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佛道
陰陽的理念,在道家中是非常常見的,在武學方面,《葵花寶典》、《九陰真經》、《九陽真經》、《一陽指》等等功法,都對這種概念有所體現。
說實話,唐無易的理論已經很豐富了,他現在無論是在普通人的生命中還是武林人士的武道生涯中,都當之無愧地處于鼎盛時期。
在實際上邁出這一步的關鍵時刻,他還需要足夠優秀的對手讓他驗證自己是否有疏漏。
《乾坤大挪移》這本頂尖層次屬于未曾達到該境界的創始人杜撰的頂尖武學,唐無易借鑒了一番也就罷了,但是聖火令,他拿了就收走了,沒有再還給明教。
如果他把東西都還回去,大貓小貓兩三只的明教教徒還能打落了牙齒和血吞,但是聖火令乃是傳承聖物,也被唐無易弄走了,明教就很受不了了。
既定劇情裏,聖火令也不是沒有丢失過,确定教主之位傳承的,就變成了《乾坤大挪移》。
可是,現在《乾坤大挪移》也被唐無易看過了,誰也不确定他是否能練成,并将功法傳下去,那麽在這樣的情況下,聖火令這樣的傳承信物就非常重要了。
聖火令上記載着幾門來源于波斯總教的武功,中土明教早期還需要儀仗波斯總教那邊的助力,無論如何,聖火令都不能輕易丢失,最起碼,不能是明教的人眼睜睜地看着它被搶走,知道它的下落卻怎麽也搶不回來的。
明教的人會做什麽反應,唐無易猜也能猜得出來。
就算他們不做出決定,唐無易也會逼着他們不得不做出向總教求援的決定。
開玩笑,不多吸引一些敵人過來宰着玩,他怎麽能确認自己是走在一條正确的道路上的?
明教在歡聲笑語中打出GG,唐無易的下個目标卻在上線的邊緣來回試探,求生欲非常強烈。
他們不上線,唐無易卻有的是逼他們上線的方法。
“體道法天,無量度人,太上道國皇帝诏:
釋教害道,今雖不可滅,合與改正,将佛剎改為宮觀,釋迦改為天尊,菩薩改為大士,羅漢改尊者,和尚為德士,皆留發頂冠執簡。
欽此!”
得到聖火令回返京師後不久,唐無易就下發了這麽一道聖旨。
唐無易此诏,號為“化佛為道”,卻不是他自己的原創,而是來源于北宋時代的一個牛人。
此君名為林靈素,徽宗時代的著名道士,唐無易發出的這道聖旨,除卻聖旨格式,和當年那位名叫林靈素的前輩原文幾乎沒有區別。
後世所稱的觀音大士、羅漢尊者,名稱皆來自于林靈素的這一番“化佛為道”的創舉。
簡單的來說,就是佛教的佛變成道教的天尊,佛教的菩薩變成道教的大士……
不僅佛像、稱呼要如此,佛教的和尚也要變成道教的道士,不僅和尚要留道士的發型、作道士打扮,一應佛教建築,都要改成道教建築,各類佛像,也都要加上發、冠。
北宋時期,江湖武林正處于一個鼎盛時期,不同門派互相争鋒,少林寺作為佛教的武道代表,一直占據天下武林鳌頭。
可惜盛極必衰,當時武林能人輩出,少林幾乎沒有什麽出色的繼承人與之争鋒,而且其本身似乎還出現了巨大醜聞。
再加上徽宗應允林靈素的要求将崇道抑佛發展到極致之後,佛教也進行了反擊,少林寺這些年幾乎可以說是封山了,在武林上的存在感真的很稀薄。
因為諸多佛家出家人自殺以谏,林靈素離去之後當局者也進行了一些調和,經過這麽些年,佛道之間也漸漸緩和,佛家也接受了大士、尊者之類的說法。
譬如觀音菩薩,在宋之後,才有觀音大士之稱謂。
道教勢大,其實就算佛家不想講和也沒法子。
但是現在,唐無易以太上道國皇帝、全真道創始人的身份下達了這樣一道聖旨,意義就完全不一樣了。
林靈素再怎麽鼓動皇帝崇道抑佛,但是他不是皇帝,而皇帝也不可能永遠按照自己的喜好行事,所以佛家還有翻盤的機會。
但是,現在下達這個命令的是太上道國的皇帝,甚至是開國皇帝。
舉凡開國皇帝,下達的命令都是被奉為“祖訓”的,而一旦成為祖訓,除非這個皇朝滅亡,否則的話,改變的幾率不大。
更何況,太上道國是道士的國家,不是和尚的國家,在這樣的國家中,佛家的勢力空前萎縮,甚至比三武滅佛時期的勢力更小。
三武滅佛,佛家可以在他們駕崩之後反撲,道國滅佛,天經地義,除非這個道國亡了,否則的話,佛家就得被欺負到底!
平和而論,正統的佛教徒唐無易是很尊重的,每一個真心實意地将自己的身心投入自己信仰的人都值得尊重。
但是在這個世界,因為武道盛行的關系,佛家勢力以少林寺等有武僧存在的寺廟為最,雖為出家人,卻也在江湖紅塵之中打滾,正統清修論佛的佛家寺廟并不多。
像少林寺這樣依靠武功傳承千載的武林大派,可不能純以出家人的眼光來看待。
以太上道國的角度來論,道士能建立道國,和尚未必不能建立佛國,或者扶持一個勢力建立國家,那麽他們就是潛在的對手,需要盡早打壓。
寺廟廣有田産,寺中的僧人又不需服徭役、繳納稅金,天底下所有寺廟裏的僧人加起來,能組成一支龐大的僧兵隊伍,更不用說他們同樣在民間有許多的信衆。
佛寺的存在相當微妙,要麽妥協,成為另類的道士,要麽就負隅頑抗到底,最後成為被道國發現野心、提早鏟除的“道敵”。
以唐無易個人的角度來論,少林寺傳承久遠,已成體系,裏面的高手未必是江湖上最強的好手,但是一等一的高手,想來還是不少的。
而且少林寺中絕技數量頗多,和尚們都只是精修其中個別武學,精修一門武功的對手,總比樣樣都通、卻樣樣稀松的對手要來得有趣,也更能窺見武學精義。
不管怎麽樣,唐無易反正是鐵了心要佛家出手,逼也要逼着少林寺出面。
不得不說,唐無易所在的時代實在是太特殊了,在佛家勢力成長之後,宋代可以說是其勢力最孱弱的一個階段。
宋朝的皇帝将趙玄朗奉為聖祖,這就奠定了他們的崇道之路。
道佛有別,皇家崇道了,那就不太可能同時也崇佛了。
道教在宋代勢大,佛教在這段時期一直是萎靡狀态的,因此在江湖上,這些年,少林寺幾乎沒有什麽高手傳出名聲,都是其他門派争輝。
而在太上道國以信衆起家之後,佛教想裹挾信衆搞什麽“無生老母,真空家鄉”之類的,簡直就是白日做夢!
放在其他朝代對佛家來說算是簡單級別的難度,放到這個時代,就成為了地獄級。
唐無易的這道诏書,被人稱之為“化佛令”,從正式通傳天下的第一天開始,就惹得全國上下的寺廟動作不斷。
佛教的底蘊還是很深厚的,太虛七年,嵩山少林寺之所在,共集武僧兩萬,可稱僧兵者五萬。
這并非是少林寺一家一寺之功,少林寺的武僧名頭确實很大,但是滿打滿算也不過數千人罷了,剩下的都是其餘寺廟雲集而來的。
雖然在武林之中,佛教以少林為尊,但是純論佛法,其實少林寺的大和尚們并不是很排得上號。
佛教接受少林寺領導的理由只有一個,那就是在這個武力值為尊的世界裏,少林寺才是佛門的希望。
全國上下,一些佛家寺廟中的和尚遵循了化佛令,也有一些接受不能,又是正統佛寺未嘗修武的,則舉寺***,或逃入深山老林之中另行建寺,還有一些,則是沒有遵循道國政令的舉動,也沒有另作安排,就像是鴕鳥将頭埋入沙子之中後就什麽都不做了一樣。
剩餘佛寺,則依附于少林或同樣擁有武僧或身強力壯、粗通武功的僧兵的寺廟。
一時之間,佛教聲勢浩大,甚至還有聯合其餘不服道國統治的門派,意欲推翻道國的架勢。
然後,這浩大的聲勢瓦解于唐無易踏破嵩山。
少林寺成為佛教武道勢力的領頭人,并領導起了佛教勢力的精華,這在短時間內固然會給道國造成威脅,但也成為了道國将之一網打盡的機會。
唐無易破少林的經歷,被小說家編纂成“太虛破少林”這一段評書,在市井中流傳。
“卻說那太虛帝,懷抱乾坤、腳踏寰宇,一招便震塌了少林的山門,閑庭信步間便将那些兇神惡煞的僧兵盡數斬落。
那少林衆僧之首,靈興、靈覺、登善、明善衆老僧,只聽消息來報,還未議論出什麽,便驚見太虛帝之面!
衆老僧或德高望重,或默默無聞,然而皆是一等一的武林高手,尤以鎮守少林藏經閣的靈興僧功力最高。
這靈興僧,曾花費三十年練就少林一門絕學一指禪,其功力之高,大理段氏一陽指與之相比,也是相形見绌。
太虛帝聲名極盛,兀那賊禿,抛卻面皮不要,竟齊齊上來圍攻。
太虛帝渾然不懼,衆賊人無一可近身!
饒是衆僧使盡渾身解數,須臾之間,仍是盡皆斃命于太虛帝之手。”
————《道國民間話本簡述》