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英蓮
轉過屏風, 文皎楊氏嬌杏二人分主賓坐了,楊氏便從頭說起陳年舊事來。
“那一年,我還在姑蘇甄家, 做夫人的貼身丫鬟。說起來, 雖然甄家并不是什麽高門大戶之家,但是老爺從前也做過幾任縣令,只是不以功名為念,早早回鄉了。家中也頗有薄産, 所以附近的人也推甄家為望族了。”
“只可惜老爺和夫人雖然積德行善, 卻命中無子,只有一個姑娘, 名喚英蓮。那年上元節,姑娘才五歲,一個家裏人, 好像是姓霍的, 帶着姑娘去看煙火。誰知他帶着姑娘出去了一整夜,竟再沒回來。”
“老爺和太太都急壞了。我們全府上下,加上老爺夫人又請人幫忙, 直找了一整個月,也沒找見姑娘的蹤影。老爺和太太都憂思成疾,先後病倒,我們正是忙着給請醫熬藥, 一家忙亂的時候……”
說到此處, 楊氏不禁落下淚來,文皎嘆息一聲, 也并不催促,看楊氏擦了擦淚, 哽咽着繼續說道:“誰知那旁邊葫蘆廟……那時甄府就在從前蘇州葫蘆巷裏,緊挨着葫蘆廟。那葫蘆廟裏頭油鍋炸了,直燒了一整條街。府裏頭雖然人員不曾傷亡,只是一應房屋財産,全都燒成了瓦礫灰燼了。”
“這事誰也想不到,老爺太太無法,只得帶着我們都暫到田莊上安身。只是那幾年連年幹旱,盜賊四起,田莊上也過不得,又只得把田莊都變賣了,投奔太太的娘家封家。”
楊氏欲繼續往下說,又停了停,終究是嘆道:“不是我說舊主的不是,只是甄老爺是不慣務農的,支撐了一二年,收成都不好,日子越發艱難了。太太的父親又……哎,沒有兩年,老爺的身子就越來越不好,竟漸漸露出了下世的光景。”
“那時家中不過勉強支撐度日罷了,舊時奴仆,只剩下我和春杏兩個。雖還找過幾回姑娘,只是時日已久,再也找不回來了。只是這樣也就罷了,到底老爺太太兩個人,也算是個家。可誰知那日老爺出去散心也沒回來,竟聽人說,是和一個跛足道人走了。蘇夫人,您說,這是不是一樁奇事?”
文皎聽了只是嘆息罷了。楊氏也不過心中難平,才問的這麽一句,并不是想要文皎回答,又說道:“我們太太聽說了,幾乎哭死過去。家中又沒什麽銀錢,但日子總要過的,我們主仆三個日夜只能做些針線,補貼家用。”
“後來我便到了我們老爺府上,本還是和太太同在蘇州,還能照應照應太太。只是後來老爺辭官,我們四處雲游,和太太也久不通信,不知現在如何了。”
文皎雖然知道甄家這些事的前因後情,但是聽楊氏親口說起,還是覺得心有戚戚。甄士隐家破人亡,雖然主要原因是因着房屋被燒,沒了財産。但若是英蓮在身邊,想來就算有再多煩難,夫妻兩個總能一起齊心度過的。
楊氏見文皎不言語,又想起英蓮來,有些急道:“今日見了夫人院子中的那位姑娘,雖只看了一眼,卻覺着實在是和舊日小姐的模樣像極了。我們姑娘就是有眉心一點朱砂痣,我看院子裏那位姑娘也是有的。所以才冒昧相問。”
“請夫人莫怪我唐突,能不能讓我見一面這位姑娘,說幾句話,也好知道是不是當年的小姐。”楊氏說完,心中忐忑,擡起頭的看蘇夫人的反應。
文皎站起來,笑道:“這有什麽,我本來也想着,若是有緣,就給她找到父母親人,也是功德一件。今日你來了,若真能找到她的家鄉父母,真正是她的福運來了。”說完,文皎便命:“白露,去把六兒帶來罷。”
見楊氏欲言又止的樣子,文皎便笑道:“因我并不知她的名字,她說那拐子叫她小六兒。若她真是你從前的姑娘,自然就能恢複本名的。”
文皎想想又嘆道:“只是我昨兒也問過她來歷、家鄉、姓名等,她都說不記得了。想來小小年紀就被拐離了家鄉,也七八年過去,都忘了也是正常。就看一會見了舊人,她能不能想起什麽罷。”又問:“那你可還記得,她是幾歲了,什麽時候的生日?”
Advertisement
楊氏略算一算道:“若是我記得沒錯,想來今年該是十一歲了,二月十二的生日,正是花神節呢。”
文皎一聽便笑道:“真是巧了,我們家大姑娘也是二月十二的生辰。”
說話間,白露已經把英蓮帶到了。英蓮行了禮,文皎便笑道:“你擡起頭來,給這位夫人看看,你還認不認得她。”
楊氏從英蓮進門起,眼神就沒離開過她。見英蓮擡起了頭,楊氏不禁扶着榻慢慢站了起來,她見了英蓮正臉的相貌,便知定是當日的小姐了,心內激動,便試探着問道:“姑娘,你還記得我嗎?”
英蓮也正納罕,這位夫人怎地有些眼熟?因此一時也愣住了。她雖總是推說不記得小時候諸事,其實總還記得一些,不過是希望自己不記得罷了。
試想一個從小金玉一般養大的女孩子,一朝被拐,又被朝打暮罵,若是再記得前世,豈不是自己折磨自己?因此英蓮挨過幾回打,便不再去想往日的事了。
現在到了林府,夫人和姐姐們都極和善,因此英蓮也放松了些。她見到一個熟悉的面孔,又聽見如此問,便回道:“我見夫人有些面善,只是不記得從哪見過夫人了。”
原來當日甄士隐封氏二人最是積德行善之人,從不苛待家中下人。就算是家中敗落了,封氏也不曾苛待過楊氏。因此楊氏心中是感念封氏的恩德的。
英蓮小時候又長得玉雪可愛,從上到下人人都喜歡。所以楊氏今日得見英蓮,又聽了這話,眼淚就收不住了,一時支撐不住,又坐回塌上。
英蓮見楊氏如此,有些不知所措,便有些求助的看向文皎。文皎心中一軟,招手叫英蓮過來,拉着她的手,對楊氏笑道:“看這樣子,她便是你說的那位姑娘了?”
雖然楊氏自己說了是丫鬟出身,但是文皎卻不能言語間總是提及楊氏往日的丫頭身份。文皎以前也是做丫頭的,但骨子裏還是個現代人,不介意人家知道她的身份。
但是文皎現在畢竟是上了族譜的蘇二小姐,楊氏的出身一直未改。人心隔肚皮,保不準楊氏現在能說起往日出身,日後富貴起來,想起今日之事,再怨上文皎。
楊氏擦擦眼淚,強笑道:“是了,雖然隔了這麽多年,姑娘長開了好些。只是往日我們熟悉姑娘的人,是盡知道的,一見,便認出來了。”
見英蓮一臉迷惑不解,文皎便柔聲說道:“真正是緣分。這位夫人見了你,說知道你的父母家鄉都在哪裏。你本名叫做甄英蓮,家鄉在姑蘇,也是個大家小姐。個中細節,請這位夫人說給你,好不好?”
英蓮聽見文皎如此說,又見文皎将她往前推了推,腦海中浮現出小時候的一些片段,便不由自主的走到楊氏身邊。楊氏試探着拉了英蓮的手,見英蓮不抵觸,便拉着英蓮坐到身邊,一五一十說起這幾年的情況。
英蓮低着頭,沉默的聽完了楊氏說起前因後果,心內倒是信了八/九分。又聽見家宅被燒,父親不知所蹤,心內也十分悲傷。再擡頭時,她已經是淚流滿面。
文皎見楊氏已經說完,二人相對而泣,終究不成樣子。便笑道:“好了,這是喜事,咱們該開開心心的,怎麽都哭起來了?”又叫人打水,給楊氏英蓮洗臉,又叫人去喚黛玉。
見色色都好了,文皎又對英蓮笑道:“你昨兒才被我帶回來,今兒就知道家鄉父母都在何處了,可見是你我有緣分。我有心認你做個幹女兒,你可願意不願意呢?”
英蓮就算洗了臉,眼圈兒也還紅着,心中還沒緩過神來。聽見文皎這麽說,先是愣了一下,仰頭不知道說什麽。文皎心中嘆息,又笑着問了一遍:“英蓮,你願不願意做我的幹女兒呢?”
英蓮回過神來,便立時跪下,哽咽道:“我的命都是夫人救的,夫人又替我找到父母,家鄉,大恩大德,本來就無以為報。做夫人的女兒,我只怕自己當不起。”
文皎把英蓮拉起來,笑道:“我要認你,你就當得起。你只說你願不願意。”
英蓮笑道:“我願意的。”
這時黛玉也已經到了,進門行禮,笑道:“太太找我?”
文皎把黛玉往身邊一拉,笑道:“你說可巧不巧。楊夫人恰好和英蓮從前見過,因此今日一見了,就說出了英蓮的出身來歷。她本是蘇州城一位姓甄的鄉宦家的姑娘,若是沒被拐,現在也算是閨秀了。正好她與我們同鄉,又恰好和你是同一日的生日,真是緣分,我便想着打算把英蓮認個幹女兒,玉兒也多個姐姐,你覺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