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風雲
太上道國,太虛四年。
過五關斬六将,終于經過重重考試來到京師的預備道官們,都忍不住淚流滿面。
縱然是被周圍路過的百姓用或了然或好奇或看熱鬧似的眼神圍觀,他們依然情難自禁。
太不容易了,實在是太不容易了!
儒家治國那麽多年,太上道國要是罷免一群文官,肯定是不行的,不過道國的官,若是一點道家理論都不懂的話,豈不是贻笑大方?
所以已經在各地為官的官吏們,需要在五年之內完成基礎考核,熟讀太虛二年發行的《太虛道藏》——順帶一提,這本道藏由唐無易同學本人親自編纂,在太虛元年就快速刊印,太虛二年就全面出版了——在借助系統幫忙整理并大量塞私貨的情況下,這一套集天下道經之精華的書籍,老子看了會流淚,呂祖看了要掩面。
如果非要說明一下的話,唐無易的地位,大概就是未來朱元璋加朱熹的地位。
他是既做裁判又當選手,私貨塞得光明正大,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告訴所有人,想在道國做官,那就要遵循他的游戲規則。
當然會有既得利益者跳出來反對,但是不好意思,唐無易同學不是好脾氣的人,不會像隔壁宋朝的皇帝一樣被逼着一起和士大夫共治天下。
在掌權階層變成道士的情況下,如何保障儒家士大夫的利益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
唐無易不想解決這個問題,因為他覺得社會引入新活力還是挺不錯的。
那麽為了社會的長治久安,他就只能解決提出這個問題的人了。
不是沒有人抗議過唐無易的獨斷專行,鐵石心腸,但是不好意思,他是一個有着幸運光環的男子,一直到太上道國內部的這些頑固派逃亡到了南宋境內,都沒能對太上道國産生一絲一毫的損害,反倒是他們自己損傷慘重。
《太虛道藏》集天下道經內容之大成,晦澀難懂是真的,而且範圍又很廣,唐無易官方推行的注解還沒全面推廣,所以真的考起來确實很難。
但是為了給在此之前寒窗苦讀多年的學子們機會,唐無易規定他在位的這二十年,科舉每年舉行,并會提前公布大概的範圍。
這已經算是非常好的福利了,更何況唐無易還透露了這套道經所蘊含的秘密。
武功不可輕傳,然而在這套道經中,仔細研讀不僅有可能知曉全真基礎內功的修煉方法,還能發覺其他武功的線索。
最明顯的一個就是原本就屬于黃裳從道經中悟出的九陰真經,除此之外,還夾雜着唐無易為了推演自己的先天道路所創出的其他各類功法。
所有的功法都夾雜在道經裏面,不成文字,但是所蘊含的道理皆在其中。
或許很簡單的一段文字的開頭,除了是道家至理,還可能是一篇上等武學的呼吸法,能否練成,全靠機緣與悟性。
不知不覺就轉職成功的黃裳、覺遠大師等人以親身經歷現身說法,在這個世界,這種事情完全是可以實現的。
唐無易這樣不按規則來的套路,把天下的武林門派也都給得罪得差不多了。
他雖然将這些高深的武功秘籍都放了出來,然而,想要知悉這些秘籍的前提是要精研道藏,這就逼着那些小門小派的弟子們将大部分的心思都放到了道藏之上。
小門小派的心法哪裏有精深的上等武功的心法來得好?
就算那些弟子一開始心智堅定,道藏讀多了,接收唐無易的思想接收得多了,還是會動搖門派傳承的。
越是小門派,出現這種情況就越多,那種沒落門派,甚至有全派一同改宗的情況出現。
門派傳承的高度就只有那麽點,有道藏武功這條通天大道,他們幹什麽非要擠獨木橋?
江湖、道國士林都被道藏的發行攪得一團亂,南宋朝廷那邊,其實也一直不太平。
宋高宗趙構是個很能活的人,他找的這個繼承人雖然不是他親生的,但是真的非常孝順,所以歷史上趙構當了太上皇之後依然過得非常滋潤,宋孝宗的二十七年皇帝生涯裏,頭上頂着個太上皇爸爸的日子就過了整整二十五年。
趙構雖然退了位,然而他不是皇帝,勝似皇帝,一有什麽不順心的就要作妖,宋孝宗的皇位坐得非常不舒心。
太上道國這邊的風雲變幻,自然也會傳到南宋朝廷那邊去。
宋孝宗他是個很有抱負的人,歷史上的他在繼位之後就啓用主戰派,厲兵秣馬準備北上。
當然,礙于沒有将才的現實以及太上皇趙構的阻撓,沒能成功。
這個世界,金國換成了道國,新繼位的年輕皇帝依然有一顆想要一統天下的雄心。
而且,這一次的他,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道國和金國不同,雖然女真族是一族,但是他們依然采用了儒家的科舉制度,然而太上道國的道官科舉,簡直就是在挖儒家的根。
這一下,宋廷內部的官員們都坐不住了。
無論是議和派還是主戰派,他們都是通過儒家的科舉制出來的,所有人都在這上面花費了大量的心血。
而道家的道藏,無論他們有多觸類旁通、學富五車,想要在這方面達到專業人員的水平,希望極其渺茫。
他們是儒家經典的專業人員,不是道家經典的專業人員,有人想要将他們的飯碗一起給砸了,不論他們之間有什麽龃龉,在這方面,必須要共同對敵!
宋廷的大臣們洋洋灑灑、引經據典,寫出了一篇又一篇的奏章,無論是鼓吹收複先王故土,毋使歷代先帝寝陵陷于異國之地的,還是王師北上,一掃妖氛,捍衛儒家門庭的,都只有一個中心意思,道國不能存在!
太上皇趙構倒是不慌不忙,若是大戰贏了,他慧眼識英,選出如此出色的繼承人,在史書上又會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若是輸了,或者苗頭不對的時候,他就要求皇帝召回大軍,反正到時候罵名也不是他背,反倒是他挽狂瀾于既倒的出色表現,又能賺回好些名聲。
不過太上皇雖然不作妖了,但是皇帝要啓用誰,還是要經過他的首肯的。
如果新皇重用一個他看不過眼的人,豈不是讓他太上皇難受?再轉念一想,新皇現在就能委屈他,以後會怎麽樣?
為了防止自己老年生活凄涼,趙構要将一切都掐死在萌芽之中,表現在外面的就是新皇的命令處處受制,如果不知道什麽時候戳到了太上皇的痛點,嗯,那就更加完蛋了。
從太虛二年道藏的全面發行,其後兩年間的儒家士人不斷南逃,一直到太虛四年左右,宋廷的兵馬才終于開始北上。
如果論戰鬥力,宋廷的兵力是比不過太上道國的,畢竟金兵被太上道國打得叫爸爸,但是他們對上宋兵的時候,戰鬥力卻非常可觀。
行軍打仗,一直講究個師出有名,宋廷出兵的理由是護衛儒家正統以及一統河山,但是現在的太上道國也是漢人治理的,對異族buff就很難往宋兵身上加。
至于捍衛儒家正統,那些儒家士子、讀書人或者儒将可能還是真心實意這麽想的,大部分的宋兵乃至于武将,可能都不是這麽想的。
宋朝重文輕武,北宋時期,某高階文官欺淩甚至斬殺戰功赫赫的武将,著名大将狄青憤憤不平向其求情,卻得到“東華門外唱名者”方是好男兒的回應。
“東華門外唱名者方為好男兒”之言,也被諸多士子奉為圭臬
狄青以武将身份成樞密使,卻屢遭臺閣諸公欺壓,僅僅因為他不是科舉,而是武将出身。
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保家衛國,好的,宋兵能做到,為儒家送死,對不起,這個不行。
再加上道國的士兵是真的有武功加成的,道兵對上宋兵,就好像一個壯漢對上小學生一樣,真的可以說是吊打。
宋兵對上道兵節節敗退——這也是宋兵一向的弱點,守城戰非常有經驗,戰勝率一向很高,然而因為騎兵稀少、缺少馬種草場等等原因,主動出兵的大戰,獲勝的次數并不多——唐無易也不會放棄如此良機,幹脆下令乘勝追擊。
畢竟道國的道兵都是練武的,練武就要消耗糧食,消耗藥材,消耗很多的資源。
太上道國的家底再厚實,也只有天下一半的國土,大宋繁華之地,能早一點收入囊中當然還是早一點好啦!
現在有送上門的理由,要是道國再不動手,不就顯得太卑微了嗎?
至于儒家士子擔心的問題,呵呵,唐無易相信,識趣的孔氏北宗會給出讓他滿意的答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