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姑侄朝堂初交鋒(一)
景雲元年八月的大唐,發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谯王李重福[1]在東都洛陽謀反,所幸被洛陽地方長官提前察覺并平息了。性格溫和寬厚的李旦,對謀反這種大逆不道的事情,也無法容忍,令人将李重福碎屍示衆三日,以示懲戒。
事情雖已處理,但李旦為此大為傷神,特意将自己的五個兒子叫過來,陪他一起用膳,實則是要将心中之事,告知諸子。
李隆基兄弟五人到大明宮後,李旦便刻意囑咐,今日席間不必以君臣相稱,只以父子稱呼。在飯間提起李重福謀反之事,仍不免義憤填膺。
而後神情悲痛地說道:“我知天子家不比尋常百姓家,為争權奪利,同室操戈之事屢見不鮮,本應以為常。但我從前見自家人此事甚多,豈不痛哉!今朝我為天子,斷不想再見此事矣。”
身為李旦長子的李成器,見父親如此傷悲,便出言相慰道:“陛下莫為此憂憤。想必谯王謀反,定是受了身邊人的蠱惑,才有此謀逆之舉,反倒辜負了陛下之心意。”
哪知自己話音剛落,自作聰明的五弟李隆業便說道:“依我看李重福哪裏是受人蠱惑,分明是他自己有了想法,若他安分守己,身邊之人又怎奈何得了他。”
果然,聽了李隆業的話,李旦又是長嘆一聲。後見李隆基坐在那裏無話,便詢問他道:“三郎怎看此事?”
李隆基聽李旦問話,知李旦憂心他們兄弟不和,加之自己多少也為李重福感到惋惜,于是恭敬回道:“我只是替堂兄感到不值,陛下素仁厚,若他能安分守己,定會善終。”說完又搖頭嘆道:“只可惜堂兄為己欲所迷,卻不知這禍事多是從此而來。”
李旦重登帝位之前,多是謹言少欲才有今日之顯貴平安,李隆基此番言論甚得己心,遂說道:“三郎此言有理,谯王之事就此為止,只是你們兄弟以後斷不可生嫌隙,免得使為父憂心。”
李隆基等兄弟五人聽父親此話,忙起身受言。
李隆基從李旦那裏回到東宮之後,想起父親今日之言,外加自己已從隆慶坊中搬出,兄弟之間來往确實不如先前方便。于是命人造一張五人能共寝的大床,外加長枕大被,好方便一并留衆兄弟們在東宮住。李旦聽李隆基這麽做,甚感欣慰,多有褒獎。
李旦自登基以來,念自己今日之位多倚仗妹妹太平公主和三子李隆基,于是朝堂之事也常與她二人商量,唯有他們姑侄兩人皆同意之事,方才下制命人去辦。
朝中的幾位耿直的宰相,比如吏部尚書姚元之、兵部尚書宋璟等人多次直谏,“斜封官”危害吏治,令百姓不安,應予以罷黜。
李旦初初登基,并不願有昏庸之名。處理完李重福謀反一事,李旦便開始着手處理“斜封官”一事。
此事李旦雖覺得姚元之等人言之有理,但還是一如往常一般,在殿中詢問門下省[2]官員:“此事可與太平商議?”被問之人,如實答道:“公主言,貿然廢‘斜封官’會令朝堂動蕩,人心惶惶,不贊同此舉。”
李旦聽太平公主不贊成罷免“斜封官”,不禁眉頭一皺,又問那宰相:“那三郎又是何意?”
Advertisement
那人依然如實回答:“太子殿下以為‘斜封官’乃前朝弊政,定要罷黜,方顯陛下之聖明。”
聽到李隆基贊成,方才略寬心些,但這兩人并沒有如往日一般達成一致意見,确實令他為難,只好說此事擇日再議,遂令諸位宰相退去。
太平公主聽聞李旦有罷免“斜封官”的念頭,想着自己已收受了“斜封官”們不少賄賂,若是任由李旦罷免,自然無法給那些“斜封官”們交代。再者,就算她不稀罕那些財物,她也需靠“斜封官”來擴大朝堂的影響。
她知李旦心裏雖有廢黜念頭,但仍需要與她和李隆基商量,只要能說服李隆基支持自己,那麽李旦就算心裏不同意,最後也得答應自己。有此打算之後,便親自到東宮去與李隆基商量,想着往日自己的要求,李隆基沒有不附和同意的,便料到此事亦不例外。
李隆基沒料到姑母會親自來到東宮,于是如平常人家一般,見長輩下跪行禮,哪知卻被太平公主一把扶住。
太平公主笑意盈盈地說道:“三郎是儲君,快不必如此。”說完入座之後,便開門見山的直接說出此來的目的。
李隆基心裏甚惡“斜封官”,雖然劉幽求讓他對“斜封官”手下留情,但他終究不肯委屈自己本意,也就沒同意。如今太平公主找他商量此事,他無論出于本意還是其它考慮,都不可能答應。
但又考慮若當着太平公主的面,直接拒絕了她,恐怕自己這位脾氣火爆的姑母不一定會弄出多大動靜。于是含糊其詞,只說姑母提起的諸般不能罷黜“斜封官”之由皆有理,只字不提自己是如何打算。
但太平公主到底還是老辣些,見李隆基沒有說自己定勸李旦放棄罷免之類的話,便自己先說了出來:“既然三郎你認為姑母言之有理,那便将今日所言呈于聖上,也好讓那些人安心吧。”
李隆基見自己躲不過,便撒了一個謊道:“姑母的話雖不錯,可隆基畢竟不能左右聖意,若聖上依舊堅持罷黜,隆基也不好阻攔。”
聽李隆基這麽說,太平公主便放下心來,高興地說道:“如你我姑侄兩人相勸,此事便好辦了。”說完之後,便心滿意足地離開了東宮。
注釋 1.李重福:唐中宗李顯第二子,因被韋後所嫌,中宗繼位後,被韋後貶出長安。
2.門下省:魏晉至宋時,中央最高的行政機構之一,是宮內侍從官的辦事機構,與尚書省、中書省并稱“三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