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章節
連身換洗的衣服都沒有。梅蘭妮買了紗線,面料,打算用本白絹綢為自己做六套短褲背心,這年代的女人是穿肚兜,梅蘭妮哪裏穿得慣這些,她按照前世的習慣,做吊代背心,背心的前上部用本白的絲線繡上花,雖然有美觀的意思,主要還是要增加面料的厚度。梅蘭妮替尼姑們洗內褲時,發現她們的內褲都很長大,和中褲有的比。梅蘭妮做的是現代意義上的短褲。省布料,穿着又舒服。用藍布做兩身衣褲,這兩身衣褲要穿四季的,所以要做的寬大,梅蘭妮觀察過,周邊的人的衣褲都很寬大,估計也是要穿幾季的。女人的衣服都是斜門襟,而且是整塊布上挖去一些部位而成,梅蘭妮覺得這太浪費棉料了,就按後世越南衫的做法,前開門襟,縫肩拼袖,前面做了七對葡萄紐。褲子按着西褲的裁法,右側開門襟,梅蘭妮用竹片做了些紐扣,把錐尖燒紅,在紐扣上鑽洞,褲腰的大小就用紐扣的位置來調節,由于褲片是上大下小,所以能用倒順裁來省面料。這年代的一匹布,長度只有三丈,做了兩身衣褲後,剩下的面料,只能做一件西式棉背心,和兩三雙鞋面了。
梅蘭妮用絹綢做了兩身襯衣褲,就是古人講的中衣,但做法梅蘭妮依照現代的式樣,衣服做成套衫,袖口和腳口都裝上克縛,釘上紐扣,方便再穿衣物。又用絹綢做了一身睡衣褲。
新衣褲做好,梅蘭妮立刻把那身舊衣褲拆了,用面粉漿了,做成鞋面襯。因為上次胡貨郎說起她長得像某家的媳婦,她怕這身衣褲被人認出,惹來麻煩。
細麻繩用來鈎成鞋底,這本事也是梅蘭妮從湖州老家學來的,當時村裏婦女人人都用麻繩鈎鞋底,鄉辦廠做成牛仔布麻繩底的風涼鞋,在上海灘風靡一時。梅蘭妮用一斤麻繩鈎出了三雙鞋底,一雙薄的,兩雙厚的,都是坡跟,梅蘭妮将薄的做成風涼鞋,沒有搭扣,就用竹片扣代替。這年頭雖講女人不能露腳,但窮家女子,夏天大都穿草鞋,誰管露不露的。兩雙厚底,做成了單鞋,一雙裝上搭攀,另一雙做成綁帶鞋。梅蘭妮第一次做鞋,居然做的還不錯。心裏有些個得意。
兩斤棉紗被整理上了織機,梅蘭妮先是織出了三丈紗布,梅蘭妮的織布手藝是外婆傳教的,外婆教的是緙絲織法,最複雜的機織工藝,加上梅蘭妮在紡織機械研究院工作,簡單的織布很快能想明白。這幾丈紗布,梅蘭妮用開水燙,用薄米湯水漿後曬幹,剪成小片,包上棉花,自制成衛生棉,這年頭婦女生理期的衛生很差,只能自己當心。而且自制衛生棉很綠色,用後可放進爐竈裏燒掉。然後,梅蘭妮把經線并緊,用兩個梭子:一個織緯線,一個拉線圈,織成毛巾。
另外兩斤棉紗,梅蘭妮用紡車,把幾根細紗線并起來,用竹針編織了六雙襪子,剩下的棉紗線,準備編織成一條紗褲,一件薄紗衫。
穿衣的問題解決了,梅蘭妮利用石灰和純堿反應得到了燒堿,用六十個銅板向趙阿大換了半斤棉籽油和半斤熟豬油,把這兩種油融合了,加入燒堿,野菊葉搗成的汁,和豆粉,然後倒入刨開的竹子裏定型,幾天後成型,硬了後,再切小了風幹在房角,就是肥皂了。梅蘭妮不會把這些肥皂拿去賣,這年頭洗衣的都是窮人,誰會花百八十個銅板買肥皂用?賣便宜了,連本都撈不回,梅蘭妮又怎麽會賣呢。
梅蘭妮用竹制成牙刷長短的片條,一頭鑽了幾個洞,江南到處有棕榈樹,用棕絲穿過,做成牙刷,粗糙了些,比柳枝強。用野薄荷葉搗出汁和發粉(主要成分是小蘇打)調和,制成牙粉,好過青鹽。用一份稻草灰水和三份木槿葉汁相混合,得到了洗頭水。
随着DIY的進程,梅蘭妮開始感覺到自己恢複了人的生活。
日子在一天天過去,梅蘭妮在這裏已生活了一個多月了,六月六,荷花節,在江南是個大日子,離村子不遠的小鎮,草臺班在唱戲,村民們大都去看戲了,連心安和靜慧也結伴而去,村裏靜悄悄的。中午時分,驕陽似火,梅蘭妮出院門,添茶水,她第一次看到了趙二毛。
006 同鄉
更新時間2013-10-14 23:30:19 字數:3205
趙二毛雖叫二毛,在家裏卻排行第四,他上頭是大毛,大妞,二妞,他下面還有三毛。而二毛看上去只有三,四歲的樣子。
梅蘭妮第一眼看到他的印象就像那些饑餓的非洲兒童,大大的頭,呆呆的眼,梅蘭妮看着他,不知怎的心裏酸楚。從村民們的八卦裏,她知道,趙家确認二毛燒傻了後,就不給他吃飽,對他實行了自然淘汰,在這生活資源如此缺乏的時代,誰願意養廢人呢。
這不,定是趙家全去看草臺戲去了,獨留了他,門鎖了,他也餓到了現在。
梅蘭妮牽起二毛,他沒有抗拒,順從的跟着她,進了庵院門,穿過前院,來到後院的水池邊,梅蘭妮幫他洗淨手和臉,讓他坐在樹蔭下的竹椅上,他安安靜靜地坐着,梅蘭妮的廚房裏,還有些鍋巴,梅蘭妮用絲瓜做了碗湯,滴了兩滴麻油,把鍋巴泡了進去,放在窗口吹涼,再把黃瓜洗幹淨,切成條塊,放在碗裏。端出去放在小桌上,給二毛先墊墊饑。
二毛顯然很餓,但吃相并不粗野,那碗湯泡鍋巴還有些燙口,他懂的吹涼了再入口,一小口一小口慢慢地吃,桌面上很幹淨,沒有滴下湯湯水水,也沒有飯米粒。這真讓梅蘭妮刮目相看。
二毛吃完後,梅蘭妮收拾了碗筷,進了廚房。她出來時,見二毛正呆呆的望着,順着二毛的目光,梅蘭妮看去,見到自己晾曬的背心短褲。心裏不免有些怪怪的感覺。她做出了衣褲,心安不曾說什麽,可靜慧卻問了,是否是蘇杭的新式樣。梅蘭妮只得解釋說是為了省面料才如此這般。靜慧雖是姑子,到底還是年輕女子,對衣物的熱情是正常的。可二毛這樣的弱智幼童,也對衣物愛好?
自這以後,二毛經常在庵堂後門,等着梅蘭妮。梅蘭妮經常留些吃食給他。
在梅蘭妮這個位置,要留剩些吃食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情。她記得過去看過<兒女英雄傳>,安老爺給兩媳婦分配管家任務,就是,一個‘支應門庭‘,一個‘料量鹽米‘。當時覺的怪怪的,這會方明白了,古人的管家內容和現代的大不相同。油米鹽糧的消費量是受嚴格控制的。水月庵的當家人就是心安師太,每隔三天她量出三天的谷,面,油鹽給梅蘭妮,梅蘭妮要把它們均分成三天食用。谷舂成米,那谷皮還要掃起,交還師太。每一頓的量都是很精确的,所以,能剩下的都很有限。人和人之間講究的是緣分,梅蘭妮看到二毛就覺的親,盡管他是個傻子。好在時下是夏季,菜園裏的瓜果漸多,少量的米面多加些菜果,也能讓二毛吃個七分飽。
梅蘭妮奇怪的是,二毛雖說是傻子,但從不吵着要吃,給啥吃啥,吃相極好。經常是不聲不響地坐在那裏,看着梅蘭妮幹活。
套用話本上的話,就是‘歲月如梭‘,日子到了六月中旬,天越發的熱了。
這天,梅蘭妮從胡貨郎那裏領來了工錢,和新的材料,胡貨郎講七月有盂盆節,廟會很熱鬧,想讓她多做些荷包,梅蘭妮做的荷包很好賣。所以她近兩次都是領了六個荷包做。靠做荷包扇袋,她已積攢了三百個銅板,午後的庵堂靜悄悄的,心安和靜慧都有午睡的習慣。梅蘭妮和二毛在她的房間裏,鄉下的房子,窗門都大開,有穿堂風吹過,倒也涼快。梅蘭妮把銅板用麻繩穿起,一百個一串,這些銅板大都是雍正通寶,也有康熙通寶,梅蘭妮是歷史小白,但也知道康熙和雍正,這要歸功于衆多的電視清宮劇。但雍正有幾十年吧,“今年到底是第幾年呢?”梅蘭妮低聲的自言自語。
“今年是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再過兩月,這位皇帝就要駕崩了。”二毛突然說話,用的是标準的普通話。
“什麽!”梅蘭妮像似被雷擊中一樣,呆呆的看着二毛。
二毛點點頭,輕聲說,“我和你一樣,來自于未來。”
“你,你…”梅蘭妮太吃驚了,說不出完整的話來。眼淚控制不住的淌了下來。
自從來到這個時代,梅蘭妮就像被流放了一樣,小心謹慎的做人,物質生活的艱苦尚能忍受,精神上的孤獨寂寞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