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稱制
第二年,壬午年的元旦,在寒風瑟瑟中,北國人民迎來了太上道國的建國大典。
全真道此次建國稱制,國號“太上道國”,都城便是中都大興府。
當然了,現在的太上道國不像金國有五個都城,因此除了大興府保留都城身份,改稱“京師”之外,其餘城市,包括開封府在內,都降格了。
堂而皇之地立國之後,全真道在宋朝,乃至于西夏、大理等地看來,就不僅僅是勢力龐大的道教組織那麽簡單了。
沒有立國,沿用原本的宗門體系,那勢力再龐大,也只是個門派而已,華夏民情在此,門派勢力再龐大,民衆認同度也沒有國家高。
可是立國之後,全真教就不是一個門派那麽簡單了。
太上道國立國後,以掌教為帝,以掌教道號為年號,因而定年號為太虛。
太虛帝令人修整北宋諸帝陵寝,收斂諸帝屍骨,只從舉動來看,對趙宋可謂是極為友好了。
可是僅僅是對漢人朝廷的友好,可不能讓太上道國就這樣舉國內附,讓趙宋不費吹灰之力地“收複”失地。
況且,趙宋境內,因為一直以來崇道的關系,道教的發展相當蓬勃,縱然道教之內有門戶之別,但是這活生生的道國立在那裏……臨安朝廷上至太上皇、皇帝,下至文武百官,對全真教的忌憚之心一直沒有消去。
行軍打仗講究個出師有名,起碼在士氣方面有一定加成。
沒有個名頭強行開打也是可以的,但是現在的問題是,太上道國和金國不一樣,金國是異族,太上道國是漢族,士氣加成的可能性不高,而且南宋朝廷的戰鬥力一向偏弱,雖然這麽多年來,他們的軍隊得勝比率居高不下,但是那都是守城戰,對于攻擊戰他們一向都是不在行的。
大宋朝廷那邊還在那裏假裝無事發生,唐無易已經定好了下一階段的三步走計劃。
大理、西夏and大宋:QAQ!
當然了,既然已經建國了,在做事之前,總得把內務先安排好了再說。
地上道國,乃是史無前例的國家,道國的皇帝是他這個掌教,也就是說,未來的掌教就是皇帝了,那不按血緣選太子的話,這皇位該怎麽傳承?
道士有能成親的,也有不能成親的,能成親的道士是正一道的,全真道的教義,明明白白就規定了道士不能成親。
那這道國,該如何傳承下去呢?
大家都沒有自己的親生子嗣——當然,侄子、外甥之類的近親還是有可能存在的——但又不可能完全避免自己的私心,因此,純粹按血緣來的話,他們自己人就能先鬥個你死我活。
該怎麽解決這樣的情況呢?
唐無易想到了一個類似的政權,那就是西方的梵蒂岡,或者說教皇國。
即便不少教皇、紅衣主教私下裏都有私生子,但是卻極少出現父子相傳的情況,畢竟明面上,他們是不成婚、無後代的。
即便有一些家族——比如意大利的美蒂奇家族——出了好幾任教皇,但這幾任同家族教皇之間,也不是連任的,中間隔着好些非此家族的教皇。
德高望重的紅衣主教們共同選舉出教皇的人選,在這樣的情況下,明面上看,算是相當的公平公正了。
他又參考了一部分網絡小說裏的宗派體系設定,在和親傳弟子、親傳徒孫們商量了一下之後,終于定下了太上道國的皇位傳承規矩。
宮觀廟宇的傳承,有師徒代代傳承的,此即子孫廟;也有公共性質的,凡是道士都能來挂單的,這一類被稱為“常住”,也叫做“十方常住”、“十方叢林”。
全真道收下的弟子,凡不成真傳的,到了年紀就要到外立觀,因為各支脈還沒有完全“分家”,因此這些觀大多都屬于十方叢林體系。
雖然都是弟子出門在外立下的道觀,但是等級肯定還是有差別的。
一個縣中揚名的道觀和一個名傳州府的道觀,肯定是後者的名聲大,級別高。
唐無易只有王重陽一個親傳弟子,剩下的弟子都是第三代處字輩起步,被收為親傳的弟子滿打滿算也不超過十個,畢竟他們的要求還是很嚴的。
內門、外門乃至于未出家蓄發的俗家弟子倒是有不少,他們所有人創立的道觀一起構建成了屬于全真的十方叢林。
九為極數,唐無易以九為限,最先能将自己創建的道觀升級為道宮或者能在道宮擔任監院的九人,便為親王,除此之外,能另立支派的——譬如歷史上丘處機、郝大通等人發展出全真龍門派、全真華山派等支派——支派掌教,也升格為親王。
道國的國儲,便在這些親王之中選擇。
十方叢林體系中,九親王人數已滿後,再将道觀升格為道宮或者擔任道宮監院者,為公爵,各支派嗣掌教、全真祖庭親傳弟子,同樣為公爵。
各支派親傳弟子,道宮執事等,為侯爵。
其餘道觀觀主、監院、執事等,由祖庭隔一定時間進行考核,劃定等級,根據等級不同,授予侯、伯、子、男等爵。
太上道國皇帝,暨全真掌教,由各親王、公爵不記名推舉,每人一票,親王之票記兩分,公爵一票記一分,在位掌教有推舉權,一票記三分,計分完畢,分值最高者為太子,以嗣皇帝位,若票選時皇帝已駕崩,則立即登基。
為了防止未來的掌教皇帝是個庸人蠢材,或者是個壞胚,唐無易還特意規定了掌教皇帝必須在二十年內退位,也就是說,太上道國的每任皇帝,在位時間最多只能有二十年。
其實這個時間并不短,在位時間少于二十年的皇帝比比皆是,而以唐玄宗為例,在位超過二十年後,威嚴日甚、獨斷專行之後,便日漸昏聩,這個時間限制,其實相當合理。
畢竟能熬出頭的,怎麽也不可能像是某些幼年登基的幸運兒一樣是個黃口小兒,不白發蒼蒼就已經謝天謝地了。
根據全真道的收徒規則來看,未來同輩的親傳弟子會越來越多,要是發展到最後,參選者都是老朽不堪之人,那也不行,所以唐無易又特意規定,嗣掌教每百年便換代。
他下一代是王重陽,只有一個親傳弟子,衆人公認的繼承人,這個也就罷了,再下一代,是處字輩,百年之後,即便還有一些年富力強的處字輩,也沒有參選資格,嗣掌教的選擇改從第四代志字輩開始選起,同樣的,再過百年之後,掌教必須換代,最起碼也要換成第五代清字輩的人。
太上道國的這個政策一傳出來,簡直是天下皆驚。
用句大逆不道的話來說,這可真真是“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的現實版!
趙宋還只是官家與士大夫共天下,這太上道國,倒真不愧是道士建立的國家,不在一家一姓之中選,反倒要給所有親傳弟子機會,如此說來,豈不是天下人,都有可能做皇帝?
如此一來,原金國、如今的太上道國境內,又掀起了一波入教的狂潮,就連宋朝境內,百姓崇道的熱情都高漲了不少。
雖然那些道觀、道士和全真道沒關系,甚至可能都不是一個體系的,但是那又有什麽關系?
大家都是道士,好歹有些香火情在,甚至有度牒、經過考核的道士在道國境內都能被授予官職!
是的,太上道國是不僅是道士建國,連為官治國都是道士的事情。
事實上,道官自南北朝時期就開始存在了,朝廷有着專門的機構管理道門事務,并委任道官,到了宋代,恰好是道官制度的發展高峰,各項制度已經趨近成熟。
因為崇道而得了個道君皇帝名號的徽宗趙佶,他就在政和年間置道階品秩,凡二十六等,又置道官,凡十六等。
唐無易一直認為,如果這是個氣運世界的話,宋朝一定是被徽宗的神奇操作給玩崩了的。
道教體系中的至高神,原本是昊天上帝——所謂“上帝”這個名號,原本就是中國原創的,外來的洋人為了給他們的“主”臉上貼金,才通過翻譯将“上帝”這個原本指代華夏至高□□號給移花接木了——趙佶一個普通的人間帝王,不知怎麽才會腦袋發昏,強行将至高神由昊天上帝改為了玉皇大帝。
歷代王朝,連尋常的小神都不會随意亂封,民間百姓為懷緬某些人物建祠,不得官方冊封,都只是yin祀,趙佶不僅随意冊封國師、道官,揮霍王朝氣運,還搞到了神仙體系的老大頭上去,真的是勇氣可嘉。
所以某些認同氣運說的人,談及原本還蓬勃發展的宋朝忽然就日薄西山的情形,總要把這位膽敢冊封玉帝為天帝的道君皇帝拉出來批判幾句。
雖然趙佶的操作真的很騷,但是基于他崇道的基礎上做出的某些大事,還是值得參考的。
正經有度牒的道士,對道家典籍可謂是滾瓜爛熟,被冊為道官的那些,甚至都還是道儒兼修,治國的基本素養都是有的。
唐無易辛辛苦苦創立的地上道國,可不是為了繼續給儒家做嫁衣,所以治國官員所要掌握的理論,從儒家經典變成道家經典就非常的重要了。
其實現如今的儒家和一開始的儒家并不相同,歷代都有人将自己的觀念添加其上,董仲舒、鄭玄、二程等人,在治經的同時著書立說,将自己的觀點流傳下去,慢慢就被世人所接受了。
就說朱熹同學吧,在世的時候有一段時間幾乎是聲名狼藉,可是因為他的理學有助于皇帝統治國家,搖身一變,便成了聖人,到了明朝的時候,因為官方倡導,學子還将朱子對孔聖的經典注解奉為圭臬,作為科舉考試最最标準的參考答案熟記于心。
漢初的時候,用黃老之術治國,就是道家的想法,所以真的想為治國找到理論方針,不管是儒家還是道家,都能找出合适的典籍來,找不出來,就是自己自創,也能創出來。
想到自創典籍,嗯……唐無易看着自己蠢蠢欲動的雙手,沉默了。
糟糕,有點想搞創作了,腫麽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