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巧制彩勝簪發間(一)
顧飛飛不曾料到,在唐朝正月初七竟然叫“人日”。這個在現代已經消失的“人日”,唐人過得還頗有講究。
初七這日小月起來之後,就開始忙碌。先是熬漿糊,備麥稭,後又從櫃子裏翻騰出一些零碎綢布、金箔彩紙,最後伏在案上,在那些材料上用細筆畫好了形狀,拿出剪刀裁剪。
見小月專注在那裏“剪紙”,顧飛飛洗漱好之後,在好奇心的慫恿下,湊過去一看究竟。小月素來很擅長裁剪繡花這些事情,但今天還是頭一回見她“剪紙”。
小月用手中的剪刀熟練地剪出各種形狀,有雙燕、蝴蝶、花草還有小人兒。顧飛飛從小月剪好的作品中拿起一個,仔細端詳起來,她見小月剪的小人,有鼻子有眼的,很是形象。
不禁贊嘆起來:“小月真有一雙巧手,怎麽能剪得這般好呢。”
小月聽顧飛飛稱贊自己,高興地說道:“娘子既然說小月這個‘抓髻娃娃[2]’剪得好,那娘子呆會兒就把它簪在發髻上吧。”
“插在頭發上?”顧飛飛看了看手中剪紙小人兒,又看了看小月,心想這個東西怎麽能往頭上帶呢?
小月并不知顧飛飛心中疑惑,繼續一邊剪一邊說道:
“嗯,這個抓髻娃娃戴着能驅鬼送病,很是靈呢。”說完,拿走顧飛飛手中的剪紙小人,在它的背面抹上漿糊,然後用麥稭和紙條固定好,遞回給顧飛飛。
“娘子是要自己戴在頭上,還是小月幫你戴?”小月看着顧飛飛笑問道。
顧飛飛拈着那剪紙小人兒,略有尴尬地說:“這個不戴頭上不行嗎?”
話剛說完,小月便立刻反駁道:“那怎麽可以,別人都戴人勝[3],娘子哪能不戴?”
眼見着自己是推脫不掉了,顧飛飛只能将它插在自己的發髻上。心想,這古人怎麽喜歡什麽都往頭上戴?重陽節往頭上插茱萸,人日要往頭上插小人兒。看來古人頭發長,頭發太多,所以才要往頭上插各種東西。幸好自己在現代留的就是及腰長發,否則剪個短發穿越,肯定會被認為神經病。
見顧飛飛将人勝插在發髻上,小月高興地說道:“這樣才吉利嘛。”
顧飛飛走到銅鏡那裏,看着自己頭插彩勝的模樣,感覺就像是一個神婆,只能無奈的搖了搖頭。
看到小月裁剪,顧飛飛也手癢了起來,自己找了把剪子打算“剪紙”。本以為自己也能剪得像小月那樣好,哪知自己只是剪了一個簡單的蝴蝶,就遠遠比不上小月的精致生動,那翅膀的線條不自然得很。
Advertisement
顧飛飛放下自己剪的蝴蝶,看着小月剪好的許多作品,由衷地贊道:“你剪得太好了,我那個連你一半都不及。”
小月卻是不以為然,說道:“裁剪這種上不了臺面的玩意兒,剪得好也算不得什麽厲害的本事,和娘子你寫詩作曲比起來,可差遠了。”
顧飛飛聽了可不太高興,正色看着小月說道:“這世間的技藝在我看來,是沒有貴賤高低之分。能做得好做得精,做成別人做不成的,都是有才能之士,不見得作詩弄曲就比裁剪繡花上臺面。那無能之輩,作出一首狗屁不通的打油詩,和那頂級的繡娘繡出一幅絕世佳品相比,哪個更厲害呢?”
“那自然是繡娘厲害了。”小月毫不猶豫地回答道。
“所以說,做事不在事情本身上,而在事情完成的程度上。”
顧飛飛興致勃勃地說完之後,卻發現小月一臉茫然地看着她。
“娘子,你這話什麽意思?”小月面帶慚愧地說道。
顧飛飛這才意識到,剛剛自己說的那句話有些現代了,小月肯定聽不懂,于是通俗地給她翻譯道:“不管做什麽事兒呢,做好才是最當緊的。”
果然這回小月一下就明白了,點頭道:“娘子今日之言,甚是新奇,甚是有理。”
顧飛飛卻在心裏感嘆道:“原來古今語言,甚是不同啊!”
小月今日得了顧飛飛的誇獎,分外高興,于是說道:“娘子,你既然這般誇贊小月,那小月也不能不識擡舉。等過了元日,我便給娘子繡一條錦帕?只是不知娘子你喜歡哪種花,我把娘子你最喜歡的花繡在絹子上,如何?”
聽小月說她要給自己繡手帕,顧飛飛也不回絕,她和小月早就不見外客套了,于是說道:“若說花,這世間有哪種花可以比得上牡丹的國色天香呢?”
“那我給娘子繡牡丹好了。”
“可是,有一種花亦是我最愛。”
“何種花?”
“梅花。”
聽顧飛飛說愛梅花,小月不禁問道:“娘子為何愛梅花?”
顧飛飛道:“梅,臨雪而開,嚴寒無畏,這樣的風骨其它花是沒有的。我最喜牡丹嬌豔,亦欣賞梅不屈之骨,可惜這世間并無集兩者之優的花。”
顧飛飛說完之後,小月狡黠地一笑,說道:“這世間确實沒有像娘子說的那種花,可并不代表小月繡不出來了。”
顧飛飛詫異地看着小月,反問道:“你這丫頭不是要給我繡個‘四不像’吧?”
小月拍着胸脯說道:“娘子你放心好了,我繡的花絕對是你想的那種。”
顧飛飛心生狐疑,認定小月不過是和她開玩笑罷了,只好一笑而過,并未追問。
小月剪了許多彩勝,顧飛飛自知自己剪得太難看,加上對裁剪并無興趣,剪了只蝴蝶就沒有再動剪刀。
小月将自己剪好的彩勝貼在窗戶上還有牆上,一時間屋裏貼了不少彩勝,好似彩蝶紛紛落入屋內,分外漂亮。
在自己的屋子貼過彩勝之後,小月又拉着顧飛飛出去,說是要給平日王府中和她們相處的好的幾個人,送幾個彩勝去。
等見別人頭上也戴着彩色小人兒,顧飛飛方才覺得自己不像是個神婆了。
初七這日,李旦依慣例與諸位皇親國戚還有朝臣一起過節。太平公主與太子李隆基作為朝中兩位舉足經重的人物,自然是要列席。
太平公主見諸多朝中要臣與李隆基親近客套的樣子,不免心生不滿。
她先前見李隆基不從己意,便謀劃廢掉他。她知出身是李隆基的心病,于是以此四處傳言“太子非長子,不當立”,還派自己的兒子女婿請客拉攏朝臣,期望朝中大臣能站在她這邊,助她廢掉李隆基。
可姚元之[4]、宋璟等人,皆不肯與李隆基為敵,反倒更篤定地站在太子那邊,令太平公主大傷腦筋。今見他兩人與李隆基推杯換盞的情景,更是怒從中來。等群臣散去,她便有意要去尋李隆基的不快。
見李隆基動身打算回東宮,太平公主攔住了他的去路,盯着李隆基道:“太子最近很是忙碌,今日好不容易來宮裏一趟,就這麽匆匆回去,也不知東宮有何羁絆?”
李隆基見太平公主攔住自己,便知她是有意找茬兒,想着自己行事光明磊落,也是不卑不亢地回答道:“隆基所忙之事,皆是為了大唐。今日陛下多有操勞,我為陛下之子,理當體貼陛下勞苦,回東宮以免打擾陛下休息,想必姑母亦能明白隆基的一片孝心。”
李隆基自認為這番對答,定能讓太平公主無可挑剔,哪知自己話音剛落,太平公主便指着自己的眼睛罵道:“好個‘皆是為了大唐’!你慫恿陛下罷免墨赦斜封官,弄得這朝堂對陛下怨言重重,毀了陛下聖名,還有臉說是為了大唐!”
李隆基聽姑姑提起“斜封官”一事,心裏更加氣憤,他知罷斜封官一事,雖有利于百姓,但也卻如太平公主所言,惹得斜封官們官財兩空,怨言重重。但他認為此事絕無過錯,遂解釋道:“陛下聖名應在百姓口中,不能為了斜封官們一兩句怨言就斷定‘毀了陛下聖名’,姑母如此言論,未免有些本末倒置!”
李旦在衆人散去之後,有意回殿中休息,哪知見太平公主攔住李隆基的去路,他知這姑侄倆人已經心中互生不滿,如果自己再不出面,恐怕局面就難以控制了。
走到兩人跟前,正聽見李隆基高聲回應“姑母如此言論,未免有些本末倒置”,想着太平公主畢竟是李隆基的長輩,他這樣高聲說話,實在有些失禮,于是呵斥李隆基道:“三郎怎可以此态度與自己姑母說話!”
李隆基見自己父親出了面,只能忍氣吞聲,垂首站在那裏。
太平公主見李旦幫着自己說話,心裏分外得意,指着李隆基道:“想你也是東宮太子,大唐未來的君主,如此不懂禮數,實在不堪為儲君啊。”
哪知這回太平公主的話令反倒李旦心中不快。他多次聽大臣提議,說李隆基非長子,不應立為太子。不用多想,也知這是誰的授意。李旦雖然寬厚,但并不糊塗,他知自己若真的廢掉李隆基的太子之位,那以後恐怕就得處處受太平公主挾制,這并不是他想見到的。
于是便替李隆基辯解道:“三郎年輕氣盛,說話未免有些急了。我是知他的,他哪裏是那不知禮數的人。太平你一個長輩,也就別和他一般見識了。”
李旦話已至此,太平公主也明白了他的意思,知道自己哥哥只是不想見他們兩人起沖突,并非有意幫助自己。于是點頭冷笑道:“既然兄長這麽說了,我便不和他計較了,只是下不為例!”說完領着自己的仆從們拂袖而去。
這回聽父親替自己辯解,李隆基對父親心生感激,見太平公主離去,他便也打算告辭離開。李旦怕他們倆人路上再起争執,刻意留李隆基在宮中多呆了一會兒。李隆基體會父親用意,便陪着父親到處走走。
注釋:1.彩勝:古代的一種飾物。人日和立春時用五色紙或絹剪制成小旌旗、燕、蝶、金錢等形狀,簪于髻上。
2.抓髻娃娃:中國傳統剪紙的形象之一,具體為一個雙手抓着自己兩髻兒童。
3.人勝:人形彩勝。
4.姚元之:原名姚元崇,後改為姚元之,因避諱“開元”年號,改名為姚崇。開元初期唐玄宗極為倚重的朝臣,為締造“開元盛世”做出卓越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