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花費
“娘子,你說石頭想要讀書這件事,我們要不要答應他呢?”齊大山平躺在床上,雙手抱着腦袋,對着沈氏問道。
沈氏沒有回道,她反而把話題踢給了齊大山,“當家的,你怎麽想的?”
其實在沈氏內心中倒是希望自家兒子去讀書的,畢竟當初她爹就是一個讀書人,她更能體會到讀書人社會地位之高,同時她也不想讓自己兒子當一個永遠只知道種地的泥腿子。
但是供養一個讀書人對一個家庭來說畢竟不是一件小事兒,讀書科舉的花費頗高。當初他爹一個童生每年都得用好幾兩的銀子,父親又不事生産,家底逐漸用光之後,沈家就敗落了。
有這種前車之鑒在,所以,她不能魯莽的替自己的丈夫做任何的決定。
齊大山沉默了片刻,腦子裏閃過無數的念頭,最終咬咬牙,說道,“我想要供石頭去讀書。”
“哦?”
沈氏倒是意外齊大山的選擇,畢竟她以為自己的丈夫不會讓石頭去讀書的!
緊接着她湊近齊大山的方向,好奇的問道,“你怎麽會這麽選呢?不怕石頭讀來讀去,最後什麽也沒考上,白白浪費了錢財嗎?”
“不試試怎麽知道石頭不行呢?”
齊大山說這話的同時,腦子裏閃過今天在山陰縣被那個小公子欺壓的情形,心裏頭就感慨萬分。
當時的情況明明就不是他們的錯,但是礙于那小公子的勢力,他們只能吃下了這個啞巴虧,就只是因為他們的地位低下。
要是換成一個當官的,那小公子還敢這麽欺負人?
齊大山心裏憋屈的同時,也想着如果他們不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以後遇到這種事兒,還是會有同樣的遭遇。
而對于窮人來說,讀書科舉就是一步登天梯,邁過去那就是鯉魚躍龍門,徹底的翻身了。
齊大山轉了個頭,側身看着自己的娘子,笑着回道,“況且我覺得咱兒子挺聰明的。”
“這話怎麽說?難道就因為他發現了黑石的用途?”沈氏搖搖頭,說道,“石頭不是說了,黑石能燃燒是他偶然間發現的嗎?這不能證明他聰明。”
“我要說的不是這個。”齊大山笑着搖搖頭。
“我和你說的是,之前堂嫂來找我要錢……石頭一下子就算出要200天,這難道不是說明我兒子聰明得很嗎?”齊大山很是自豪的說道。
“真的嗎?這事兒你怎麽沒和我說啊?”
沈氏初初聽聞這件事,也很是驚奇。她平時是真的沒有注意到石頭竟然還會算學,不僅如此,他竟然還算的這麽好這麽快!
“我這不是每天太忙,然後忘了嗎?”齊大山撓了撓自己的後腦勺,憨憨的笑了一下,回道。
沈氏仔細的琢磨了一番,然後說道,“如果石頭真這麽聰明的話,那咱們供他去讀書也是可以的。”
齊大山興致勃勃的說道,“就是這樣,咱家有了石炭這個進項,以後不缺銀子,也不怕花銀子供孩子們去讀書。”
最終齊大山拍板決定道,“那就先這麽定了,具體的等教書先生來了再說。”
同一時間,回到屋子裏的齊詹對着大哥齊有糧說道,“大哥,讀書可以識字,科舉有了功名,以後就可以不用辛辛苦苦下地幹活了。”
“你說的這些我都知道。”齊有糧猶豫了好一會兒才說道,“可是我年歲大了,恐怕再學也晚了。”
“大哥,只要你有心,什麽時候讀書都不晚。”齊詹接着勸道。
他是真心實意的想着自家大哥過的好的。畢竟家裏發現了煤炭,以後賣出去也不缺銀子花,齊有糧可以和他一起讀書。
齊有糧心中被齊詹說的有些意動,他考慮了一下,回道,“那我就先去試試,要是沒那個天賦就算了。”
“這樣就好。”齊詹笑着點點頭。
一夜無話,第二天一大早,齊大山還沒有出門幹活,村長胡貴就來到了他家。
“胡叔,您怎麽來了,快進來坐。”齊大山見到他,熱情的招呼着。
胡貴年紀四十多歲,頭發白了一半,是個身材矮小的幹巴巴的小老頭。他人瘦小,但是精神頭很好,從他偶爾眼睛冒出的精光就可以看出,胡貴是一個聰明人。
“今天來主要是有點兒事兒要說。”
胡貴坐下之後,也沒有過多的客套,直接言辭懇切的對着齊大山說道,“大山,想必也最近也有所耳聞……”
“是村裏要請教書先生的事兒嗎?”齊大山若有所思的接話道。
“是的。”胡貴點點頭,接着說道,“你也知道隔壁村裏出了一個有功名的秀才簡林,去年去他們那裏收賦稅的小吏們一個個态度好的不得了,交的糧食也沒那麽挑剔,不會眼睜睜的看着一石說成9鬥。”
胡貴說到這裏,聲音逐漸變得高昂起來,“小吏們态度為什麽這麽好?好不是因為他們村子裏出了一個秀才公?看在簡秀才的面子上,小吏們不敢得罪他罷了。”
他的語氣中充滿了對于別人村子的羨慕與對于自己村子的不甘。
“所以我也要村子裏的娃娃們都去讀書。”胡貴哼了一聲說道,“我就必須相信咱們村子裏不能考出來一個秀才!”
齊大山知道胡貴的來意,還不是勸他把家裏的孩子送去讀書?于是他也沒有故意拖延,直接做出了決定。
“胡叔,你考慮的都對,您的這個決定我一定會支持的。”
胡貴聞言,臉上頓時樂開了花,他笑呵呵的說道,“大山啊,我知道你家裏困難,不過你不用擔心,咱們有省錢的法子。”
“哦?”
對于省錢,誰都喜歡,齊大山見狀,立馬洗耳恭聽。
“是這樣的,我聽教書先生說開始認字的時候不需要都買書以及筆墨紙硯。書的話,可以幾個人共用一本,寫的話用手指蘸着水寫,或者做一個沙盤,用木棍寫。”
胡貴自在的捋着自己的胡須,咧着嘴說道,“如此算下來,家庭不富裕的孩子就只需給先生交束脩即可。”
“那麽,胡叔,一個孩子要交多少束脩?”這個問題是齊大山最關心的了,他忙不疊的開口問道。
“一個先生一年10兩銀子,另外備糧食2石(377.6斤),肉幹若幹。”胡貴回道。
這筆錢真的不少了,要不是因為如此,胡貴也不至于挨家挨戶的勸說讓孩子們去讀書,他主要的目的就是多幾個人分攤一下費用。
胡貴接着比劃着說道,“這個先生他不管有多少孩子,教一年就是這些錢。”
這個人是胡貴廢了很大的功夫才找到的一個落第秀才,他屢試不中,如今歲數已經太大,失去了繼續科舉的念頭,這才想着謀一份教書先生的工作,養活自己和家人。
而且這樣的人也有種好處,就是可以長時間在村子裏教書,不會教一兩年就走了。
只要有孩子們認真的學了老秀才肚子裏的知識,不管多少年,總能有一個考中秀才的吧!胡貴在這裏這麽期盼着想到。
齊大山又問道,“胡叔,您覺得最終能有多少個孩子去讀書呢?”
胡貴苦笑着搖搖頭,說道,“能有個二三十人就算是多的了。”
最樂觀的情況就是一戶供一個男孩,甚至有的人家還會一個不讓。畢竟男孩大了可以下地幹活,要是出去讀書那不僅要花錢還要白多了一張吃飯的嘴,怎麽算也不合算的樣子。
況且很多人家認為他們生來就是農民,祖祖輩輩也都是農民,沒那個天賦、變不成讀書人!
齊大山問道,“那一個孩子需要教多少束脩呢?”
胡村長大概算了一下,“教書先生花費大概12兩,去讀書的人算20個,一個孩子就需要600文。”
“這不算多。”
600文錢,村子裏的人家咬牙擠一擠還是有的。
“行了,事情我都說完了,不耽誤你上地幹活了。”
胡貴達成目的後,心滿意足的走了。
送走胡貴後,齊大山就把齊詹和齊有糧叫來,說了自己的打算,“等到教書先生來了之後,你們兄弟倆一起去讀書。”
“太好了,謝謝爹,我會認真讀書,絕不會辜負您的期望的。”齊詹樂颠颠的回道。
齊有糧也憨厚的保證道,“我也會認真學習的。”
“不過爹,我去讀書了,家裏的地怎麽辦?”齊有糧擔心的問道。
“你就放心吧,想當初你小的時候幹不了活,家裏不也過來了。如今少了你,老子也照樣種地。”齊大山很是豪邁的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