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明教
太上道國南征之旅非常的順利,百姓可以稱得上是箪食壺漿以迎王師。
東南自古繁華,南宋朝廷所處的乃是繁華之地,但是從太上皇趙構建炎南渡至今,也不過四十年而已,還有許許多多的人,懷念着北國故土。
若是太上道國未曾興起,這趙宋朝廷就代表着漢家衣冠,縱然趙構再不願意興兵,多次處理主戰派大臣,這炎宋依然是百姓心中代表着華夏神器的正統。
金國與大宋之戰,乃是華夷之戰,然而太上道國與大宋之戰,卻是華夏族內部的奪鼎之戰,二者是不同的。
宋朝這個朝廷,被稱為弱宋,對外表現實在是懦弱,讓人看不過眼。
然而在內部戰争的表現,卻遠遠勝于其他的朝代,秦、漢、明的滅亡都可以說和農民起義有關,然而宋朝自趙匡胤後發生的五百多次起義,卻沒有一次成功過。
就說建炎南渡以來,就至少爆發了王宗石起義、鐘相楊幺起義等事件,這些人都拒絕了朝廷的招安,一意抵抗到底。
還有諸多前線潰敗的敗兵、流寇,嘯聚山林,割據一方。
若不是外頭有金國這個敵寇在,轉移了矛盾的焦點,讓百姓同仇敵忾,大宋朝廷能延續多久,還真說不準。
就是朝廷穩定之後,大宋的國內矛盾也不少,只不過朝廷已經站穩了腳跟,又和金國達成了歲貢的協定,內部的亂子,倒是能輕易壓下去了。
現在道國和宋廷的大戰沒有亡國滅種的危機,大家都是漢人,大宋建立之前,五代十國的時候,也沒見百姓為前朝要死要活啊!
所以南國百姓對太上道國的道兵們非常歡迎,最重要的是,他們成了太上道國的百姓,就有可能讓自家孩子進入道宮或者道觀,拜師看的是根骨或者悟性,就算再窮的人家也有試一試的機會,一旦成了,就有很大的可能飛黃騰達。
就算不成,所謂的書中自有黃金屋,又不是只能讀儒家的經書不是?道家的道經就不是經書啦?
道國的科舉還是年年考的,還提前圈定了範圍,也不比儒家科舉差啊!
升鬥小民也不知道什麽,宋朝的大頭兵們也巴不得被太上道國收編,儒家都被驅趕出道國管理層了,還有誰敢搞重文輕武——文官當國,偏心文人他們也可以理解,但是也不能太過吧,大宋朝的輕武簡直是把武将往死裏搞!——就只有儒家文人不開心。
沒關系,還有更讓他們不開心的事情呢。
孔氏家族作為孔子的後代,在歷朝歷代都擁有爵位,即便是在金兵南下之後,孔氏家族的曲阜祖廟依然沒有斷絕傳承。
北宋滅亡時,孔氏家族的長子嫡孫衍聖公孔端友背負孔子及孔子夫人的楷木像以及其他的孔氏家族傳家寶,帶着一批近支族人扈從趙構南下,并于浙江衢州立廟,此即為孔氏南宗。
孔端友留守曲阜守護孔廟、孔林的胞弟孔端操,則被金國統治者封為衍聖公,此為孔氏北宗。
在炎宋滅亡之前,孔氏南宗一直是孔子世家的正統,一直到元初,南宗衍聖公讓爵于北宗,北宗衍聖公才成為正統。
孔氏家族在這麽多代的傳承之中,依附新朝,合理地見機行事,都快成為本能了。
雖然太上道國是屬于道家的國家,但是,不是有說法孔子是老子之徒嘛,唐無易又不可能對孔家斬盡殺絕,孔氏北宗自然就上來表忠心了。
孔子是老子之徒,那如何從儒家的層面替道家治國找出合理的理論依據,為儒家經典、道經都纂寫出合理的注疏,嗯,就看孔家人的。
十三經注疏裏,為啥有五本經書的“正義”都署名孔穎達?
除了他的文化很高以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他是孔子的子孫!
十三經注疏中,唐朝官方出版的《五經正義》,是一群大臣奉诏編纂的,并不僅僅是孔穎達一個人的作品。
為啥把孔穎達放第一個,其餘人用一個“等”字就代替掉了?
還不是因為他是孔子的後人,自帶光環,更能讓人信服嘛!
唐無易自己塞私貨不算什麽,他還能請孔家人自己為他的書塞私貨,戳那群食古不化的儒家士人的肺管子!
孔氏南宗是正統,而且從品行上來說,上趕着跪舔金朝、元朝統治者的孔氏北宗是唐無易看不上眼的,但是,作為統治者,他反而更需要這種會跪舔的,因為更有用。
太虛五年,天下大定。
士林的事情,是個水磨工夫,要慢慢來,不過他來這個世界的目的是為了磨練自身、進階先天,勢力經營得再好,等他離開了這個世界,那都是虛的,還是武功比較實際。
最要緊的事情唐無易覺得自己解決得夠多了,現在該是讓繼承者承擔起責任的時候了。
在将重任都托付給自己的徒兒王重陽之後,唐無易開心地跑去臨安府搞事了。
南宋偏安一隅,北宋的行政區劃有二十三路,而南宋只有十六路,都城臨安府所在的兩浙路也由北宋時期的兩浙路被分為了兩浙東路與兩浙西路兩個部分。
在臨安升格為都城之前,兩浙路劃分還是比較合理的,而在行政區劃方面被劃為一路的,在地理位置上當然是很近的。
北宋時期的兩浙路與後世的浙江省大致相當,第一世的基礎教育非常全面,在各個方面都有涵蓋,唐無易對這個地理知識還是很熟悉的,不用系統他自己都能劃出個大概。
之所以來兩浙路這個地方,是因為這裏不僅是政治上的重要區域,還是南宋武林的一個重地。
所謂的重地,不是說有什麽出名的武林大派建立在這裏,也不是說這裏有什麽需要衆人屏息以待的武林前輩。
因為此地為南宋都城所在,所以南宋武林的主流目光也都聚焦在這裏,想要在這裏鬧出聲勢的人不是一般的多。
這個世界有個讓唐無易倍感熟悉的教派,那就是明教。
非常湊巧的是,按照這個世界的原定劇情發展的話,明教在未來主角的崛起過程中,占據了很大的篇幅。
雖然這個明教和唐無易認識的大唐明教并不相同,但是一些隐秘他在傳送到這個世界閱讀既定歷史進程的時候就已經知曉了。
明教是個很愛搞事的教派,大宋這麽些年發動的起義,和明教有關的不勝枚舉。
譬如黃裳受命剿殺的方臘之亂,搞事的方臘就是明教教主,甚至應當是明教的第一任教主。
明教的原身摩尼教傳入中原的時間很早,但是方臘時期才真正地打出了“明教”這個旗號,方臘之亂甚至是北宋滅亡前最大的一次農民起義。
黃裳受命征方臘,因明教教內有些高手不顧身份屠戮普通士兵,他也順勢出手,卻為整個家族招來了殺身之禍。
唐無易和黃裳相認後當然有調查過這件事,知曉了許多的內幕信息。
黃家慘案之後,當時的皇帝徽宗趙佶大怒,派遣童貫領軍平亂。
童貫此人,乃是內廷第一高手,雖然是宦官出身,卻幾乎與正常男兒一般能生長胡須,不過其須略為稀疏,還是有宦者表征。
唐無易純粹以武林中人的眼光看童貫這個領軍無數、沒被在位末期的徽宗這個豬隊友拖累時期堪稱豪雄的太監,即便沒有其他的佐證,也大致地可以斷定此人就是《葵花寶典》的創始人,甚至已經達到了陰極生陽的境界,乃是絕頂的大高手。
徽宗的名聲不好聽,他重用的心腹名聲也不怎麽樣。
不過南宋內廷以及當初闖入汴京的金國內廷中,都有修煉《葵花寶典》的太監,這是可以肯定的,唐無易甚至跟完顏亮身邊的那位高手交過手。
《葵花寶典》的威力唐無易領教過了,黃裳的武功他也是清楚的,那麽明教這個動亂之源所擁有的武功又是怎麽樣的呢?
唐無易想想就覺得見獵心喜。
如今天下初定,消耗兵力是不行的,但是明教一直以來就不安分,唐無易親自找明教的麻煩,也沒人能說是錯的。
太上道國可以看成是一個國家,也能夠看成是一個堪比國家的教派。
老趙家的祖宗有一句話說得好,卧榻之側豈容他人安睡,明教和全真道的路線有微妙重合,這麽危險的苗頭,不掐死在襁褓裏,誰能安心呢?
更何況,真要論起來,唐無易還能扯一句自己是“複九世之仇,春秋大之”,扯上黃家的慘案,就連一直和他不對付的儒家士子都不能叽歪什麽。
總而言之,唐無易找明教的麻煩,是合情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