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太平多計廢太子(五)
回到府上,府中下人見太平公主臉上不好,皆都小心翼翼伺候着,唯恐她發脾氣自己做了替罪羊。她身邊一個得寵的侍女,見太平公主生了氣,命人備了極品的香露端到太平公主面前,道:“公主先喝點東西消消氣,氣壞了身子反而不好呢。”
哪知自己的這番好意,卻被太平公主一把掀翻了手中端盤,連那盛着香露的嵌寶銀杯上的瑪瑙都被摔掉了。
“少給我呆在這裏礙眼!都給我出去!滾出去!”
在太平公主的呵斥下,那侍女小心翼翼地拾起東西,退了出去。
太平公主越想越氣,恨不得馬上就收拾韋安石,但李旦有意放過韋安石,這事兒便不太好辦。想到這裏,命人将自己的女婿唐睃召來,她知唐睃拉攏韋安石不成,對他頗有怨言,利用他對付韋安石是最好不過的。
雖說是李旦秘密召見的韋安石,但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很快韋安石事情就傳到李隆基那裏。李隆基得知韋安石為自己辯護,又是喜又是憂,喜的是韋安石往日和自己并無太多交流,卻能在關鍵時刻替自己說話;憂的是韋安石得罪了太平公主,定會招致太平公主的報複。
為了保護韋安石,李隆基将郭元振[1]找來,命他暗中護其周全。
發生這樣的事情,李隆基本該高興,畢竟韋安石的辯護,說明朝中那些看似中立的耿直大臣多暗中支持自己的。可是想到為了自己的太子之位,牽連到無辜之人,加之太平公主步步緊逼,令他每日如坐針氈,他無論如何都高興不起來。
幾番考慮之下,他打算偷偷上表,将太子之位讓給大哥李成器。
李旦見李隆基上表請讓太子,便将他叫到自己面前質問他是什麽意思。
李隆基跪在李旦面前,道:“陛下,我本不應該借微功而居太子之位,大哥成器乃陛下嫡長子,依禮當立為太子,如大哥立為太子,則再無非議。”
聽了李隆基的話,李旦氣得直敲桌案,說道:“你們這些人,沒一個讓朕省心的!你以為立太子是兒戲,說立就立,說廢就廢?你這是稱心讓天下人看朕的笑話!”
李隆基見父親生氣,忙伏在地上道:“兒子不孝,不能為陛下分憂。兒子自讓太子,本是為了陛下免為非議所擾,也使姑母不再難為陛下。”
李旦冷笑道:“我看是太平不再難為你罷。你好好地當你的東宮太子便是對我最大的孝順,此事休再提起!”說完便讓李隆基退出回東宮去。
李隆基上表辭位太子,卻沒料引得李旦大發脾氣。但李旦這樣的态度反倒立李隆基心安不少,至少說明李旦并無廢儲之意。
高力士從李旦身邊的近侍那裏得知了李隆基上表的事情,自然是不會不聞不問。
Advertisement
趁着李隆基練完羯鼓之後,便對他說道:“聽聞殿下給陛下上表請辭太子,不知為何如此?”
李隆基将鼓槌放置一邊,看着高力士開玩笑地說道:“沒想到你消息還靈通的,看來我以後打聽陛下點什麽動向,問你最是合适不過了。”說完,命人收拾了屋子,自己出去了。
高力士緊随李隆基而去,邊走邊道:“這種事情想不讓人知道也難。我聽人說,陛下為了殿下你上表的事兒發了好大的脾氣。”
李隆基停下來道:“我知道,你肯定埋怨我沒有和你商量,便上表給陛下,但我若和你商量,你斷然不會同意,既然你不同意,那我為什麽還要與你商量?”
高力士小聲自然道:“那是自然。”
李隆基并不看他,繼續朝前而行。高力士只能再次緊随,邊走邊問道:“那殿下為何非要辭位呢?”
李隆基突然停下來,看着他道:“原先我是想姑母不是說我非嫡長子不該為太子,那麽我便順了她的心意,不當這太子。可她以為換了人當太子,那麽一切皆在她掌控之中嗎?只要我在暗中支持大哥,到時候她再無借口為難我們,她想大權獨攬也沒那麽容易。只是沒想到陛下堅決不同意此事,我也只能作罷,繼續受這煎熬了。”說完四下看了看,見周圍只有高力士一人,也就放心了。
高力士嘆氣道:“殿下這般心意若能為陛下所知就好了,恐怕陛下生氣還以為你是故意為難呢.”
李隆基道:“父親可不是這麽想的嗎?他不過是想讓自己這幾個至親和和睦睦地相處,但人心不盡,一味地退讓還是欲壑難填。”然後又垂首嘆氣道:“若說煎熬,此刻不知比曾經好出多少,回想前先前那些戰戰兢兢的日子,覺得現在這樣也沒什麽大不了的。”
高力士年幼就進宮當了太監,那時年紀雖也不大,但對則天皇帝的手段也是深深敬畏。
兩人繼續朝前緩步行走,李隆基的諸多随從這才紛紛從後面跟上來,李隆基見此不由得反感起來,但還是面不改色,從容而行。經歷過這麽多的風風雨雨,他早已不是那個童言無忌的少年,很多不滿與心思他皆能深藏不露。
猶憶七歲那年,因自己一句“李家朝堂,幹汝何事”連累自己的生母和嫡母被祖母所害,生不見人,死不見屍。雖然父親和兄長寬慰他,那兩位母親是被韋團兒[2]誣陷而亡的。但還是有流言傳入他的耳中,說韋團兒不過是一個借口,就因為自己那句話,讓祖母懷疑是他母親或嫡母別有用心,誤導自己孩子。自此,兩位母親之死給他留下不小的陰影,讓他不敢輕言妄舉,也變得心思深沉。
太平公主陷害韋安石不成,大罵自己的女婿是“廢物”。唐睃有苦不敢說,心想着韋安石有郭元振庇護,他也拿他沒辦法。可是若為自己辯護,那肯定會被岳母罵個狗血淋頭。
見唐睃一個勁兒地在認錯,太平公主反倒不忍心再責備他了,于是說道:“罷了,先讓那老東西逍遙幾日,等我收拾了李隆基,收拾他易如反掌。”說完,便放唐睃回去。
太平公主聽人密報,李隆基曾上表給李旦自辭太子,但被李旦拒絕了。此事令太平頗感遺憾,如果李旦同意李隆基的上表,那麽她也無需這般廢功夫。不過,李隆基既然主動自讓太子,那麽就說明他已經有些扛不住了,想到這一點,太平公主頗為得意。
只是李旦的拒絕,至少表明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在李旦的心裏暫時并沒有易儲的打算。看來她還需要在李旦身上下功夫,讓他對李隆基的印象變壞,同時給他留下李成器是更好人選的印象。
想到這些,太平公主便迫不及待地再次入宮。一見到李旦,就提起韋安石之事,為自己辯解道:“兄長,那韋安石誣陷我離間你們父子,可我真心只是為了兄長你好。咱們兄弟姊妹剩下的唯有你我二人,若兄長你再有什麽三長兩短,我又該怎麽辦。”
李旦見妹妹聲情并茂,顯出一副處處為自己好的樣子,不禁大為感動,道:“太平你多慮了,三郎哪裏是那麽狠心的人?你放心,有我在一日,他肯定不會難為你。”
太平公主搖頭道:“陛下,你倒是真放心你這個兒子。別忘了,他小小年紀就敢在武家人面前說出‘我李家朝堂,幹汝何事’之言,又在宮中自诩為‘阿瞞[3]’由此可見,這孩子不簡單啊。”
太平公主說得不錯,李隆基是什麽樣的人,他這個當爹的自然比太平公主這個姑姑清楚得多,可畢竟李隆基是自己兒子,少不了還是要替他說上幾句話:“三郎那性子還不是被人所迫,若我當時不是什麽皇嗣,估計他也不會變成現在這般。”
聽李旦替李隆基說話,太平公主便知自己沒必要再說李隆基的不是,只能轉來去誇李成器,道:“那可不一定,想來成器當時的處境可不比三郎好多少,但成器這孩子卻實實在在像兄長的性子,謙讓淡泊,沒有三郎那麽多的心思。”
提起自己這個大兒子,李旦忍不住要稱贊憐惜一番道:“成器最是讓我省心,難為他為了三郎還有我,主動将太子之位讓出。”
太平公主笑道:“他這般仁義識大體,真是比三郎強許多。想到這些,我倒真有些替成器鳴不平了,為何他不能為太子?”
話已至此,李旦明白了太平公主來此的目的,可他并不想廢掉李隆基,但也不願讓妹妹自讨沒趣,便說道:“這是成器自己讓的,我也沒辦法,總不能将他強拉上去吧。當時情景太平你也是見過的,他在我這裏長跪不起,堅決不為太子。”
李旦的這番話,卻被太平公主曲解了,她以為李旦現在不肯改立太子的主要緣由在李成器身上,心想着只要能說服李成器,那麽還是有把握的。
于是笑道:“成器有成器的苦衷,我能理解。”
在李旦這裏呆了一會兒之後,太平公主便回到自己府裏,細細思量如何能說服李成器,讓他與李隆基相争。
注釋:1.郭元振:唐朝名将、宰相。唐睿宗繼位後,郭元振入朝,歷任太仆卿、吏部尚書、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
2.韋團兒:武則天寵信的戶婢,引勾引李旦不成,遂誣告李旦劉、窦兩位妃子詛咒武則天,最終導致李旦的兩位妃子被武則天秘密處死。後真相大白,韋團兒被處死。
3.阿瞞:曹操的小名。在唐朝,曹操并非如後世那般是“狹天子以令諸侯”的奸雄形象,而是雄才大略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