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若論修心,當屬佛家。那佳決定去拜訪北京最負盛名的佛寺——龍寂寺。那佳幾年前便知有龍寂寺,但一直沒去過。龍寂寺位于北京西北郊。歷史滄海桑田中,這座千年古剎本已破敗,近些年,在一位法師的帶領下,寺廟重整,一路發展壯大。
那佳在**上加入了一個龍寂寺義工群。不日便驅車前往,10點左右到達入口。只見兩株起于毫末的參天大樹一橫一豎處理門口,此時天空湛藍,遠處山峰高聳入雲,陣陣山風嗚鳴,頓時讓人感到身心遼闊,豁然開朗。
龍寂寺的山門很小,破舊,在山野間很不起眼,又十分惹眼。門前兩株遒勁的翠柏有千年樹齡。穿過山門,立即別有洞天。
迎着秋高氣爽的天,那佳從容地拾級而上,細品着環境的曠舒與佛寺的肅穆。途中偶遇龍寂寺義工師兄去鋤坡,便加入他們來到西山腰一片坡地。主持大師兄遞給那佳一把鐮刀,指派除田間雜草。那佳随即開展斬草除根行動,一鍬一鍬挖着深根斬着蔓藤。
大家在勞作中聊了起來,原來要成為龍寂寺的僧人,并不容易。一般來說,要先做幾個月到幾年的義工,大家根據自己擅長的事情,會被分配到不同的崗位去,法師會觀察他們的品德和心性,符合要求的才能成為準淨人。
然後經過一段時間鍛煉,合格者成為淨人。再接受一段時間鍛煉,合格者剃度出家,成為沙彌;待因緣合适時,沙彌受具足戒,成為比丘。至此,他才算真正出了家。
在這做義工的居士中,就有兩位是法師的父母。他們已經在寺內做居士三年多,男居士邊除草邊笑着對大家說,他們夫妻倆有兩個兒子,都在龍寂寺出家了。
人多力量大,一個小時後,一方田地已被收拾的幹幹淨淨,整饬一新。
晌午了,大師兄招呼大家返寺齋飯。齋飯後大師兄向那佳熱心介紹一位法師。他将成為那佳游覽龍寂寺的導游,那佳雙手合十感謝。
那佳與這位法師走在千年金雲橋上,腳踩在斑駁的花崗岩上,感受歷史的滄桑與厚重。
“我有幾個疑惑,想請師兄開示。”那佳開口。
“師兄請講。”法師說。
那佳低頭,心裏思忖着,在佛家聖地,自己來聊怨恨父母的事,是不是太低級了,于是委婉地說問:“請問怎麽面對傷害過自己的人?”
“你可以去讀一讀《瑜伽師地論》,上面開示,言忍辱者:謂于他怨,終無返報。雲何忍辱?謂由三種行相應知。一、不忿怒,二、不報怨,三、不懷惡。忍辱就是自護其心,不令起惡。忍辱的對象并不是外在的人和事,而是自己內心的煩惱。嗔心不等于堅強,忍辱也不等于退縮。用原諒、寬容和愛來面對傷害過自己的人,內心不要有怨、有恨,往昔惡業便止于此,不再冤冤相報。”
那佳似懂非懂,覺得沒有解決自己內心的困惑,索性直接問:“假如從小跟父母有些矛盾,怨恨,如何才能解開心結呢?
法師講:“有句話講’愛之深,恨之切‘。同樣的事情放在別人身上,你是不會産生恨意的。但換在父親身上就不一樣了,就容易産生深深的恨意。這是因為他是你的親人,你對他的要求要比別人高。化解此事最好的方法莫過于“平等心”三字。同樣的錯誤,別人可以犯,為什麽自己親人就不可以犯呢?你想想,他也是凡夫,也不是證果聖人,當然就會有種種錯誤出現。同時有些事情也是因緣所至,也怪不得誰。
佛法講對父母要’不觀過‘。不觀過的重點不是對方有沒有過失,而是自己心裏把什麽放在主要位置:是功德、恩德,還是過失、煩惱?
所以,用平等心去重新審視這件事情,你可以告訴自己:今生的父母只不過是我往昔千千萬萬個父母當中的一員而已,不要對他們要求過高。因緣的促成有他們的一份,也有你的一份,千萬不可只怪他們,而忽略了自己的因素。”
那佳仔細聽着,心裏突然釋懷了。是呀,我們總是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對別人,我們可以輕輕告訴自己,算了。可是真正發生到父母身上時,我們卻又雙标起來,要求陡然提高很多。殊不知,父母也是平常人啊。
那佳輕舒一口氣,放松了很多,說:“聽師兄這麽說,我心裏釋然了很多,非常感謝師兄。其實不僅僅是父母,生活中還有好多事,好的、壞的,善的、惡的。我可不可以這麽理解,不管是善,還是惡,都是相對的,都不是絕對的。不要把善或者惡絕對化?”
“是的。《金剛經》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無論是善,還是惡,都是一種相,都要破除。當然這麽講,并不是說人可以善惡不分,而是說人要努力行善,對于不好的,要知道它的形成是有原因的,也存在向善轉化的可能。”法師講。
“我還有一個疑問,就是生活中很多時候,善行未必有善報。大家都抱怨好人沒有好報,這該如何解釋呢?”那佳問。
“現在人們都比較急功近利。真正的善是因上的善,而不去苛求果上的善。”法師言簡意赅。
那佳的心靈似乎受到啓蒙,産生某種震顫。繼而,她又發出靈魂追問:“人為什麽活着?”
“人生來不是為了受苦或者享樂的,而是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與責任的,我們來到這個世界,要進一步提升自己的生命狀态,幫助更多人,創造更美好的世界。這就是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的使命。生命不僅僅屬于自己,還屬于過去,屬于未來,對過去的人充滿感恩,對未來的人負起責任,就會找到自己應該做的事。”
這段話平易直白,那佳若有所悟,人活着是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的,那自己的使命是什麽呢?這個問題值得深思。
那佳想起平時路邊被游說加入基督教的經歷,又問:“我走在路邊的時候,總是碰到有人跟你說話,想讓你加入基督教,佛教與基督教有何不同呢?”
法師講“基督教讓你相信有個上帝,你的行為由上帝來評價,讓你對上帝産生依賴性。佛教則不同,你的行為是由你自己決定的,是讓你相信自己,是讓你去除依賴性,增強你的獨立性的,大乘佛教講人人皆可成佛,我想這是兩者最大的區別之一。”
那佳點頭表示深深贊同,她潛意識裏不相信有一個上帝存在,她相信自己,但是在遇到基督教教徒游說時也不知道如何反駁,今天法師說出了她想說的話。
“假如我想修行的話,必須要出家嗎?”那佳繼續問。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只要你想修行,處處都是道場,出家只是修行的方式中的一種。事實上,一個徹悟佛法的人,一定是入世的。”法師回答。
“對于像我這個的一個初學者,要讀佛經的話,該從哪一步佛經開始呢?”那佳說。
“讀哪一部佛經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懂得義理。實際上,文字也是一種相,也是需要破除的。我國歷史上的禪宗就講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你聽說過六祖慧能嗎他就不識字,但是他懂佛法懂義理。他講要外不着相,內不着空。如果你開始讀的話,《金剛經》、《六祖壇經》、《楞嚴經》、《法華經》都可以。”
“如果學佛的話,是不是必須不吃肉啊?”那佳想起心愛的牛肉火鍋,真真是難以割舍。
“遵守戒律要懂得靈活,要有智慧,要恒順衆生。不能因吃素而與世人産生矛盾、煩惱,彼此都不好。應耐心、善巧地講說素食對身體健康和其它方面的好處。一時講不通,可以吃肉邊菜、三淨肉,什麽是三淨肉?就是一、不見,眼不見它被殺時的情景;二、不聞,耳不聽它被殺時哀叫的聲音;三、不疑,它之死不是為我而殺,或者暫時吃非三淨肉,同時好好祈求三寶、忏悔業障,更加改過遷善、善待親人,漸漸化導。因慈心和智慧而吃素,也要以慈心和智慧善待親人。”
那佳傾心聆聽着,擡眼向天空望去,祥雲萬裏,惠風和暢,有一種豁然開朗之感。已到歸去時分,那佳欲離去。法師再次開口:“居士,臨別我再多囑咐一句,佛法是藥,而不是知識。專治人生種種苦痛。世人多把它當作知識、學術來研究,都是不解其意不得要領的。”
那佳道謝,雙手合十,與法師辭別。
這次佛寺之旅收獲頗豐。那佳心裏對生父雖然還沒能做到冰釋前嫌,但怨念也沒有那麽深了。人不能為了怨念而活,不能為了報複而活,那樣格局太小。自己童年的經歷雖然很波折,但是法師說對父母要“不觀過”。不觀過的重點不是對方有沒有過失,而是自己心裏把什麽放在主要位置,她想,她生父雖然把她送了人,沒有盡到養育的責任,但至少他給了自己生命,這點她還是要感恩的。
同時,那佳開始思考,自己活這一生是為了什麽?法師講人活着是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與責任,那麽自己的使命與責任是什麽呢?那佳一直秉信的座右銘是“經歷是一筆財富。”如果童年的這段有着些許悲慘的經歷帶給自己的不應該是怨恨,那麽從積極的意義上講,這段經歷帶給她的該是什麽呢是推己及人,是對有着同樣經歷的孩子的感同身受,是幫助更多的同樣經歷的孩子走出童年的陰影,擁抱更加陽光燦爛的人生!想到此,那佳好像獲得了某種力量。
如是想,那佳有了一個初步的想法,她要去做公益,幫助和她一樣經歷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