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章節
廣州,我原來還擔心你繡不完,既然,你繡好了,那我過兩天就可以動身去廣州了。年底可以搭船回歐洲了。”
梅蘭妮說,“聽京城裏的洋人說要在船上好幾個月。”
“可不是。冬天的風朝歐洲吹,所以要快些。”
梅蘭妮拿出藍花的包。“這件東西,是在京城琉璃廠購得,我們全家送你作為臨別禮物。希望你能喜歡。”
安托尼接過去,打開藍花包,取出木匣子,他看見木匣外畫的棋盤,“棋子?”
梅蘭妮點點頭。
他打開一看。頓時無語了。這是今天的第二次驚喜。
意大利是世界上最早制造琉璃的國家。他們為了保密,把工匠們遷移到一個小島上工作。而在他面前的琉璃象棋是他的國家目前都無法制造的。比他國家的琉璃器要好上很多很多。他見識過東方的瓷器,絲綢,今天,他又見識了東方的琉璃。
這裏面有個誤會,梅蘭妮說琉璃廠是指那條街,而安托尼理解為一個做琉璃器的地方。
安托尼只是說,“謝謝!謝謝!”
梅蘭妮微笑了,“我還有一件事相求。”
安托尼說,“什麽事?只要我能做到。”
梅蘭妮說,“聽說歐洲有一種火器,只這麽大。”她比劃了一下,“很厲害的。”
安托尼說,“夫人是想買槍吧?”
梅蘭妮趕緊點頭,“你也知道,我家孤兒寡母的,想弄兩把防身。”
安托尼沉吟着,“買槍是件簡單的事,只是要送過來,恐怕,要等待機會了。”
“等幾年,也不要緊,那槍原本是用來防備的。”說着,梅蘭妮拿出小荷包。“我知道,短槍是很昂貴的物件。大清朝的銀票,你們那裏也不好用。我這裏有幾顆寶石,你拿去做槍資。”
安托尼倒出荷包裏的寶石,他又驚呆了。他看過紅寶石,藍寶石,可是他是第一次看見貓眼石。
梅朵,邊峰他們和安托尼也談了一會,就不一一敘說了。
次日的下午,安托尼帶着禮品來回訪了。
華家的人正準備吃下午點心。見他帶着一個大包,和兩本書。知道他是回禮來了,便熱情的邀請他坐下,一起用點心。
安托尼很少被邀請到本地人家中。所以,下午點心,對他來說也是第一次體驗。他欣然入坐。
梅蘭妮給每個人一小碗綠豆百合湯,每人前面放着一個小碟。放了兩塊綠豆糕。
安托尼對蘇州人的生活雅致是有所耳聞的。眼前的這家人,就是例子。食品雖然簡單,鋪排很完整。碗,碟,瓷匙,雖不是官窯的産品,但也很精致。
其實,平時,梅蘭妮并沒有這麽複雜,今天,正好,歇工,有了時間折騰。
安托尼第一次吃這樣的食品,覺得很好吃,便問,這是什麽東西。
梅朵取了一把綠豆給他看。又和他說了這種植物的種植方法。對于愛好植物的人士,還有什麽話題比這更有趣。談了好一會兒,他方想起了他來的目的。
他對梅蘭妮說,他後天動身去廣州。這盒子裏是一套銀制西餐刀叉具。送與梅蘭妮作為臨別禮品。并感謝華家對他的友好。他告訴梅朵如果想要什麽,可以和林永青和喬制說,他已經吩咐過他們了。
梅蘭妮按照歐美人的習慣,當着安托尼的面把禮品拆開。盒子裏是十二人套的餐具。每套有大小四個叉,匙勺大大小小六個,刀兩把:一把是割肉,一把是切面包的。還有六把大調羹和一把大叉和夾子。意大利的銀制品還是很精致的。
梅蘭妮說,她很喜歡。衷心感謝了安托尼。
書是給梅朵的。梅朵看了書名,也很感謝。
說了一會話,日頭斜了,安托尼告辭而去。
兩日後,安托尼去了廣州。
華家的日子,照舊進行。
王重已經做了六千個蜂窩煤。秦煉,又買了一千斤的煤碎和炭粉。讓王重繼續做。現在,在秦煉的改進下,簡易的制煤工具,好用多了,王重一天能做五百多個煤餅。
王重這些日子還要整理園地,草房的附近,雜草已經清理幹淨了。梅朵讓王重翻了一塊土地。種下了蠶豆。
梅蘭妮有些奇怪,問梅朵為什麽不多種幾樣過冬的菜。
梅朵笑道,“你以為,什麽土地都能種東西。荒地起馬要養上三年才會有出産的。”
齊逸最能舉一反三,“這就是開荒地能三,四年免稅的原因。”
整個九月,基本上沒有下雨,可是,到了三十這天,開始下雨了,而且下了很大,整整下了兩天,方停。
地上泥濘,下不去腳。梅蘭妮覺得古代吧,人和自然貼的很近,刮風下雨對生活都有很大的影響。比如說,賣菜的少了,買菜也不容易。出門很不方便。不象後世有雨鞋。布鞋穿出去馬上就泥了。梅蘭妮不舍得布鞋,她只好穿草鞋,每次回來,都要洗腳。盡管有雨傘,但衣服也要濕一半。真的很不方便。所以梅蘭妮很不喜歡雨天。
來到這裏,并不是沒有下過雨。那下的都是陣雨。停了雨,幾個時辰,地也幹了。像這樣的大雨,還是第一次碰上。
通過了這次雨,梅蘭妮開始對雨具注意了。她觀察到,金伯出門時穿蓑衣,腳上是草鞋。她知道,這樣,兩手到能派用處。
早上,出門買菜時,她看到有的婦人穿一種木制厚底的麻,草編織的鞋,這種鞋子都很大,一看就是套在布鞋外穿的。梅蘭妮想起上海人把雨鞋說成套鞋,出處就在這裏。她後來知道,這叫草翁鞋。它的材料是就地取材,經濟實惠。蘇州城裏的草翁鞋,自然是要精致許多。
梅蘭妮知道,江南多雨,特別是春末夏初,還要有雨季。所以雨鞋是必需的。
由于地上還泥濘,梅蘭妮一時無法出門。她在家裏一邊繡屏面,一邊和孩子們閑話。她憂心忡忡地說,“今年的冬天會很冷。”
所有的人象看神棍似的看着她。
梅蘭妮說,“別看着我。蘇州地方有個風俗,叫做,看五風信。就是以十月初的天氣來推斷本冬的冷暖。如果,天晴,代表暖冬。天雨,代表寒冬。這幾天下大雨,按照這個習俗,不是說明,要有一個很冷的冬天?”
楚源說,“這種民間的傳言,不信也罷。”
梅朵不同意,“當地人對氣候的經驗,不能輕易否定。這是勞動人民對氣象的經驗積累。”
大家都知道,梅朵在研究古代氣象。她從金伯那裏學了不少,諸如,“月暈午時風”,“早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裏”很多有關氣象的民謠。
她還虛心的跟着金伯學看雲。她講,這叫“看雲識天氣”。農業和氣象有緊密的聯系是衆所周知的。農業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天吃飯的。現代社會裏有氣象局二十四小時提供服務。而在古代,這就要靠個人的經驗了。
梅朵曾經玩笑的注解中國的“天時地利人和”。她說,“這就是古代農業生産的高度概括,種地講究,合适的氣象---天時,适當的土地---地利,還要大家夥的齊心協力---人和。”
話歸主題,冬天的寒冷,是要直接影響華家人的生活的,這問題他們不得不考慮。
首先,是取暖的材料。房間裏不能用煤。那樣會煤氣中毒的,現代社會,這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常識。想學西方人用木頭燒壁爐,這也是不可能的。因為蘇州地區基本上沒有這樣的木頭可供燃燒。當地的農家,大多用稻草和棉花杆燒火,窮點的人家,很少有取暖設施。富有的人家用炭取暖。蘇州的炭都是幾百裏地運來的,那價錢當然就很貴。
楚源說,“從前,北方很多人家是用煤取暖的,就是要用一種煤爐。有管道通向外面。”
秦煉手托腮,尋思了一會兒,“我記得,有一年參觀喬家大院,他們的取暖爐是一種德國制造的鐵爐,當時,我還覺的那爐設計很合理,特意多看了幾眼,我想,我們應該能複制出來的。我們在房間裏安裝了,用它來取暖。”
梅蘭妮說,“別的都好說,安全第一。”
秦煉說,“這事交給我辦,我來想辦法。”
邊峰力挺秦煉,“大哥辦事,我最放心。”
036 雙面繡
更新時間2013-11-15 1:17:32 字數:3932
初五這天,天氣放晴,地面上也幹了。
梅蘭妮的兩幅屏面也繡好了。在秦煉的幫助下,安裝好了臺屏。
楚濂看時,國畫的水墨深淺,豐潤,色彩的明暗,濃淡,表現的很完美。小昆蟲的細致生動。那些詩用的是行書,字的大小,布白,虛實,粗細,折轉,牽絲,勾挑,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