉時,便在尚儀局的宮女的引領下,行到了貴妃所在的貴儀宮。
遠遠地就看見貴儀宮宮門大開,宮女太監分侍兩側,各宮各樓的嫔妃也早已入座,等候新人。
尚儀局的宮女扶着潘芙蓉步入宮門。潘芙蓉一路垂首,小小翼翼地走進貴儀宮富麗堂皇的大堂。
剛剛立定,就聽的一聲慵懶中微帶不屑的聲音自頭頂響起。
“擡起頭來。”
潘芙蓉聽話地擡首,對上了高高在上的淩貴妃。
卻見高堂之上,端坐一個絕色美人:墨發如雲,膚勝白雪,一雙遠山眉,兩只橫波目,巧笑時豔若桃李,薄忿時粉面生嬌,嬉笑怒罵,皆是風情。
“呵!”只聽一聲冷笑自美人口中溢出,“我還以為新晉的妃子何等美貌,卻生得不想如此寡淡。”
此語一出,候坐在側的各個嫔妃都忍不住用同情的目光打量潘芙蓉。
衆人矚目中的潘芙蓉被這陣勢吓得一慌,立刻紅了眼眶。
“娘娘!娘娘!”尚儀宮的宮女連喊了好幾聲,才把潘芙蓉的魂給喚了回來,“該行禮了。”宮女小聲提醒。
潘芙蓉忙忙點頭,磕頭下拜。
Advertisement
三叩九拜雖是大禮,卻并不複雜。跪下,雙手合于頭頂,俯身下拜,額頭觸地。每跪三拜,三跪即為禮成。
可就是這麽簡單的禮儀,潘芙蓉都連連出錯,不是下跪的動作跟不上司儀的唱諾,就是下拜的次數要麽多了要麽不夠。
一來二去,潘芙蓉更加慌亂,忍着眼淚跪在地上不敢哭。
“連個禮都行不好,簡直浪費時間!”淩貴妃不耐煩至極,順手将案面上的錦囊丢了下去,态度傲慢,“這些珍珠賞你了。”
按照慣例,禮成之後,各個妃子要向潘芙蓉道賀送禮。不管是位分高于她的還是低于她的,都要為此準備一份禮物,親手贈與。
貴妃便是位分高于她,也該雙手将禮物交到她的手上,而不是扔在地上,像賞賜一個奴婢一樣将禮物丢給她。
潘芙蓉忍了半日的淚水,終于落了下來。
淩貴妃一看她哭,更是冷笑不止,“怎麽了,仁妃?難道不喜歡我的禮物?”
潘芙蓉雙眸含珠,素淨的小臉上盡是可憐,“臣妾……臣妾……”
正哭得揪心,卻被一聲嗤笑打斷。卻是張淑妃自座位上起身,神色自若地将潘芙蓉自地上扶了起來。令人将地上的錦囊拾起,張淑妃當着衆人的面将錦囊打開,幾顆碩大的珍珠從錦囊裏露了出來。只聽她笑語盈盈地安撫着潘芙蓉,“仁妃妹妹你可別委屈了。我們貴妃娘娘是出了名的刀子嘴豆腐心,雖則惡言惡語,可心實誠着呢。你瞅瞅這明湖珍珠,宮裏能尋着幾顆,可都賜給你了。還不快謝謝貴妃娘娘?”
潘芙蓉一聽,竟即刻轉憂為喜,忙忙捧着珍珠喜盈盈地向淩貴妃行禮,笑容明媚,“多謝貴妃娘娘賞賜!臣妾必定謹遵宮訓,盡力服侍皇上。”
淩貴妃本意想給新人一個下馬威,奈何張淑妃有意偏袒,巧舌如簧,竟生生将黑說成了白。這明湖珍珠道她想送?她身為三宮之次,太次的禮物哪裏拿得出手,不怕被別的嫔妃笑死?
還有這潘芙蓉!居然還蹬着鼻子上臉了!服侍皇上?一開口就跟她搶人,真是氣死了!
淩貴妃氣歸氣,卻不能當場發作,于是壓下脾氣,生硬地回,“仁妃有心,免禮。”
潘芙蓉高高興興地起了身,将禮物遞給随侍的晴姝,走向張淑妃。
對張淑妃,只需行福身禮就可以了。這點潘芙蓉倒是記得清楚,禮也行得很順,“臣妾參見淑妃娘娘,淑妃娘娘萬吉金安。”
張淑妃明顯親切多了,受了禮便将自己的禮物雙手遞過,“我沒有貴妃娘娘大手筆,仁妃妹妹看看喜不喜歡?”
潘芙蓉接過禮盒,在張淑妃的示意下打開,卻見禮盒之內,躺着一支黃金步搖。步搖雕成彩蝶,上綴各色美玉,光彩奪目。
潘芙蓉捧着禮物喜不自禁,“淑妃娘娘,這步搖真漂亮,臣妾沒見過這麽貴重的步搖。”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在淩貴妃和衆妃耳中,這話顯然是說,淑妃的禮物要勝過貴妃的禮物。
那廂淩貴妃按捺不住了,“看來淑妃跟仁妃很是要好呢。不過仁妃你可得小心些,”她望定了潘芙蓉,話中有話,“昔日跟淑妃交好的姐妹,今個兒我可一個都見不着了。”
潘芙蓉給她的回應是不明所以地眨着眼睛。
倒是張淑妃神色鎮定地回她道,“貴妃娘娘此話差矣。昔日同臣妾最是交好的可不就是貴妃娘娘您?而今您身處高位,聖眷優渥,難道不是有目共睹?”
鬥嘴皮子一向不是淩貴妃的強項,今日張淑妃刻意袒護,淩貴妃也知讨不到什麽便宜,雖則猶有怨氣,終究沒有再說什麽。
除卻淩貴妃和張淑妃,而今宮中便沒有位分比潘芙蓉高的嫔妃,所以接下來的時間,潘芙蓉可以坐下來接受其他妃子的拜賀了。
安延的妃子數量衆多,大玄後宮三宮六院一十八閣七十二樓顯然無法滿足這一年輕帝王收集美女的需求。好在關鍵時刻,淩貴妃和張淑妃入主三宮,将後宮大力清掃了一回,這才将這支龐大的後宮隊伍控制在了祖制規定的妃子數量之內。
經歷過大清掃而留存下來的嫔妃們,自然都是乖覺靈巧之輩。對淩貴妃和張淑妃她們斷然不敢招惹和忤逆,而對于這位新晉的仁妃,衆嫔妃們更是恪守本分,保持距離。
只因潘芙蓉入宮的時機實在太過微妙。
後位懸空多年,淩貴妃和張淑妃之間的明争暗鬥也随之愈演愈烈。眼看着淩貴妃的風頭日盛,漸有淩駕于張淑妃的架勢之時,潘芙蓉以仁妃之位入主舒華院。
對于這位新晉妃子,淩貴妃選擇了針對,張淑妃則選擇了拉攏。而新寵潘芙蓉,從這一刻起,早已不可避免地卷入了後宮權利巅峰較量的漩渦中心。
作者有話要說: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