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大道
方臘之後,以明教的名頭起義的還有一些人,甚至一直延續到了元末明初,簡直堪稱是造&反&專業戶,論起義,他們真的是專業的。
趙構建炎南渡之後,便有王宗石在信州率衆起義,王宗石之後,應當是從建炎四年延續到紹興五年的鐘相楊幺起義。
王宗石、鐘相這二人,都是明教的教主,而在鐘相之後,明教的教主并非楊幺,而是紹興三年在衢州起義的餘五婆。
在這亂世,就連明教教主這個武林門派,教主都是論茬兒換的,換完一茬又有一茬。
餘五婆是在兩浙路這邊沒的,因為當時明教的主體力量都跟在教主身邊,所以在沒有新一任的明教教主帶人出來鬧事的情況下,還處于蟄伏期的他們,最容易被搜尋的線索就在兩浙路這裏。
想要成為明教教主,便要學習《乾坤大挪移》與聖火令上的武學,因為明教來源的關系,聖火令上的武學多為波斯功法,更是與中原武學不同。
打一個明教,就能領略至少兩種頂尖武學的風采,甚至有可能見到原本,然後去蕪存菁,為自己的先天之路提供更多的養料,唐無易覺得很快樂。
但是他快樂了,被找到蹤跡的明教就不那麽快樂了。
這個時期的武林大派很多,就算沒有被唐無易魔改,全真教依然會成為第一大派,再加上五絕及其門派,江湖上可謂是大佬雲集,明教還沒有那個能量與膽量,将總壇固定在一個地方。
然而就算他們已經那麽努力地隐藏自己,卻還是被人找到了,明教的教衆心裏苦啊!
唐無易沒有換裝,也沒有掩藏容貌,是明火執仗地去的。
在這江湖上,一切都是用實力說話的,就算明教的人知道了他的身份,難道還能報複他不成?
底層的老百姓好歹也是明教要吸【忽】收【悠】的主要對象,明教要是敢先對尋常百姓對手,自己內部就能先散了。
不對百姓動手的話,明教的人敢來,唐無易就敢給他們一個超大的驚喜。
根據原定的劇情發展,明教在天命之子、天定教主張無忌之前,唯有第八代教主将乾坤大挪移修煉到第五層,且無論是方臘還是王宗石、餘五婆,這幾位前期的明教教主都是旋踵而滅,明教如今的高手可不會太多。
要知道,按照既定劇情,黃裳和明教有血海深仇,武道大成之後出來報複,卻發現昔年對手多已老死,唯一剩下的不過老妪罷了,而後他才潛心将自己的武學整理出體系,弄出了《九陰真經》。
因此明教如今剩下的,當真就只是些阿貓阿狗而已。
而且,明教處于發展初期的時候,還吸納了許多來自不同門派的人,這才是明教被剿,那些明教教徒被黃裳殺死,卻有師門的親朋好友替他們報仇的原因。
當年黃裳和唐無易提前相認,黃裳本人是很講道理的,只想找到當年的那些仇人本人報仇也就是了。
但唐無易本人是個受不得委屈的人,也見不得別人受委屈——這個別人還是他的親曾外祖——更何況全真道的早期發展也是需要資源支持的,所以那些當年有門人參與過黃家慘案的門派,都已經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黃裳和唐無易都不是劊子手,效仿那些人屠滅滿門的做法他們還做不到,人不一定都有事,一切依照他們的品行論定,但是那些門派的財産歸所,就很清楚明白了。
黃裳本人報了此仇之後,似有所悟,在唐無易刺殺完顏亮之前就開啓了閉關模式,現在老人家還在京師外頭的太虛觀所在的深山裏閉關,很有可能晉升先天。
先天是武道築基三境的第一境,是一切的根基。
根據系統的說法,武道修行到高深的境界,內力的多少就不那麽重要了——畢竟天底下那麽多的靈丹妙藥,單純的增長內力非常簡單——重要的是對規則、大道的領悟。
無論是大唐世界還是系統歸納諸天武道之後給出的通行武道境界,先天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
高武世界,先天境之後的神異便多些,低武世界,能夠直達先天的武道,也有不同尋常的表現。
像是唐無易目前所處的這個世界,能夠直通先天的功法,已經能夠觸及部分規則的皮毛,其外在體現便是內力的屬性。
譬如這個世界如今已經出現,以及将來即将出現的一些功法,凡是被武林人士推崇追逐的神功,都各有特點。
一名嵩山的奇士鬥酒勝過王重陽後得觀《九陰真經》而創出的《九陽真經》,陰陽調和,剛柔并濟,但是佛學痕跡頗重,與真正中正平和的功法相比,有些失之剛硬。
《葵花寶典》就不用說了,陰氣濃重,不過陰極生陽、天人化生的武道理念很有趣。
《九陰真經》因雜糅了黃裳為複仇而極盡鑽研詭谲武功的破法,也失之陰柔。
王重陽的《先天功》最是中正平和,但是要領悟道家理念,最适合的只有創始者王重陽一人,那是他的道。
《九陰真經》、《葵花寶典》便能體現純陰大道之皮毛,而《九陽真經》同樣含有一絲純陽大道的痕跡,《葵花寶典》甚至微微觸及先天陰陽大道的邊,九陰九陽在各自極致的道路上走下去,亦能窺見陰陽相濟之道的邊。
可是由于創始人出自低武世界,這些功法能夠體現大道規則的部分實在太少了,最明顯的表現,也只有修煉了這些功法後,內力屬性呈現鮮明的陰屬性或者陽屬性。
若是在高武世界,武學發展到後期階段,俱都以大道規則為目标。
譬如主世界的藏劍葉家的問水訣和山居劍意,就分別以水之大道與土之大道為目标。
葉家的崛起時間在大唐江湖四大家族中是最短的,老莊主葉孟秋建立藏劍山莊,到現任家主葉英,也不過兩代而已。
葉家原先一直以入仕為要,葉孟秋當年雖然已經是名動江南的名俠,卻依然赴京科舉,只可惜犯諱落第,最終才放棄了仕途,建立了藏劍山莊。
葉孟秋之父祖積累已經極深,但是葉家的響亮名聲一直到葉孟秋才在武林上傳出,就是因為他晉階先天乃是自創功法,還是能直指大道的神功妙法。
唐無易要做的,就是在基礎階段确定自己要修行的方向,确定要追逐的是哪一條大道、哪一種規則,未來才好朝這個方向持續努力。
要不然的話,到了武道築基三境的後面兩境才慢慢發現功法的不足之處,選定自己要努力的方向,就太遲了。
主世界的天驕縱然是到了後期才慢慢完善自己的主修功法的,但是在晉階先天的時候,未來的路要怎麽走,都已經确定好了。
一些天才晉階先天的時候目标并不清晰,有些模糊,到了後期才确立目标的時候,和頂尖天驕的差距已經被拉大了。
唐無易要麽就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
大道三千,這三千實際上是虛指,實際上能被證的道不計其數,但是,道與道之間,自然也有區別。
譬若五行大道,可分為水之大道、火之大道、木之大道、土之大道與金之大道,再往下,水之大道可細分為冰之道、濤之道等小道,之後又可細分,有寒冰之道、堅冰之道等,或是與其他大道相結合,比如冰火之道。
寒冰之道這些小道,又可稱為規則,乃是其所屬大道中的一個極為細微的分支,掌握了它們,不過掌握了大道的萬分之一而已。
規則比不上普通的道,道又不及大道,後天大道又不及先天大道。
掌握的道自然是級別越高越好,但是道的級別越高,被掌握的可能性就越低。
畢竟只是掌控最普通的道,也意味着要比掌控規則的人知悉更多的規則。
心高氣傲的唐無易,當然選擇了要掌控先天大道。
先天大道,便是宇宙開辟之初就存在的大道,有四十九條,什麽先天五太、五運、五德、生死、宇、宙之類的大道,玄之又玄,就算定下了目标也不可能掌控,所以唐無易找的是比較好找的。
首先是易之大道,光看名字,好像他們頗為有緣,但是《易經》,或者說洛書河圖,都是需要“算”、“蔔”的,別說如今唐無易能接觸的只有《周易》這個版本,洛書河圖、三易中的另外兩易《連山》、《歸藏》都已亡佚,就算他這些版本都接觸過,沒有這方面的天分和愛好,強行往這方面靠攏也是無用。
所以他最終确定的是先天陰陽大道。
陰陽,代表一切事物的基本對立關系,天地是陰陽,男女是陰陽,日月是陰陽,寒暑是陰陽,萬物皆可為陰陽。
陰陽互體,陰陽化育,陰陽對立,陰陽同根。
以先天陰陽大道為根基,未來将其他功法精髓化為己用,也更為方便,畢竟無物不可陰陽。
當然,唐無易還有一種選擇,那就是以後天大道為根基,使之往先天大道靠攏。
所謂越古老的越強大,換而言之,越強大的越古老,他若是能強橫到憑借自己的意志穿梭時空,回到宇宙開辟之初,那他選擇的後天大道也能成為先天大道。
不過唐無易覺得既然自己的目标都已經是先天了,那就直接挑戰現有的先天大道就可以了。
反正挑戰後天大道,按照系統歸納出的規律,等到有人挑戰相同的道,并且達到差不多的高度之後,執掌者也需要一戰,那還不如直接以最高難度的先天大道為目标。
先天大道的執掌者,不是已經隕落了就是沒有誕生,少數的幾個執掌者也不一定和唐無易要挑戰的先天陰陽之道重合。
而且,唐無易有更大的野心,按理來說,所有的道,都是能往先天五太之道方向推演的,在沒有嘗試之前,誰都有機會,不是嗎?
天生帶着好運挂的某人:我是大道爸爸最喜歡的崽,我一定能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