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學校的圖書館雖建地恢弘氣派,高大寬敞,但仍抵不上來圖書館讀書的學生數量,平日裏圖書館總是人流如織,座無虛席。如果你早上有兩節課,下課後再去圖書館,基本就找不到位置了。在這樣緊俏的情勢下,組團占位置是非常必要的。皓書認識了一位經常來圖書館的同仁,叫王城,是土木工程學院的,倆人加了微信,經常幫着對方占位置。
王城身高177CM,大眼睛,雙眼皮,長得頗有幾分帥氣。當王城第一次知曉皓書是學哲學的時候,豎起大拇指,外加深深颔首,敬佩之情溢于言表。這大大滿足了皓書的虛榮心,事實上,這種情況皓書已經司空見慣,并默認為理所當然的了。但是後來和王城的一次深入交談,打破了皓書的幻相。
是日,皓書和王城在圖書館看書,到了中午吃飯時間,倆人約着一起去食堂。飯間邊吃邊聊。王城大談建築專業畢業後的前景:某某畢業後開公司年入上百萬,中國的房地産市場蒸蒸日上,王城談至濃處,揮筷敲盤,頗有大型公司老板開會指點江山的架勢,皓書側耳傾聽,偶爾插幾句附和,心裏暗暗嘀咕:平時沒見王城這麽激動過啊。的确,圖書館是個安靜的地方,能長期坐下看書的人都帶上了安靜的氣質。語畢,王城話鋒一轉,輕輕哂笑:“學哲學有什麽用啊,掙那麽點錢,整天抱着書喝西北風去。”
皓書一默,略一思索,覺得有必要開口了,如果僅僅為了自己,不争也罷,無謂傷了感情。但為了哲學本身,抑或為了教化大衆,有必要辯一辯了。
“我問你幾個問題,你畢業後的目标是什麽?”
“我希望自己能開一家公司,建築公司。”
“開公司的目的是什麽?”
“為了賺錢啊。”
“賺錢的目的是什麽?”
“買房、買車、過好日子啊”
“那怎麽才算過上了好日子了呢?”
“有房有車有存款,比其他同學混的好,就算好日子了”
“你看,你首先要把學到的知識轉化成金錢和地位,然後再用它們來改善你的生活狀況,最後才能從自己的享受和別人的羨慕中感受到快樂和幸福。這是不是饒了一大圈才實現的?但是學哲學,可以直接讓你感受到快樂和幸福。”
王城停住了,一副思索狀。
“其實你想一想,這個世界說到底就是你眼中的世界,如果你的眼光改變了,你眼中的世界是不是也就改變了?”
王城點頭。
“哲學就是幫你調理和改善你的眼光的學問,就是改變你自身。其他學科的知識都被用來改變環境,哲學的智慧卻被用來改變自身。”
王城拜服。皓書此刻也刺破了一個幻相:原來大家對哲學的誤解頗深啊。看來改變大衆急功近利的實用主義思想任重道遠,其實這又何嘗不是哲學本身的宿命呢?曲高和寡,一個孤獨前行的時代引領者。
皓書喜歡哲學,卻不太喜歡與學哲學的同學為伍,比如他宿舍裏的同學,太沉悶不說,癖好還不少,皓書覺得每天分給他們10個小時的相處時間就足夠了——兩個小時聊天,8個小時共眠一室。其他14個小時他要出去和不同的人玩,呼吸一下新鮮空氣。
這10個小時裏,故事可謂不少。皓書宿舍共4人,第一位舍友最欣賞古希臘早期哲學家——赫拉克利特。他的口頭禪便是赫拉克利特的名言:“人不能 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人送外號“赫赫” 。第二位舍友叫沈靜,他對存在主義情有獨鐘,一頭埋進海德格爾、加缪的書中,無可自拔。第三位舍友叫陳彬,是學中國哲學的。沈靜忘性頗大,總是出門忘帶鑰匙,這樣只好站在門口等下一位回來的同學,只要下一位回來的是赫赫,赫赫便會奉送一句:“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沈靜也不甘示弱:“你這句話不知重複了多少次了,簡直是西西弗斯的神話。”遇到他倆這樣鬥嘴,陳彬便嘆口氣:“巧言令色鮮矣仁。”陳彬的勸架遭到赫赫的反擊:“語言本來就是哲學很重要的內容好吧。”
諸此種種,經常上演,頗為燒腦。皓書偶爾會參與一兩句,不過大多數時候,他會逃離現場,去投入火熱的生活。
大餐少吃點美味,吃多了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