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聰明反被聰明誤(六)
太平公主離去之後,高力士急忙上前扶起跪在地上的李隆基。高力士暗覺得李隆基抓着自己的那只手在微微發抖,知他被太平公主訓了這麽一通氣憤是難免的,可見他表面仍強裝若無其事是何其困難。
李隆基讓周圍人都出去,只留下高力士一人在身邊。高力士見沒有了閑雜人,這才大膽地問李隆基是否真打算按照太平公主之意去告姚、宋二人。
李隆基自然一口回絕道:“我豈能做那不義之事?”
高力士不無擔憂地說道:“殿下你雖不忍做不義之事,可是太平公主絕不會善罷甘休。姚、宋兩位賢臣如此勸谏雖是為了殿下,可用力太猛,必然招致太平公主的報複。”
見李隆基垂首無語,高力士繼續道:“陛下雖仁慈,但确如太平公主所言還是對殿下你心有猜忌。此次姚、宋等人皆出面力保殿下,陛下難免會懷疑殿下與朝中大臣暗中來往,若陛下有此疑慮,即便沒有太平公主,殿下這太子之位也恐不保。”
李隆基此刻心似有萬千錐刺,要他為自保而出賣姚元之,他無論如何也做不到。于是凝色對高力士說道:“你所言固然句句在理,可是你知若我告姚、宋二公離間之罪,那二人可是要獲死罪的啊。”
高力士忙道:“殿下多慮了,陛下多仁,念在二人多年功勞上,定不會要他二人性命,雖然定會有太平公主從中作梗要嚴懲,殿下也可授意張說、劉幽求等人幫二人說話。”
李隆基冷笑擺手道:“這不過是你推測之言,萬一父親真要二公的性命,我豈不是要被千夫所指?罷了,這太子之位我也不惜,陛下若疑我,盡管廢我便是。”
高力士也急了,道:“殿下說什麽糊塗話!姚、宋二公上谏皆是為了殿下你,若殿下自己放棄,那二人豈不是白白犧牲?”
李隆基此刻心似利劍穿刺,又搖頭道:“此事我無論如何也做不到,力士你也別勸我了!”
高力士見此急得跪在李隆基面前,痛聲道:“想當初殿下為了大唐社稷,誅殺韋庶人是何等英勇,為何此事卻遲遲難下決心?”
李隆基也急辯道:“誅殺逆黨豈能與賣友求榮相提并論?若要我為大義赴死,我自是無畏,可若要我做有悖道義之事,卻比赴死還難!”
高力士見李隆基堅定不為,聲淚俱下道:“殿下,此時情況兇險不比當日,若殿下執意庇護姚、宋二公,陛下定會心生芥蒂,那時即便殿下讓位于宋王,殿下在陛下心中分量也大不同往日,以後不利于太平公主一較高下。”
即便高力士不說,李隆基也不是不知其中的利害,心中一時沒了主意,看着涕淚俱下的高力士道:“難道沒有更好的辦法了嗎?快将張、劉二人叫來東宮商議對策。”
高力士搖頭道:“即便将張、劉二公召來,他們亦會如我一般勸谏殿下有壯士斷腕之心,此事殿下越早處理,越能争取主動。”
至此李隆基明白自己已無退路,若等李旦對自己心生猜忌,那會變得相當被動,畢竟李旦之前在他與太平公主之間,還是多少傾向自己的。
Advertisement
痛苦之餘,對高力士說道:“你先出去罷,此事容我再考慮一番。”
高力士磕了一個頭道:“望殿下早做決斷。”而後起身離開,留李隆基一人在屋中。
太平公主訓了李隆基一通,心裏自然比之前好受了不少。從東宮回來之後,她明白自己離開長安已是不可避免之事,如今除了想辦法讓李旦再将自己召回之外,自己臨走之際絕對不會輕饒了姚元之和宋璟。
第二日估摸着已經退朝,太平公主又進宮去求見李旦。李旦仍不願見她,太平公主便傳話給李旦,說自己就要離開長安,想在離開之前見見自己的兄長。
果然此話一傳到李旦耳朵中,李旦便匆匆出來見太平公主。李旦自知自己下制,命太平公主遷離長安有愧于妹妹,如今出來見太平公主,難免有些不安。哪知出來一看,見妹妹臉上并無怒色,反倒有些傷感之意,這才感到輕松了些。
太平公主一見李旦,立刻流下兩行清淚,說道:“妹子以為再也見不到兄長了。”
李旦見此情景,心裏又是慚愧又是悲傷,道:“我因做了不利你之事,故覺得有愧于你,所以才不肯見你。”
太平公主拿錦帕拭了一下眼淚道:“兄長的難處,太平心裏清楚,故兄長命我離開長安,我亦無怨言。只是我這麽一去,再想見兄長恐怕就難了。”說完,眼淚又掉了下來。
李旦見妹妹落淚,心裏更加慚愧。
太平公主後又含淚笑道:“想我們兄妹是天後[1]唯存世之子女,如今我又要離去,兄長身邊也再無同輩近親,若兄長日後自覺無趣,還望能常召太平回長安探望才是。”說完又用手帕拭了拭眼角。
李旦此刻心中更加酸楚,甚至有些後悔“草率”處理此事,但制旨已下,再收回難免有損自己威信,于是安慰太平公主道:“太平,你也知我的難處,那些大臣為保太子,故才勸我如此行事,你先去蒲州呆一段時間,等這朝堂平息了,我再召你回長安便是。”
太平公主一聽李旦有召回之言,心中自然萬分高興,覺得自己來此的目的已經達到一半了,于是笑着說道:“我當然知兄長的難處,只是有些事情我不得不說明。兄長将我遷離長安,這朝堂以後難免要受太子控制,此次朝中諸多要臣皆替太子進言,足以表明太子與他們皆有來往。為避免重蹈前朝之事,兄長還是要小心為上。”
經太平公主這麽一提醒,李旦心中一驚,似有被騙之感。姚元之、宋璟、張說、韋安石等朝中重臣皆出面替李隆基進言,明擺着太子如今的勢力不容小觑。想起隋炀帝在弑君之前,也裝出謙恭孝順之态,不禁感到有些後怕。
太平公主察覺出李旦神色有異,估摸着李旦已經被自己說動,但她有了前幾次的教訓,不敢貿然再說李隆基的不是,以免自己前功盡棄。
李旦正因太平公主之言為此憂慮時,突然有內侍進來通禀,說太子李隆基求見。就算李隆基自己不觐見,李旦也有意打算将他召入宮中,詳細詢問姚元之上谏一事。
李隆基進殿見太平公主在李旦身邊,知自己這次來得甚是及時。他給李旦和太平公主行禮之後,跪在李旦面前道:“兒今要告姚元之、宋璟二臣離間之罪。昨日姑母去我宮中,責備我指使姚、宋二臣上谏于陛下,致使姑母遷居蒲州。然兒至始至終并不知此事,更遑論指使一說。姚元之、宋璟心懷不軌,欲間我骨肉親情,故請陛下治二人死罪,以證兒清白。”說完,看了一眼太平公主後伏于地上。
李旦沒料到李隆基竟然自己過來要告姚、宋二人,又聽聞太平公主去了東宮,不禁問太平公主道:“太平,你昨日可去了東宮?”
太平公主見李隆基如此,便知他這是打算犧牲姚、宋二人來保全自己。大凡有些政治手段之人,面對同樣境況皆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太平公主并不覺得意外。只是李隆基主動來向李旦“坦白”,還是能打消李旦不少顧慮,不得不說李隆基确實有頭腦。既然他要犧牲那二人,那她就要讓他犧牲徹底,讓朝中之臣以此為戒,不敢依附他李隆基。
于是轉身對李旦道:“我昨日确實去了東宮。陛下也知我與三郎平日多有龃龉,如今突然接了離京之令,難免會疑到三郎身上。今日三郎特來解釋此誤會,我亦自責魯莽。只是姚、宋二人着實可惡,竟出此毒計離間我等,其罪當誅。”
李隆基聽太平公主要誅殺姚、宋二臣,雖在自己預料之中,但心裏還是不由得害怕起來。
李旦見李隆基跪在地上,先命他起身并賜座。想着姚、宋二位大臣頗有賢名,若自己只因此而将二人賜死,未免會有暴君之嫌,于是說道:“姚、宋二人雖有此大過,但畢竟為我朝重臣,若輕易将二人賜死,恐人心不服,還是從輕發落吧。”
聽李旦打算從輕發落二人,這也在李隆基預料之中,但他明白此刻自己萬不能表現贊同,否則就真會令李旦生疑。
太平公主知自己哥哥又仁心大發,正要說些什麽時,李隆基突然起身道:“望陛下從重處置二人,否則不足以證明兒清白,還讓姑母心中生疑。”說完,又朝太平公主那邊看去。
太平公主接道:“三郎所說不錯,決不能輕饒姚、宋二人,否則這離間之風将愈演愈烈,若我宗室不和,不利的還是我大唐的江山社稷。”
李隆基這番堅定的言論,讓李旦相信姚、宋二人上谏讓太平公主離開長安确實與他無幹,只是要從重處置二人,李旦着實心有不忍,于是說道:“這二人我自會處置,只是處死太過,還是将二人貶到地方以示懲戒吧。”
一聽李旦只是打算将那二人貶官,太平公主難免有些着急,忙道:“難道只是貶官懲戒……”
“那二人于我朝大有功勞,我若因此處死他們,定會使朝臣寒心。”李旦打斷太平公主的話之後,害怕她又多言,便接着說道:“此事就這麽定了,你們也別多言了。”後恐太平公主與李隆基再次勸谏,便推說自己身體不适,要休息去。
等李旦離開之後,太平公主走到李隆基面前,皮笑肉不笑地說了一句:“李隆基,你可夠聰明的。”
李隆基則恭敬回道:“多謝姑母誇獎,與姑母相比,隆基還差得遠呢。”
太平公主“哼”了一聲,瞪了他一眼,甩袖離去。李隆基等太平公主離去,方才長出一口氣。此刻他覺得手心潮膩,攤手一看,竟出了許多冷汗,後又緊緊握拳,手指的指甲都幾乎嵌進肉中。
注釋:1.天後:上元元年(674年)八月,李治稱天皇,武則天稱天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