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皓書的大學時光,有一半時間是在圖書館度過的。大學的圖書館,是一個滋養思想、啓迪心靈的地方。皓書走進圖書館的哲學系列書架,渴望的心靈如久旱逢甘霖。畢竟為了讀哲學專業,他付出了太多了。江漢大學位處南方,學校環境非常優美,圖書館與學校南大門正對,地勢很高,正午陽光照耀下,整座大樓書香四溢,熠熠生輝。
皓書大學四年讀的書,粗略算一下有100本。哲學史類的書有羅素的《西方哲學史》、《蘇菲的世界》,薩特的《存在與虛無》。馬克思的《資本論》、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黑格爾的《小邏輯》。叔本華的《人生的智慧》,康德的三大批判:《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東方哲學書有《道德經》、《莊子》《朱子語類》、《傳習錄》和《春秋繁露》等。另外有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傅佩榮的《哲學與人生》等。
皓書的一大娛樂活動也是讀書——讀小說。當讀專業類書籍累了的時候,讀小說可以起到放松解壓、娛樂身心的作用。他讀過的小說非常龐雜,有《三國演義》、《紅樓夢》、《百年孤獨》、《戰争與和平》、《局外人》、《平凡的世界》、《天龍八部》等,也有最近幾年因搬上銀幕而火的小說《人民的名義》、《金陵十三釵》、《芳華》等。這裏面他最喜歡的一部作品是《局外人》,這篇小說僅6萬多字,帶有存在主義的哲思。這部作品自問世之後,時隔60多年,今天看來仍然是一部很酷的小說。
帶着濃厚的興趣讀書,享受枯燥和無聊也是一種幸福。皓書在大學裏成績很優異,優秀學生、論文獲獎,國家獎學金,皓書無不收入囊中。大學四年的專注讀書結出了多個果:一個是學校保研的名額。學校一位知名的哲學教授對皓書說:“只要你報我的研究生,保證錄取。” 皓書選擇接受這位教授的邀請,順利讀研,開啓了和這位教授的師生之旅。
第二個果是皓書眼鏡近視度數增加了200度。當然後期皓書有努力去打籃球,無論他的初衷是為了長個還是保護視力,但都助益不大。
第三個果就是愛情觀的幼稚。這在他追求那佳的表現中有充分體現。哲學家一般會被貼上高深、沉悶、迂腐的标簽,而且這些标簽在大衆的理解中并不具有積極的含義,于是他認為在追求愛情方面應該擺脫這些标簽,表現出相反的一面,比如活潑、浪漫,同時尋求機會努力施展自己的才華。皓書在大學裏是否有戀愛經歷我無從知曉,但是從他追求那佳的表現來看,直接扼殺了他倆碰撞出愛情火花的可能。當然,他們倆從一開始就是不可能的,這從他倆的價值觀就可以看得出來,一個注重精神世界,一個強調物質條件;一個認為自己精神世界已強大到可以忽略自身外在的不足;一個在看人的時候遵循從外到內的原則,如果外表和物質條件不達标,那麽謝謝,我沒興趣欣賞到你內在的美。皓書不去深入了解對方就去飛蛾撲火,可見他在追求愛情時盲目相信感性因素,完全抛棄了長久以來的遵循理性的哲學素養。
第四個果就是懷揣一顆文學夢,時不時會寫下一篇小文。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讀書和日常生活思考結合起來,是皓書一直秉持的讀書方法。偶爾靈光閃現,文字就如潺潺流水般從大腦經指尖流出。皓書寫的文體有很多,小品文、詩歌、影評、研究感悟等都有涉及。
學校食堂前面有個池塘,池塘裏養了許多魚,日久年深,魚長的很大。每次路過時,皓書就會駐足欣賞一番。一天,食堂員工把魚打撈上來,拿開水向它們澆去,它們掙紮了一會,死了,變成了食堂餐桌上的美食。皓書看到這一幕感到莫名的心痛。回去後他寫了一篇“殺生與殺心”,感嘆“人這一生,會有多少次殺生。如果每一次都感到心痛,會有多少次心痛?很多時候,我們因為殺的多了,司空見慣,自然見怪不怪,沒什麽感覺了,這值得批判。永遠有心痛的感覺,是對生命的尊重。永遠有心痛的感覺,才說明,沒有在殺生的同時,殺掉了自己的心。”
看電影時他也會不自覺地從哲學的角度去解析。看完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他從探讨理性與信仰的角度寫了一篇影評——《追求善還是追求真?-- Life of Pi的哲學意蘊》:
“《Life of Pi》,是 Pi跟一個作家講述自己少年時的海上歷險故事,他跟随父親、母親、哥哥乘船移民加拿大,不幸地是輪船遇上海難而沉沒,只有他幸運地落在救生艇上活了下來,與他同坐一艇的幸存者還有:鬣狗、斷了一條腿的斑馬、失去兒子的母猩猩、以及一只叫“理查德·帕克”的孟加拉虎。一艇不容多虎,可怕的事情發生了,鬣狗咬死斑馬并生吃了它,猩猩試圖阻止鬣狗反被其咬死,老虎則突然殺出撕碎了鬣狗。幸存的Pi與老虎在游艇上從對立到相互依存,在經歷與天、與海、與鯨魚鬥争的漫長歷程後最終活了下來。故事可謂精彩,Pi創造了平常人難以想象的神奇,令人嘆服。
但就在電影的最後十幾分鐘,Pi講述了故事的第二個版本,無情摧毀了觀衆的美好想象。救生艇上根本沒有任何動物,而是四個人:船上的廚師、斷了腿的水手、他的媽媽和他自己。事情則是相似的,廚師在救水手無望的情況下殺死并吃掉水手,Pi的母親因保護水手與廚師發生争執,也被廚師殺死并被扔進大海。Pi在怒不可遏的情況下殺死并吃掉了廚子,最後得以存活下來。同樣的情節,但故事已經是一個血淋淋地、近乎兇殘地、人吃人的故事了。從理性判斷看,第一個版本過于“奇幻”而不值得相信,它只可能存在于小說、電影這些藝術形式中,而絕難出現在平凡人的現實生活中。第二個版本更符合客觀現實,更符合理性的推理,也更接近真相。Pi沒确切地說哪個是真得,他問得是,兩個版本,你更喜歡哪一個?
人們追求真、善、美的統一,注定是不可能實現的目标。因為有些事情是真的,就不一定是善的、是美的,有些事情是假的,卻可能是善的、是美的。一些不善的、不美的真相,我們會不願意相信它是真的,一些善的、美的假象,我們卻更願意去相信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