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39 賣冰糖葫蘆丢人
蘇晚租回來了牛和牛車。
今日, 隔壁村的人家給蘇晚将牛和牛車也降了價,降成了十三文,為的也是希望蘇晚能常常用他家的牛和牛車了。
平日裏, 他的那些親戚将牛和牛車借了去,根本不會給他一個子兒,她自然是更願意把牛和牛車都租給蘇晚。
蘇晚租了牛車回來, 見沈丫丫已經叫了七八個孩子,每個人身上都背着一個筐, 其中有小男孩也有小女孩。
這七八個孩子,都是平時沒有欺負過沈丫丫的孩子, 他們的父母也都是很老實的莊稼人,和村子裏面那些多嘴多舌的自有不同。
蘇晚按照贊嘆沈丫丫這孩子果然聰明, 自己還沒有安頓她讓每個孩子都拿一個筐,沈丫丫就已經安排好了。的确是一個很好的幫手了。
在去摘野果之前, 蘇晚先是付給了每個孩子五文錢,說是剩下的五文錢等到了摘完了一天再給他們。
孩子們自然全都很高興, 平日裏,雖然不喜歡吃那些野山果,但是摘那些野山果也是他們的樂趣, 這可真是個好活計,又能玩兒又能掙錢, 好多孩子,這還是頭一次兜裏面有了這麽多錢。
蘇晚領着沈丫丫和一群孩子浩浩蕩蕩的去了後山。
在路上,自然也是碰到了幾個青石村的村民, 見蘇晚帶着這麽多孩子,村民不禁要問這是要去幹什麽。
還沒等蘇晚回答,孩子們已經你一言我一語地說上了, 他們是要去後山摘野果子。
那村民不解:“家裏都忙着收玉米,你們不去幫着搓玉米,怎麽還去後山摘那無用的野果子呢,當真是不孝。”
這不孝簡直就是村子裏面人責備任何一個人的大帽子了,蘇晚十分不喜歡這個村民。
小孩子們又叽叽喳喳的說上了:“去後山摘野山果,蘇晚姐姐給我們十文錢。”
“先是給了我們五文,等到摘夠了一天,就給我們十文了。”
那村民皺了皺眉頭,不悅地對蘇晚道:“你怎麽能騙這些小孩子呢。”
Advertisement
同樣沒等蘇晚回答,已經有小孩子從兜裏面掏出了五文錢在那村民面前晃了晃。
那村民眉頭皺的更深了,面上竟然帶了薄怒,他對蘇晚說:“你怎麽能這麽大手大腳的花銀子呢,怪不得大家夥說你不會過日子,果然是真的。”
這人臉上的深惡痛絕仿佛蘇晚是拿他的錢給了這些孩子,蘇晚能明白他心裏的心思,他就是眼熱蘇晚有錢,甚至,甚至好有點兒眼熱這點兒孩子靠着撿野山果就能掙十文錢。
在鄉下,掙十文錢并不容易,村子裏面家家戶戶的地都不多,所有的農活都是自己幹,沒有雇人的,至于說旁的去縣城裏面那些掙錢的門路,青石村的人也是不願意放下架子去幹的。
士農工商,這大周朝,除了當官了,便是種地的社會地位高,種地的人雖然不富裕,但是讓他們放下種地的社會地位,去做工或者是做點兒小生意,他們也是覺得丢臉的。
見這村民出言并不善,蘇晚也不想搭理他,索性勁直趕着牛車帶着孩子們往後山去了。
這村民原本還高高在上指點蘇晚,眼下卻是讨了好大的一個沒趣兒。那村民呸了一身,背着他的玉米往谷場去了。
蘇晚帶着那幾個孩子來到了後山,野山果樹分散在各處,蘇晚帶着幾個孩子一樹一樹的撿。
蘇晚發現,帶着這群孩子,根本不用她親自出手撿野山果,有機靈的男孩揮動幾下杆子,便把樹上的野山果打了下來,其餘的小孩子一哄而上,紛紛蹲下撿野山果,蘇晚索性也不撿了,便靠在牛車上看着幾個孩子撿,孩子們撿的飛快,一棵樹上大概能撿一筐,并且堆滿一筐的速度飛快。
摘完一棵樹,蘇晚就帶着孩子們去找下一棵樹,很明顯,這些孩子比蘇晚更清楚的知道也山果的樹在哪裏,找野山果樹也沒有什麽波折,只不用一會兒,蘇晚就裝滿了十筐。
蘇晚自然是要趕着牛車把撿滿的野山果倒回沈家,其中一個大約十歲的方才找野山果樹找的最積極的男孩子讓蘇晚回去倒野山果,還有幾個筐子,他們可以就緒留在這裏撿,這樣也能快一些。
蘇晚發現了這個男孩子做起活來格外賣力并且用心,不過蘇晚還是沒同意,她說讓這幾個孩子回去幫着把野山果卸下去,的确,蘇晚一個人把這些野山果搬下去也不容易。
并且蘇晚也并不想壓榨童工,再說幫着蘇晚幹活,蘇晚自然是要管他們的安全,雖然後山孩子們也是來慣了的,不過還是蘇晚走到哪裏讓他們也跟到哪裏更安全了。
那個男孩子一聽,也沒有失落,只是很聽蘇晚的話地跟着回去了。
在沈家卸野山果的時候,依然還是那個男孩子最賣力。
蘇晚帶着這一幫孩子,摘了四十多筐的野山果,大概是摘了五十多棵樹的,後山大概也就只有這五十多棵野山果了,除稀稀疏疏長在樹的頂端的幾個野山果,其餘的便都被蘇晚撿回了沈家。
蘇晚和一幫孩子在沈家和後山之間往來了五趟,把這些野山果全部拉回去,也不過用了一個上午的時間。
陳穗穗和她的那幾個小跟班,看着一群孩子熱熱鬧鬧的來來回回,心裏羨慕的緊,其中兩個小跟班還可憐巴巴的一直瞧着蘇晚。
蘇晚沒有因為她們可憐的眼神就心生憐憫,她們做錯了就是做錯了,之前她們在村口嘲笑沈丫丫沒有頭花那次,蘇晚為了她們以後能不欺負沈丫丫甚至還給她們分了些酥餅,但是後來,她們還是依然嘲笑沈丫丫,這樣的人,有好處便改變了嘴臉,沒有好處的時候便露出兇相,最是應該遠離。
只一個上午,一群孩子幾乎就把後山的野山果全部摘了。眼下孩子們都七嘴八舌的出謀劃策,說是下午還能摘村子裏的,當然,村子裏面只有幾顆,不過若是不夠,還可以去摘隔壁幾個村子的,隔壁幾個村子裏面也都長着野山果樹呢,根本沒有人摘。
不過蘇晚卻并不想摘這個村子裏面的還有隔壁村的,這眼下沒有人稀罕這些野山果,但是當他們看到野山果能掙錢,便要記恨蘇晚把村子裏面的野山果都摘了,更有甚者可能還會上門找麻煩。
蘇晚才不想惹這些麻煩,蘇晚并不擔心旁人也能輕易得了野山果以後會和她搶生意,畢竟這野山果易得但是去野山果苦味和澀味的法子可不易得。
所以,幹完這一上午,蘇晚就給這幾個孩子把剩下五文錢的工錢給發了,這幾個孩子原本還以為要幹一整日才能得剩下的五文錢,畢竟之前說好的也是要幹滿一天,沒想到只幹了一個上午蘇晚把剩下的五文錢也全部都給他們了。
還有幾個男孩子嘆氣:“唉,怎麽這麽快就幹完了,這活又好玩兒又能掙錢。”
的确,一大群孩子說說笑笑便把活幹完了,并且這摘滿了一筐一筐紅彤彤的野山果,也很讓人有成就感。
又有男孩子道:“蘇晚姐姐,以後還有這樣的活計你還找我們啊。”
蘇晚笑着應了好,這幾個孩子,都是踏實幹活的好孩子。自己以後若是再有了活計,定然還是要找他們的。
幾個孩子各自散去,蘇晚則是回去做了簡單的飯菜給沈臨送過去。
等蘇晚到了谷場,眼前的景象讓蘇晚驚呆了。
沈臨家的谷場上,上午幫着蘇晚摘過野山果的那幾個孩子都在沈臨家的谷倉上幫着沈臨搓玉米。
沈臨則是正把搓下來的玉米收拾幹淨裝到袋子裏面。
原來,上午沈丫丫就是來谷場上找的那幾個孩子,那幾個孩子都是懂事的好孩子,都在谷場上面幫着家裏搓玉米,家裏的大人聽說是叫孩子過去撿野山果掙錢,便也都放孩子去了。
搓玉米可是不掙錢,這些父母也都是知道撿一天的野山果是能掙十文錢的,可是到了中午便看到孩子們都回來了,并且還得了十文錢,就有大人讓吃完飯的孩子去給沈臨家搓玉米,說好的一天就是一天,總不能沒有幹到一天就拿人家一天的錢吧。
其實,自從沈臨把蘇晚從青雲縣嗲回來,在青石村人眼裏,蘇晚和沈臨就是一家人了,兄妹也好,日後的夫妻也好,總之就是一家人。給沈臨幹了活就也是給蘇晚幹了活了。
由此看來,沈丫丫找的這幾個孩子,果然都被家裏的大人教的很好。
沈臨這些時日屢屢受到蘇晚的幫助,都已經推辭不過來也說謝說不過來了,在再多推辭,倒是顯得小家子氣了,沈臨已經打定主意,往後,一定要盡自己所能去掙銀子,是做工也好,做小生意也好,只要是能掙到銀子,他都會去做,去做工和做小買賣雖然會被村子裏面的人看不起,但是也只有這樣做,才能有力量回報蘇晚、保護蘇晚,才能有力量讓母親和妹妹過上好日子。
所以現在便不能糾結這一時的不能回報了,沈臨知道那幾個孩子是因為蘇晚的緣故過來搓玉米的,便也大大方方的讓他們給幹活了。
還有其他幾個上午給蘇晚撿野山果的孩子,見其他小夥伴去給沈臨搓玉米了,他們的父母便也讓他們去或者是他們自發的去了。
現在整個谷場都知道了蘇晚雇上幾個孩子撿野山果,見蘇晚過來了,有村名說風涼話,這是把錢都大手大腳的花完了,打算靠吃野山果過冬呢。
好事的村民也都你一言我一語的說了起來,說蘇晚不會過日子,自己能幹的活計偏偏要雇牛車,自己能撿的果子偏偏要雇孩子。
沈臨這幾日總是有人幫忙,活計幹的很快,早有眼紅的村民見沈臨不順眼了,此時更是說着風涼話,道:“沈臨,你這一定是領回來一個傻子,唉,你和蘇晚以後要是成了親,再生一個小傻子。”
那些自家孩子被蘇晚雇去撿野山果的人家倒是為蘇晚說句話:“人家蘇姑娘聰明着呢,她撿野山果,定然是有緣由。”
好事的村名一臉嘲笑:“能有什麽緣由,緣由就是把錢都花完了,這是打算靠吃野山果過冬呢。”
蘇晚也不解釋,做什麽事情,遭到誤會和不理解都在所難免,總不能一個一個去辯駁,一個一個去解釋吧。
偏偏說這些話的人都是長舌婦人,沈臨還沒有辦法那拳頭解決問題,不過,沈臨一個嚴厲的眼風掃過去,那幾個婦人倒是閉了嘴,不過嘴上還嘟囔着幾句:“不會過日子就不會過日子呗,還不讓人說了,也真是可笑。”
說完,幾個人都挪着李沈臨和蘇晚更遠了一些。
那幾個孩子依然是幹的熱火朝天,一邊說笑一邊幹活,他們的手也全都很快,一個一個,飛快的把玉米粒搓了下來。
雖然背玉米這種活計他們幹的不及大人,但是搓玉米這個用的是巧勁兒的活計他們有的甚至幹的比大人都要快。
蘇晚給沈臨送下了飯,回去的時候順便在食盒裏面裝了一兩層的玉米粒,回到家中之後,蘇晚往鍋中下油和和糖,待油燒熱,下入玉米,然後蓋上鍋蓋,添了柴火,不一會兒,便聽到鍋裏噼裏啪啦噼裏啪啦,玉米便爆成了爆米花,蘇晚把爆米花裝到了一個布袋裏面,讓沈丫丫拿去谷場給那幾個孩子分了。
蘇晚沒有要求他們下午再幹活,但是他們自反的去幫着沈臨幹活了,由此便可以看出都是好孩子,對待這樣的人,是可以大方一些的。
沈丫丫帶着爆米花去給谷場上給沈臨幹活的幾個小孩子分了,幾個小孩子都幹的更加賣力的。
蘇晚從沈家的庫房裏面取出一盆的野山果,把野山果去掉核,洗的幹幹淨淨,然後打了幾桶清冽的井水,往井水裏面加鹽,把野山果泡進裏面。
等到野山果泡的茶不多,然後再把野山果和蘋果在一起煮了晾涼,最後蘇晚用白糖和水熬糖稀,把那天從街市上買來的簽拿出來把野山果一個個穿上去,裹上一層糖稀,在晾涼,由此,一個晶瑩剔透的冰糖葫蘆就做好了。
蘇晚嘗了一個,還有一些酸澀的味道,原主去酸澀的方法就是在鹽水裏面泡并和蘋果一起煮,看來蘇晚搭配的比例還不夠對。
蘇晚又試驗了幾次,終于掌握了正确的比例,做出來完全不澀的冰糖葫蘆,書裏王家人說原主用野山果做出來的糖葫蘆不及正經用山楂做的糖葫蘆,此時蘇晚真正嘗到了,發現這用野山果做的冰糖葫蘆并不比山楂做的冰糖葫蘆差。
可見也是因為王家人看不起原主才說原主做出倆的東西不好了。
蘇晚做好了野山果冰糖葫蘆,也山果也是紅彤彤的顏色,甚至比山楂還要紅一些,味道也并不比山楂做出來的冰糖葫蘆差,只不過是個頭比正常的冰糖葫蘆小一些罷了。
蘇晚剛才只是試驗着做了一些,由此,便掌握了正确的方法,用相同的比例,便可以大批量的做了。
沈丫丫回來之後,嘗了蘇晚做出來的冰糖葫蘆,驚嘆連連:“蘇晚姐姐,野山果一直都又苦又澀,你是怎麽把它做成像冰糖葫蘆一樣的味道的。”
蘇晚并不打算瞞着沈丫丫,仔仔細細的把制作的方法告訴了沈丫丫,并沒有因為沈丫丫是小孩子就敷衍。
試驗的做成功了,蘇晚便開始正式的做大批量的冰糖葫蘆了,蘇晚從庫房裏面找出一筐,全都泡在了鹽水裏面,到了太陽落山的時候,沈臨剛從谷場幹完活回來的時候,蘇晚正把野山果從鹽水裏面撈出來。
沈臨見狀,連忙上前幫着蘇晚撈,沈臨讓蘇晚站在一旁只指揮着他幹就好,蘇晚也沒有堅持,沈臨一直都是一個又擔當的人。
王洛生看見她幹活,從來都是覺得理所應當,絕對不會産生一絲一毫上前幫她的想法,無論她做着多麽繁重的活計。
蘇晚并不打算把用野山果做冰糖葫蘆的方法對沈臨藏着掖着,索性就将方法告訴沈臨,讓沈臨去做。而她則是在另一口鍋前做起了飯。
沈臨家之前富裕,是做了兩口竈兩口鍋的。
沈臨這才知道蘇晚是要把野山果都做成冰糖葫蘆,把野山果和蘋果在一處煮的時候,沈臨去了庫房,見自家的庫房裏堆了滿地的野山果,沈丫丫告訴沈臨,蘇晚姐姐幾乎把後山的野山果全部都摘了過來,不過卻沒有摘村子裏面的。
沈臨把蘇晚的心思猜的清清楚楚,蘇晚沒有摘村子裏面的野山果,便是怕掙了銀子以後村子裏面的人來找麻煩了,後山無主,後山的野山果自然也無主,是斷然不會有麻煩的。
與此同時,沈臨也驚嘆蘇晚的聰慧,街市上面賣的山楂做的冰糖葫蘆三文錢一個,成本大約是一文,而用野山果做的冰糖葫蘆,一個的成本甚至不到半文,如此,便能降低價格賣,一定能賣出很多。
沈臨一下子把蘇晚的想法猜的清清楚楚,随即又有些自愧不如,蘇晚是個姑娘,頭腦當中卻有如此多的掙錢的法子,而自是一個男子,卻尚不能擔起養家的重擔,讓一家人都過着貧苦的日子。
蘇晚一邊在另一邊竈火上坐着炖菜,往上面烀了幾個粗糧餅子,一邊和沈臨說着話。
蘇晚道這做冰糖葫蘆和賣冰糖葫蘆的活計都太麻煩,等沈臨忙完能不能幫自己。
沈臨正愁沒有辦法還蘇晚之前為自家做的事情和花的銀子,便滿口的答應了下來,等再過了三四天,他搓完玉米,把玉米收起來,這做冰糖葫蘆和賣冰糖葫蘆的活計都是他的,蘇晚只管收錢就好。
其實,對于青石村的人來說,出去做大買賣并不丢人,但是出去幹小買賣就不一樣了,若是有人做小買賣,是會被人看不起的。
賣冰糖葫蘆就是小買賣中的小買賣了,一定會遭到村民的議論和嘲笑。
但是沈臨不在乎這個,他是一個男人,被議論和嘲笑沒有什麽,蘇晚可是一個姑娘家,自是不能被人議論嘲笑。
沈臨告訴蘇晚,以後做冰糖葫蘆和賣冰糖葫蘆的事情都包在自己身上,這野山果耐放,就是一個冬天也能放的住,讓蘇晚不必着急這幾日就出去賣,等自己收完玉米再開始賣。
蘇晚也能明白沈臨的心思,他是不想蘇晚去抛頭露面賣冰糖葫蘆遭人議論,蘇晚道這一批冰糖葫蘆放到過幾天再賣便不好了,不如自己和沈丫丫明日先去賣一趟,然後剩下的沈臨收完玉米再去賣。
沈臨知道這新做出來的冰糖葫蘆也放不住,提出可以明日先不做活,先給蘇晚把這批冰糖葫蘆去賣了。
蘇晚也沒有推辭了。
沈臨一個晚上做出了一百五十只冰糖葫蘆,每一個都紅彤彤并且晶瑩剔透。
沈臨紮出了兩個插冰糖葫蘆的草紮,以便把冰糖葫蘆都插上去。
第二日,沈臨沒有上工,而是早早地就扛着兩個插滿了冰糖葫蘆的草紮子去了青雲縣。
有不少村民都看到了扛着兩大草紮子冰糖葫蘆的沈臨,冰糖葫蘆表面都是糖稀,雖然上面的糖稀也都挺硬,但是不能堆放在一起的,更不能在上面搭個什麽東西遮掩住,不然就破了賣相了,所以,沈臨出去賣冰糖葫蘆這件事情,并不能藏着掖着。
沈臨和蘇晚昨天晚上已經商量好了,用山楂做的冰糖葫蘆三文錢一支,但是用野山果做的冰糖葫蘆,便可以賣兩文錢一支,甚至還可以賣三文錢兩只,饒是賣三文錢兩只,每只也可以掙一文多錢,一百五十中野山果冰糖葫蘆,如果順利的話,就可以賣一百五十文錢,是不少一筆錢了。
恰看見沈臨扛着兩大紮冰糖葫蘆的還是沈三的好兄弟張二狗,張二狗見沈臨扛着冰糖葫蘆,立馬捂着肚子大笑起來:“哈哈哈,沈臨,你這是要去賣冰糖葫蘆嗎,又是雇牛車又是雇小孩兒搓玉米,沒錢過日子了吧,這是要去賣冰糖葫蘆了吧哈哈哈。”
“你一個大男人,居然去賣冰糖葫蘆,你可真是夠丢人的。”
恰王洛生也剛出門要去上學,也看到了扛着兩紮冰糖葫蘆的沈臨,王洛生面帶鄙夷的瞧了沈臨一眼,沈臨以前可是這青石村裏面最有錢的人家的兒子,也是讀書最好的人,現在,卻淪落到要賣冰糖葫蘆了。
路上的幾個人看到了王洛生輕蔑的眼神,不覺議論起沈臨和王洛生起來,這王洛生讀書大有前程,沈臨卻賣起了冰糖葫蘆,誰不知道,賣這種小吃食掙不了多少錢,并且也不大賣的出去,冰糖葫蘆放上一天便不好了,要是買一天賣不掉,放到第二日,便得賠本了。
沈臨充耳不聞,只當聽不到,扛着兩大紮冰糖葫蘆大步流星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