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周末,那佳去新華書店買了《浮生六記》和《邊城》,走出書店,陽光透過薄薄的雲層撒下來,普照大地,淡淡的書香混合着陽光的味道,很好聞,像一味心靈的補品。那佳左手拿《浮生六記》,右手拿《邊城》,躊躇兩端,不知先讀哪一本。很巧合,這兩本都是沈姓人寫的,一個是在清朝,一個是建國前,相隔近兩個世紀,卻造就了中國文壇上的美學佳作。
那佳拍了兩本書的封面,發給我,問:“書買了,但作為一個N年沒有讀過一本小說的人,我不知道該先讀哪一本才好。”後面接了一個苦笑的表情。
我回複:“這兩本書對應的是女人的兩個階段吧,一個是講戀愛,一個是講婚姻生活的。《浮生六記》描繪的是婚後的幸福生活的,而《邊城》講的是一個船家女單純而朦胧的愛情故事。”
“嗯,那我還是先讀《浮生六記》吧,畢竟闖蕩社會這麽多年後,姐早已對朦胧的愛情不感興趣了,但是未來的婚姻生活還是很期待的。”那佳說。
“好,那就先讀《浮生六記》,去随作者看看乾隆時期的江南風景,相信你會愛喜歡上它的。”我回複道。
對話結束後,那佳把《邊城》收起來,打開《浮生六記》,開啓讀書之旅。
這天,那佳又來到某公益機構,她新買了四大名著準備給藍田寄過去。走到門口,看到一個在招募志願者的公告。原來,來自貴州的一家慈善基金會發起了一項愛佑安生項目,幫助6個少數民族孩子完成來北京**的夢想。通過20天的線上籌款活動,為孩子們湊齊了來京的費用,北京這家公益機構負責接洽活動,包括帶領孩子們游覽**和故宮、游覽清華大學以及去北京動物園和海洋館。
那佳一看是來自貴州的,就躍躍欲試。她向張姐自薦,說可以負責游覽**和故宮的部分。張姐了解那佳資助的孩子在貴州,就向單位積極推薦,最後負責人和那佳溝通了時間和項目內容,确定了下來。
張姐和那佳說,這次負責領隊的老師有一男一女,女的叫向陽,她是一位從事多年公益活動的資深人士了,跟孩子溝通很有經驗,你可以和她多聊聊。那佳點頭。
根據項目的行程安排,那佳早早在車站等待。接到之後,帶到酒店,安頓好住宿。因為第二天一早就要去**看升國旗,那佳就沒有回去,和向陽住在一起,标準間。
第二天淩晨3點,大家就起床趕往**。外面依然是黑夜,偶爾有一處燈光,照耀出微微寒氣,6個孩子興奮不已,期待的眼神不放過深夜中的每一處可見之處。
淩晨5點,孩子們準時來到**廣場,現場參觀升國旗儀式。“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孩子們稚嫩的聲音附和着軍樂隊的伴奏,他們自己甚至都不敢相信,結束了還一直問身邊的老師“我們真的站在**廣場看了升旗啊?”。
那佳和向陽以及另一位男老師從三面包圍着6個孩子,護着孩子們的安全。看着孩子興奮的手舞足蹈的樣子,三位老師不禁也開懷大笑。
那佳問向陽為什麽喜歡做公益,還能堅持這麽多年。
向陽說:“公益在我看來,也只不過是個人的興趣愛好,就像有的人喜歡攝影,有的人喜歡寫作,有的人喜歡唱歌跳舞是一樣的道理。而當喜歡變成一種熱愛,自然無怨無悔去付出。更何況,身在其中的人往往不覺得這是一種單方面的付出,因為過程中也會有許許多多美好和回饋。”
那佳表示深以為然。為什麽要做公益?如果一定要一個答案,我想,這一個理由已足夠。
一個人不可能什麽都不做,因為每個人都有應當去做的事情。但是他做這些事情,并不是為了其他目的,一個人做他所應當做的事情,其價值就在“做”之中,而不在于達到什麽外在的結果。儒家教導“為而無所求”,道家主張“無為”,大意均是如此,人做自己該做的,只因這是道德本身的要求,而不是由于道德要求之外的任何考慮。
能夠這樣做,人就不必拳拳于個人得失,也不怕失敗,就能保持快樂。
看着冉冉升起的國旗,聽着莊嚴的國歌,**前的每一個人都筆直挺立,嘴裏輕輕跟唱,場面恢弘,莊嚴、肅穆。這一刻,身在其中的人感受到祖國的偉大,愛國之情在每個人心中流淌。這一刻,那佳突然鼻子有點酸,心想有一天一定帶我的藍田來**看升國旗。繼而意識到自己這個習慣,什麽時候開始什麽事情都為藍田着想了?那佳兀自搖頭,嘲笑自己。
向陽是一名自治州的國家稅務局的公務員,從事納稅服務工作。陪孩子們的間隙,向陽跟那佳講起了自己做公益的經歷。她出生于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與公益的結緣,起因是高中時期,她有幸獲得了某企業的獎學金,那時她便暗下決心,今後是一定要回報社會的。
工作後,她開始接觸貴州的這家公益機構。多次參與貧困生走訪活動,從此以後便一發不可收拾,陸續組織或參與走訪、資助款發放、課桌及棉被籌集、物資發放、公益圖片展等活動30餘次,累計金額或物資價值40餘萬元。
那佳問現在主要從事什麽公益項目?
向陽說現在她們主要在為留守兒童做藝術教育。近幾年來,她關注到鄉村母親們背後的“留守兒童”群體,看到他們假期無人看管、事故頻發、藝術教育嚴重缺失。她嘗試做一些改變。她們籌建的公益項目——果糖大地藝術館正式開始運營。資金是幾個夥伴自費,房子是租的老屋,家具是淘的二手貨,教具來自贊助,老師全由義工兼任……此後的每個周末下班後,她都會去做志願者,陪孩子們閱讀、游戲、畫畫,與他們一起體驗各種有趣的藝術活動。她希望以這樣的方式走進孩子們的心,幫助農村孩子開啓藝術之門。
向陽最後總結到:“我從大山裏走出來,上高中、讀大學、考公務員,我一直都很幸運。求學路上獲得的第一項企業資助獎學金,7000塊,對我們家來說是很大的一筆錢。大學期間,又多次獲得國家助學金、獎學金。我身上既有農村孩子特有的勤奮認真,也有農村孩子固有的自卑怯懦。這些年,不管是在麥田走訪、發放,還是在果糖陪孩子們游戲、玩耍,我總能從他們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那些惶恐、無助,那些憂愁、叛逆,那些表面上的無所謂或者故意為之的嚣張跋扈,每一個都是曾經的我。而不論是怎樣的我,每一個都應該被寵愛。
我把公益當成一場自我修行,在這一過程中,我在助人,也在自助。與我并肩奮戰的夥伴越來越多,親人、朋友、同事,越來越多可愛的靈魂向我靠近,我從來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那佳聽着深受感動,也更堅定了那佳繼續做公益的決心。
這次見面那佳和向陽聊的很開心,離別時,兩人加了微信好友。向陽了解到那佳資助的孩子也在貴州,在微信備注好情況,說有合适的活動會通知那佳,有機會歡迎那佳去貴州。
那佳說好,另外補充道,你們這次來京游學教育的項目特別好,下次還有這樣的機會的話,希望我的藍田也能參加來北京。向陽笑稱沒問題。
那佳的志願之旅愉快結束。那佳回家休息,繼續去工作,向陽帶着孩子們稍作休息,繼續趕往下一個場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